简介:目的报道婴幼儿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伴肺动脉高压的手术修补结果及体会.方法1998年1月~2002年12月,对86例VSD伴肺高压的婴幼儿采用中深低温体外循环行手术治疗.术中术后加强心肌保护和呼吸道管理.结果治愈出院83例,死亡3例,死亡率为3.49%(3/86),均为肺高压临床4级病例.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肺部感染、肺高压危象、低心排综合征.出院病人随访6月~5年,无死亡病例,心功能(NYHA)一级62例,二级18例,三级3例.结论婴幼儿VSD合并肺动脉高压者,应积极早期手术.围术期的心肌保护和呼吸道管理是手术成败的关键.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婴幼儿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中,采取相应的围手术期护理服务,其临床应用效果,并总结护理经验。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8月本院收治的70例婴幼儿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病人的临床信息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其临床信息资料,探讨其围手术期护理效果,并总结其有效护理方法。结果在70例婴幼儿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病人中,在围手术期给予相应的护理服务后,其疾病的治疗效果情况如下有65例病人即刻便实现成功封堵,其成功封堵率高达92.86%,有2例(2.86%)病人发生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有1例(1.43%)病人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2例(2.86%)病人出现主动脉瓣轻度返流情况。结论在婴幼儿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中,采取相应的围手术期护理服务,能够显著的提升病人即刻封堵成功率,改善病人心功能状况,保障病人生命健康安全,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幼儿心脏术后SIMV-PS模式撤机法与直接撤机法的效果。方法运用单盲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方法,将2008年4月至2011年2月行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100例患儿分为SIMV-PSV模式撤机组与直接撤机组,比较两种撤机方法的效果。结果SIMV-PS模式撤机法及直接撤机法所需的时间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及撤机前后的心率、呼吸及血压的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撤机前后的PO2、PCO2及pH值、再置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婴幼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应用SIMV-PS法撤机能够缩短呼吸机辅助的时间和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效果优于直接撤机法。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联合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杂交手术(Hybridprocedure)经胸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治疗婴幼儿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PA-IVS)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行杂交手术的PA-IVS,应用术前TTE诊断、术中TEE监测及术后TTE随访,连续观察评价右室发育情况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73例患儿均成功行经胸肺动脉瓣球囊扩张,超声诊断明确,术前TTE三尖瓣Z值=-(1.2±1.1),均>-3;右室均存在流入道、小梁部及流出道;肺动脉瓣均呈膜性闭锁,右室流出道轻度狭窄8例,中度狭窄1例;16例少量冠状窦隙开放,无明显右室依赖性冠状动脉循环。术中TEE即时肺动脉跨瓣压差(26.2±8.5)mmHg、均<36mmHg,瓣口直径(5.1±0.8)mm,肺动脉均为轻-中度以下返流。6例患儿住院期间死亡,余患儿TTE随访6月~2年2例因狭窄加重行二次球囊扩张,6例行右室流出道补片扩大及三尖瓣成形术;余患儿肺动脉跨瓣压差及瓣口直径略有波动,肺动脉瓣口狭窄均未见进行性加重,三尖瓣Z值及右室舒张末期直径均呈递增趋势。结论TTE可早期对PA-IVS做出准确诊断,通过三尖瓣Z值评价右室发育情况,判断冠状窦隙开放程度,指导临床及时进行手术干预。同时应用TEE的杂交术式近期疗效明显,可消除体外循环对于婴幼儿心脏的打击,促进其右心室的发育,为双心室或一又二分之一心室矫治创造机会。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引导下,剑突上正中小切口及胸骨左缘第3或第4肋间小切口入路行经胸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封堵术的疗效、安全性及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福建省立医院采用不同微创入路行TEE引导下经胸VSD封堵术的179例2岁以内(3~21个月)VSD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剑突上正中小切口(切口大小为1.0~1.5 cm,A组)87例,采用胸骨左缘第3或第4肋间小切口(切口大小为1.0~1.5 cm,B组)92例,两组均经右心室面无血管区穿刺完成封堵。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分析比较两组封堵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术后胸液引流量、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A组及B组的封堵成功率分别为97.7%(85/87)和96.7%(89/9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的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52.7±15.4)min和(39.3±12.3)min,术后胸液引流量分别为(49.2±11.8)ml和(31.7±6.9)ml,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术后近中期发生胸廓畸形4例,B组无胸廓畸形发生。随访12~72个月,两组均无封堵伞脱落、残余分流、房室传导阻滞、瓣膜反流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剑突上正中小切口及胸骨左缘第3或第4肋间小切口入路行TEE引导下经胸VSD封堵安全、可行,且后者与前者相比操作更简便、用时更短、胸液引流量更少,创伤更小、更美观,同时避免了胸廓畸形的发生。对于术中TEE评估封堵概率低的患儿,为避免多处皮肤切口,采用剑突上小切口更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