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积极心理学的过度发展导致正反心理学研究失衡,表现为“积极暴政”。与此同时,还有一个“积极的悖论”。在负面思维的积极心理学方面,少数研究批评和反对它。这形成了两种相互矛盾的研究方法“积极心理-积极效应”的研究方法和“积极心理-消极冲突”的研究方法。两者之间的建设性冲突为实现积极心理学的扩张与转型提供了基本条件。扩张与变革体现了类别研究的范围,即积极心理-积极效应、消极心理-积极效应和积极心理-消极效应变为积极−积极、积极−消极、消极−积极、消极−消极、积极×消极−积极×消极等五类。同时,拓展和转换并不容易,还需要引入辩证思维和情境变量。可以认为,积极心理学的未来发展往往是平衡的,情境的,辩证的和文化的。它试图解释人们的心理复杂性和生活完整性。
简介:建设性反思是在自我成长过程中,个体采取导向积极、阳光、自信、成长等反思习惯,具有基于地基式向上发展的反思。批判性反思则是在自我成长过程中,个体采用有意或无意带有自责、贬低、否定等反思习惯,具有基于高空式向下压制的反思。运用建设性反思对注意力困扰与演讲恐惧两个个案进行咨询辅导,第一步,改变不恰当的评价基准线;第二步,从下往上看,设定类似于“最近发展区”欲达到目标高度;第三步,在目标牵引下,以现有基准线为起点去评价与反思;第四步,温习初心。结果发现,在由9个1-5级评分的题目所组成的咨询满意度简易评价表上,2个来访者在9个题目上平均得分都在4分以上,其中“得到解决问题的技巧或方法”都为5分,提示建设性反思有助于提高咨询会谈的满意度。结论:建设性反思可以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开展有益的尝试。
简介:本文结合2005—2016年京津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性支出的基本数据,运用面板数据回归分析方法和Eviews经济学软件对京津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性支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经济学的理论表明,人均消费性支出会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而增长。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不断推进以及消费水平的日益增长,使得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开始显著提升,消费方式也由基础的物质消费转向精神和服务消费,消费方式逐渐趋于多样化。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增加京津冀农村居民收入,以提高京津冀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进而提升生活质量的建议。同时,政府可以适当提高当地农村居民的收入,刺激居民消费,促进京津冀农村经济的稳定增长。
简介:在中国社会,人情支出是大部分城镇居民日常消费开支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已成为衡量中国居民社会网络关系、社会地位、社会互动乃至经济交易等社会事实的重要指标。不过,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升,诸多研究发现人情支出的数额逐年增长,成为家庭负担,不利于社会的良性运行。围绕"人情支出负担"假说,本研究通过使用五期重复横截面调查数据,分析人情支出在过去十年的变化趋势,结论表明,人情支出逐年增长,呈现"棘轮效应",其在家庭总收入中的占比增长明显,家庭人情年支出的增长速度相对快于家庭总收入增长速度;人情支出与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有部分受访者认为人情支出已成家庭负担并呈现较低的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人情支出存在显著的城乡二元差异,与城镇户籍或居住在城镇地区的居民相比,农村户籍或居住在农村地区/社区的居民具有更低金额的人情支出,但却有更高比例的人情——总支出占比。随时间发展,人情支出成为家庭负担的可能性在减弱,同时它还受到人情——总支出、家庭总收入、居住社区类型、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家庭规模、年龄、性别、是否为党员等多因素的共同影响。
简介:利用lasso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相结合的方法,从总量和结构效应两个角度,研究了政府卫生支出对个人卫生支出的影响。结果表明:政府如果只是加大医疗财政支出的规模,而忽略医疗财政支出的各部分结构与居民医疗服务需求相适应,反而会导致个人卫生支出的增加;政府人均医疗卫生服务支出、政府人均人口与计划生育事务支出对人均医疗支出均表现为"挤出"效应,而政府人均医疗保障支出却对人均医疗支出表现为"挤入"效应,除去政府卫生支出对个人卫生支出表现出的效应,人口自然增长率、城市化水平对个人卫生支出表现出较大的"挤入"效应,消费价格指数表现为"挤出"效应。
简介: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4年数据(CEPS),比较分析了我国初中生课外补习支出现状,探讨了初中生课外补习支出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学习成绩、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地区因素均对学生课外补习支出有显著影响。学生学习成绩越好,学校质量越高,其课外补习支出越低,表明我国初中生的课外补习主要为“补差型”;在我国初中阶段,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在参加课外补习,而且学生课外补习支出占家庭教育总支出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加重了许多家庭特别是弱势阶层家庭的经济负担。政府应高度重视课外补习,规范和管理课外补习市场,努力提高主流教育质量,向社会弱势阶层家庭提供课外补习费用等补贴,从而促进义务教育的公平及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