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汉代墓葬祠堂出土的画像石(砖)、陶俑、玉器、青铜器等为载体的汉代乐舞静态遗存为世人熟知,而民间舞蹈、地方戏曲、民俗祭祀等活动中的乐舞动态遗存,世人却了解甚少。本文以徐州地区的汉代乐舞动态遗存为例,从汉代乐舞的动态遗存、遗存方式论证及动态遗存的主要特征等方面对其进行系统阐述,以期推动汉代乐舞遗存资料更深入的发掘和研究。

  • 标签: 徐州汉代乐舞 动态遗存 动态遗存方式 动态遗存特征
  • 简介:乐舞是中国古老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是一种社会存在,反映特定时代的社会现实和意识形态。汉帝国时期,经济发达,国力强盛,国内各民族之间交往频繁,乐舞艺术空前繁荣。乐舞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娱乐手段之一,也是汉王朝礼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代乐舞秉承先秦乐舞写实的风格和反映世风的特征,功能上从“娱神”的歌颂和祈求转向以“娱人”为主要目的。在继承先秦乐舞艺术的基础上,创造出许多独具风格的“乐舞”剧目,如雅乐中的“四时舞”、俗乐中的“盘舞”、“建鼓舞”等等,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新局面。本文以汉代画像材料,结合文献记载,对常见的几种汉代乐舞进行简要的介绍。

  • 标签: 乐舞艺术 汉代画像 汉代乐舞 艺术形式 社会存在 意识形态
  • 简介:徐州苗山汉乐舞画象之研究杨孝军,郝莉荣钟鸣鼎食,轻歌曼舞,一个社会文明开化的象征与太平盛世的社会标志。汉代在当时世界上国力最强盛,文化最发达的封建帝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其疆域辽阔,张骞几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中原与西域及中亚等民族国...

  • 标签: 汉画像石 江苏徐州 舞蹈艺术 画象 武舞 长袖舞
  • 简介:舞蹈是表演艺术的一种,也是古代封建统治者祭祀、御民、娱乐的重要手段。以孔子开创,经孟子、荀子继承发展的儒家文化,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瑰宝。儒家学派在乐舞的产生和实质、目的、作用以及乐舞的审美标准上都有自己的观点,而汉代统治者所确立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使得儒家乐舞思想在汉代舞蹈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极大地影响了汉代舞蹈的特征,也影响了汉代舞蹈创作者的审美及创作方式,促进了汉代舞蹈的繁荣发展,使汉代成为中国古代舞蹈史上的第二个集大成时代,同时也影响了后世舞蹈的发展。

  • 标签: 儒家乐舞思想 汉代舞蹈 体现 影响
  • 简介:中国古代文学和乐舞的学科边缘交叉是一个亟待拓展和研究的课题。本文以汉代诗歌和乐舞的关系为切入点,将汉文学乐府歌诗和汉乐舞相结合,是基于对中国古代乐舞综合性质的认同和考定。将汉代歌诗看作是汉代乐舞的“脚本”或“台本”,即舞辞。同时结合歌诗的文学语言价值,在对歌诗语言的文本细读中找到乐舞艺术语言的“蛛丝马迹”,从而为我们捕捉、理清、认知汉代乐舞找到一个文学依据,为已经消失、不可见的汉代乐舞找到艺术之根,更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研究开拓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和领域。本文立足于古代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基本史观1,参考借鉴文学、历史学、语言学、音乐学、考古学等学科的优秀成果,采用多学科边缘交叉的方法,为我们探索和研究古代乐舞提供一定的线索和依据,展示歌诗语言文学价值以外的艺术魅力,即诗歌的可唱、可舞、可诵。将文学性质的汉代歌诗与艺术领域的汉代音乐、舞蹈相结合,不啻为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史观在文学、艺术理论上的一次探索和尝试。

  • 标签: 文学 诗歌 乐舞 舞辞 三位一体
  • 简介:本文以历史进展为主要线索,从汉代徐州的思想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对徐州汉代墓葬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分析.

  • 标签: 徐州 汉代墓葬制度 形成 发展
  • 简介:<正>1978年,徐州博物馆在徐州市铜山县驼龙山南坡一座汉代砖室墓出土了一把五十炼钢剑。(图一)剑锋部稍残,通长109厘米,原有鞘,为苎胎髹漆,已朽附剑上。剑的正面有隶书错金铭文一行:“建初二年蜀郡西工官王愔造五十涷□□□孙剑□”,另剑镡内侧阴刻隶书“直千五百”四字(图二)。这把创的组织品位、工艺制作水准之高在我国尚属罕见,特别是剑上文字更为珍贵,对于研究四川、徐州两地冶铁业的历史有着重要的实物价值。

  • 标签: 四川 徐州博物馆 徐州市 冶铁业 砖室墓 铜山县
  • 简介:汉代的画像砖、石,是盛行于汉代中期建筑石料与墓穴石壁上的雕刻画。其刻画内容涉及范围之广博、内涵之丰厚、雕刻技艺之精湛、布局之俊美,至今令人叹为观止。这些上至反映豪门权贵车骑出行、庖厨宴饮、歌舞百戏、对奕蹴鞠,下到展现百姓农耕生产、放牧渔猎、机织冶

  • 标签: 乐舞百戏 石刻 歌舞百戏 历史和艺术价值 建筑石料 农耕生产
  • 作者: 佚名
  • 学科: 艺术
  • 创建时间:2019-09-22
  • 简介:    一、徐州汉代石刻画像的单体空间造型    1.同一物象的多面视点造型  汉代石刻画像单体物象造型第一种视觉表达,即现代民间美术的空间群体物象的主题展开式造型和面面俱到式造型就是汉代石刻画像主要的空间造型处理方式,  2.深入物象内部里外并存的表达  汉代石刻画像单体物象造型表达的另外一种形式是透过表层深入物象内部里外并存的视觉处理方法

  • 标签: 徐州石刻 画像空间 石刻画像
  • 简介:青铜镜作为青铜器的一个品种.凝聚了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及精神文明。镜背上的珍禽异兽、花木虫鱼、仙凡人物乃至天地宇宙构成一幅奇妙的画卷。铜镜的镜背不仅有纹饰.而且自战国以来有铭文.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镜铭成为重要的纹饰部分,还出现过单纯以铭文为饰的镜子。研究镜铭书体的演变、内容的变化.是鉴别年代的重要依据之一,

  • 标签: 铜镜铭文 社会风貌 折射 汉代 徐州 精神文明
  • 简介:摘要:徐州民间舞流淌着汉乐舞的“血液”。汉代文化艺术一直在徐州这片土地上生长,如同一颗千年大树,生于此,根于此,传于此。我们可以从汉乐舞的俗乐舞内容与其特征来探析千年的乐舞文化是如何传承至今的。汉代乐舞的“重俗”标志着从源头开始便是注重“俗乐舞”,从“百戏”、“民俗舞”、“边境舞”等舞蹈中都能推演出千年的变革与传承,在其内容与精神层面代代相传到至今。

  • 标签:
  • 简介:2012年河南博物院在偃师市征集到一组汉代彩绘乐舞百戏陶俑群,共23件。这组俑群均为灰陶质地,基本完整,彩绘多有脱落,其中男乐俑19件,百戏俑3件,女舞俑1件。这一组陶俑对我们研究探讨汉代乐舞百戏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实物佐证。

  • 标签: 河南博物院 汉代 乐舞百戏 陶俑群
  • 简介:徐州汉画像石馆新征集到画像石11块,其中包括大禹治水图、应龙、穷奇、伏羲、雷公、玄武等图像.此11块画像石雕刻技法均为剔地平面阴线刻,时代为东汉晚期,具有浓厚的草原文化风格,与中原汉画像石内容有所区别.

  • 标签: 东汉 画像石 外来文化
  • 简介:徐州汉画像石馆新征集一批汉代画像石22件,其中石祠画像和墓室画像各11件。主要图像有历史故事、征战、祥瑞升仙、迎宾拜谒、车马出行、乐舞百戏、纺织图等。在这批画像石当中,发现石祠与墓室画像之间的配置和功用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对其中的图像作了诠释并对相关问题作了探讨。

  • 标签: 汉代 石祠 墓室 画像石
  • 简介:玉剑饰,是古代镶嵌在剑上的装饰玉器。在徐州博物馆陈列的众多汉代玉器中,精美的玉剑饰显得尤为突出,人们在观赏时往往对其华美的神采和精工的雕琢赞叹不已。

  • 标签: 汉代玉器 博物馆 徐州
  • 作者: 王纯1  王元翠2(通讯作者)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2-12-22
  • 出处:《教学与研究》2022年15期
  • 机构:1江苏师范大学江苏徐州  221116  2.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 简介:徐州地区作为两汉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出土了大量汉乐舞题材汉画石像与陶俑,其囊括汉代建鼓舞、傩舞、长袖舞,再现了汉代舞蹈辉煌,体现了浓郁的地域特色,流传至今。徐州地区特色民间戏曲舞蹈梆子戏、花鼓舞、柳琴戏在千年历史长河中受其滋养,在动态中继承发展了汉乐舞

  • 标签: 汉乐舞 徐州地区 民间戏曲舞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文章通过两个个案研究,针对表演情景中铜鼓乐舞者的乐舞竞技活动,从竞技技巧、竞技结构、竞技韵律等有关铜鼓乐舞的竞技表演环节着手,沿着民间话语及其相关语汇的线索,分析"固定"与"即兴"、"传统"与"现代"等铜鼓乐舞的多样性方面的认识与理解,从而有助于理解铜鼓乐舞的竞技本质。

  • 标签: 铜鼓乐舞 公母 番瑶 竞技
  • 简介:敦煌莫高窟是佛教东传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重要遗迹。其中的乐舞,主要渗透在各种佛教经变画像之中,是一种兼有奏乐、舞蹈的姿态。它在整个洞窟壁画中所占比例不仅大,而且亦比较突出。探讨敦煌乐舞与印度佛教乐舞之间的渊源关系。通过分析,试图寻找它们之间存在的共性和异性特点,以及各自构成的舞蹈元素。

  • 标签: 敦煌乐舞 印度佛教乐舞 天宫伎乐 迦陵频伽 以舞娱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