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减压术联合颈内固定术治疗Chiari畸形Ⅰ型合并脊髓空洞症及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四川省德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1年1月至2019年10月采用改良减压术联合颈内固定术治疗Chiari Ⅰ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及枢椎脱位患者25例,现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脊髓背侧脑脊液流速峰值、电生理监测结果、齿间距(ADI)、脊髓空洞直径和芝加哥Chiari畸形预后量表(CCOS)评分的变化。结果患者术后脊髓背侧脑脊液流速峰值[(3.25±0.47) cm/s]高于术前脊髓背侧脑脊液流速峰值[(2.13±0.19) 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6个月患者的ADI值降低,脊髓空洞直径降低,CCOS评分增加,电生理监测异常者所占比例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无新发神经功能损害、感染、脑脊液漏、瘫痪、呼吸衰竭及死亡患者。结论应用改良减压术联合颈内固定术治疗Chiari畸形Ⅰ型合并脊髓空洞症及枢椎脱位,能有效地起到区减压及枢椎解剖复位的作用,脊髓空洞缓解率高、症状体征改善明显、术后并发症少。

  • 标签: Chiari畸形Ⅰ型 脊髓空洞症 寰枢椎脱位 寰枕减压术 枕颈内固定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颌带牵引治疗小儿枢椎旋转半脱位的护理效果。方法:将 2017年 8月 -2019年 7月在我院接受颌带牵引治疗的小儿枢椎旋转半脱位患儿 64例纳入本次研究对象,采用奇偶分组法将所有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32例患儿,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综合护理。结果:观察组患儿的牵引时间为( 11.58±1.04) d、佩戴颈托时间为( 16.27±1.48) d,与对照组患儿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接受颌带牵引治疗的小儿枢椎旋转半脱位患儿,实施综合护理,能够提升康复效果,值得被推广、应用。

  • 标签: 小儿寰枢椎旋转半脱位 枕颌带牵引 护理
  • 简介:摘要枢椎后路钉棒固定融合技术是目前治疗枢椎不稳最重要和经典的术式,正确把握手术适应证是合理应用该技术的基础,合理选择螺钉固定方式,必要时使用辅助置钉技术方式是减少螺钉误置相关并发症的保障,新型植骨方式可能是在保证融合率基础上减少手术创伤的技术革新,本文就上述相关内容进行梳理,以进一步合理应用该技术。

  • 标签: 颈椎 寰枢椎 脊柱融合术 钉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治疗的节段数量对枢椎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连续性收集并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共126例接受ACDF手术的颈椎病患者资料,其中男59例,女67例,年龄(54.3±8.4)岁(范围:40~79岁)。126例根据颈椎病的类型分为:神经根型60例,脊髓型41例和混合型25例。根据手术节段数量分为:单节段手术组20例;双节段手术组45例;多节段手术组61例,包括3节段51例、4节段10例。分别于术前1周、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对所有患者行颈椎标准侧位、过屈过伸位X线片检查,并分别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及颈椎矢状位参数测量,其中临床疗效评价包括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颈椎矢状位参数包括C2-7、C0-1、C1-2曲度和活动度以及枢椎斜坡角度(C2Slope)。结果126例随访时间(25.6±7.2)个月(范围:14~38个月)。单节段、双节段和多节段组手术时间分别为(86.4±15.5)、(117.6±15.6)、(170.2±28.7)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6.5±5.2)、(37.2±30.5)、(63.4±41.5)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1年与术前比较,单、双节段组上颈椎曲度、活动度及枢椎斜坡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节段组术后关节活动度由术前11.5°±6.1°增至术后3个月的16.1°±13.9°和术后1年的15.3°±4.8°,上颈椎曲度、枢椎斜坡角度分别由术前21.0°±7.6°、6.1°±6.7°减至术后3月18.6°±7.7°、4.3°±6.9°和术后1年19.7°±7.2°、5.6°±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上颈椎曲度及枢椎斜坡角度向术前水平恢复,关节曲度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双节段ACDF对于前凸曲度维持效果更好,且对上颈椎无显著影响,但多节段融合会影响前凸曲度维持、限制颈椎活动范围,引起关节应力及活动度增加、退变风险增大。

  • 标签: 颈椎病 脊柱融合术 颈寰椎 枢椎 对比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国人后路枢椎经关节螺钉联合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置钉安全性。方法收集宁波市第六医院共48例结构完整的上颈椎CT数据,其中男26例,女22例;年龄26~58岁[(37.3±13.5)岁]。通过Mimics 19.0软件建模得到96侧联合固定模型并进行模拟置钉。首先在枢椎模型中建立椎垂直平面P1和椎水平平面P2,其次在C2下关节突中点向上3 mm、向外2 mm选择进钉点,并采用Margel法置入枢椎经关节螺钉S0,然后椎侧块中线与椎后弓下缘的交点上方3 mm作为椎椎弓根螺钉的进钉点,在该进钉点置入4枚直径3.5 mm的虚拟螺钉。置钉方法如下:S1为螺钉与S0的外侧或椎椎弓根内侧壁相切;S2为螺钉与椎椎弓根外壁相切;S3为螺钉与椎椎弓根上壁相切;S4为螺钉和椎椎弓根下壁相切。测量S1、S2与P1的夹角来确定外倾角,S3、S4与P2的夹角来确定头倾角;计算外倾角和头倾角的安全范围。测量S1、S2、S3、S4的进钉长度。在所有模型中,间隔2°调整外倾角和头倾角的进钉角度,计算每一个外倾角和头倾角的成功例数,并计算置钉成功率。结果所有枢椎模型置钉成功,外倾角最小值、最大值和安全范围分别为(-6.7±2.4)°、(10.4±4.3)°、(17.1±3.7)°;其头倾角的最小值、最大值和安全范围分别为(-3.6±1.0)°、(11.0±5.8)°、(14.6±4.6)°。4种椎椎弓根螺钉的进钉长度:S1(31.1±2.4)mm,S2(28.3±2.5)mm,S3(29.2±3.8)mm,S4(29.6±3.0)mm(P<0.05)。置钉外倾角为-1°~5°时置钉成功率为87.5%,其中2°外倾角置钉的成功率为100%,置钉头倾角为5°时可以达到93.8%的置钉成功率。结论后路枢椎经关节螺钉联合椎椎弓根螺钉置钉具有满意的置钉长度和较高的置钉成功率。

  • 标签: 脊柱骨折 颈椎 骨折固定术,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镜辅助下经皮单侧C1侧块螺钉和C2椎弓根螺钉非融合固定治疗老年Ⅱ型齿状突骨折的初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7月— 2018年9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12例老年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66~89岁[(75.2±6.7)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分≥2分。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E级10例,D级2例。均采用内镜辅助下经皮单侧C1侧块螺钉和C2椎弓根螺钉非融合固定手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比较术前及术后6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及ASIA分级;比较术前、术后6周、3,6,9和12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观察骨折愈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为98~169 min[(123.2±17.7)min],术中出血量为20~40 ml [(30.0±7.1)ml],住院时间为6~9 d[(7.3±0.7)d]。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后6周患者NDI为8%~30%[(19.3±6.3)%],显著低于术前的19%~45%[(33.1±9.9)%](P<0.05)。患者术后ASIA分级均达到E级。患者术后VAS持续降低,由术前6~9分[(7.8±0.9)分]降低至术后12个月的1~3分[(1.8±0.6)分](P<0.05)。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4~11个月[(7.3±2.1)个月]。结论内镜辅助下经皮单侧枢椎螺钉非融合固定治疗老年Ⅱ型齿状突骨折可减轻患者疼痛,使其迅速恢复颈部生活功能状态,并可达到骨性愈合。

  • 标签: 内窥镜 脊柱骨折 颈椎 老年人 骨折固定术,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徒手旋转胎头术在持续性横位和后位难产处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7年 5月 ~2019年 4月期间,我院产科应用持续性横位和后位难产产妇患者 148例,采用抛硬币的方法将其分为一般组和治理组,每组 74例。一般组采用常规治疗处理,治疗组采用究徒手旋转胎头术处理,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情况及新生儿阿普加评分( Apgar)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发生新生儿产生产伤、产后出血的例数低于一般组( P< 0.05)、治疗组自然分娩例数高于一般组( P< 0.05);治疗组患者的 Apgar评分高于一般组( P< 0.05)。结论:将徒手旋转胎头术应用至持续性横位和后位难产处理治疗中,可改善患者的临床体征,减小产后不良反应的出现几率,促进产妇患者自然分娩,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 标签: 徒手旋转胎头术 持续性枕横位 枕后位难产 产妇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综合治疗枢关节半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经 X线或 CT检查证明为枢关节半脱位患者 66例。采取综合治疗 2个疗程后与治疗前相对照, 1、观察 X线张口位片椎前弓后缘与齿状突前缘之间距离是否在正常范围, 2、观察枢关节位置及临床体征症状是否消失。结果:总有效率 96.2%。结论:本方法对本病有校正枢关节半脱位,恢复颈椎力学平衡,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 标签: 综合治疗 寰枢关节半脱位 疗效 观察 力学平衡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合并齿状突后滑移的枢椎后脱位的诊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8年8月南部战区总医院骨科医院收治的5例枢椎后脱位患者资料。男4例,女1例;年龄34~67岁,平均47岁;均有外伤史,其中4例合并齿状突骨折,1例为先天性游离齿状突;枢椎后脱位3~9 mm,平均6 mm;术前脊髓损伤分级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B级1例,C级3例,D级1例。入院后皆行头颈屈曲位牵引,1例患者牵引后不能复位,采用经口枢椎复位内固定术,其他4例牵引后能复位,分别予后路枢椎复位内固定术或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术。通过测量枢椎后脱位的距离评价复位程度,采用ASIA分级评价术后脊髓功能。结果枢椎后脱位术后为0 mm,全部复位。所有患者随访6~36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脊髓功能恢复按ASIA分级:D级4例,C级1例。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发生。结论枢椎后脱位临床少见,依据不同的临床分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均能获得很好的疗效。

  • 标签: 寰椎 枢椎 脱位 骨折固定术,内
  • 简介:【摘 要】目的:探究枢关节半脱位采用中医正骨手法的临床效果。方法:由专人选取 2017年 10月至 2019年 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枢关节半脱位 患者共计88例,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 n=44,卧式床边牵引治疗)和观察组( n=44,中医正骨法治疗),比较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治愈、好转病例数分别为 14/2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 79.55%,观察组治愈、好转病例数分别为 24/18例,治疗总有效率为 95.46%,差异显著( p< 0.05)。结论:枢关节半脱位采用中医正骨手法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 标签: 中医正骨手法 寰枢关节半脱位 效果
  • 简介:摘要总结评价1例椎骨折行经口椎骨折内固定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护理过程,为今后相关临床护理提供参考。

  • 标签: 寰椎骨折 经口内固定术 个案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磁共振扫描技术( MRI )应用于儿童枢关节半脱位的临床价值分析。方法:选取我院 2018 年 1 月 ~2019 年 1 月 临床症状表现为斜颈、颈部疼痛、 颈部僵硬以及 颈部旋转活动受限的 18 例 患儿 , 征得患 儿 及家属同意 后,均实行磁共振 检查,评价磁共振检查在诊断儿童枢关节半脱位的临床价值。结果: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椎椎弓根螺钉理想进钉点及进钉角度。方法选取在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颈椎64层CT扫描的2~6岁儿童,从中筛选出153例符合标准的儿童,每个年龄段中23~45例,平均30例,将符合要求的儿童按性别分为两组,男100例,女53例。测量双侧椎椎弓根螺钉在不同内倾角度时可利用间隙宽度。以及在可利用间隙宽度用达到最宽时的椎弓根螺钉钉道长度、进钉点到侧块与后弓内缘交点的水平距离,以及内倾角度。通过Sudent t检验分析性别差异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结果当钉道内倾角度与前后弓交点所在直线平行时,螺钉可利用间隙宽度最大(8.02±1.06) mm。钉道与侧块和前后弓内缘交点的连线平行时,钉道长度为(24.75±3.34) mm,进钉点距侧块与后弓内缘交点水平距离为(5.70±1.10) mm,最佳内倾角角度为(20.93±3.07)°。不同性别,患儿椎弓根螺钉钉道长度(P>0.05),进钉点至侧块与后弓内缘交点水平距离(P>0.05),进钉最佳内倾角度(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6岁以下儿童椎椎弓根螺钉时,选择距侧块与后弓内缘交点水平距离为(5.70±1.10) mm做垂线与后弓水平中线交点为进钉点是安全可行的,钉道内倾角度选为钉道与前后弓交点所在直线平行(20.93±3.07)°时为进行儿童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最佳内倾角度。

  • 标签: 寰枢椎 寰椎椎弓根 颈椎重建术 儿童 计算机断层扫描 儿科 椎弓根螺钉 体层摄影术 上颈椎病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铁路的高速发展,将有越来越多的营业线铁路面临维修及升级改造。营业线改造施工由于安全风险高、施工难度大,以往均采用传统人工换铺的方式进行,施工效率低、劳动力投入大。为提高施工效率、减少劳动力投入、降低施工成本及安全风险,在营业线改造施工中推广采用换机进行轨枕抽换。

  • 标签: 营业线 换枕机 抽换轨枕 施工技术
  • 简介:[摘 要 ]目的 探究颈交界区推拿治疗在颈性眩晕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64例患有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 A(颈交界区推拿治疗)组和 B(常规脊柱推拿治疗)组,评价疗效。结果 A组 VAS评分、肩颈旋转度优于 B组( P<0.05)。结论 颈性眩晕应用颈交界区推拿治疗,可以减缓患者的疼痛感,同时提高肩颈部位的活动度,治疗效果要优于传统的推拿方法。

  • 标签: [ ]颈性眩晕 枕颈交界处推拿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