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慢性心衰稳定期患者给予延续性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2016年7月~2017年7月所收治的78例慢性心衰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分析,根据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分为39例延续性组和39例对照组。延续性组给予延续性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对比对照组和延续性组的依从性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延续性组的依从性36例(92.31%)显著高于对照组28例(71.79%),延续性组的生活质量评分(65.56±14.58)分显著高于对照组(49.74±11.27)分,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慢性心衰稳定期患者给予延续性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极大程度改善了患者的未来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慢性心衰稳定期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模式的效果。方法:选择 80例我院慢性心衰稳定期患者,纳入时间为 2018 年 1月至 2019 年 1月,采用抽签 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均 40例。其中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形式,实验组行延续性护理模式,对比 2组患者健康知识评分、 自护能力评分及 预后效果。结果:与参照组相比, 实验组疾病防治、用药方法、自我保健、运动方案、心理状态、饮食方法、复查知识等健康知识评分较高 ,实验组自我概念、责任感、护理技能等自护能力评分与 参照组相比较高 ,同 参照组( 30.00%)相较, 实验组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等不良预后发生率( 7.50%)较低 ,组间可见显著差异 ( P< 0.05)。结论:慢性心衰稳定期患者予以延续性护理的效果显著,降低患者不良预后发生比例,应予以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慢性心衰稳定期患者给予延续性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2016年7月~2017年7月所收治的78例慢性心衰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分析,根据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分为39例延续性组和39例对照组。延续性组给予延续性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对比对照组和延续性组的依从性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延续性组的依从性36例(92.31%)显著高于对照组28例(71.79%),延续性组的生活质量评分(65.56±14.58)分显著高于对照组(49.74±11.27)分,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慢性心衰稳定期患者给予延续性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极大程度改善了患者的未来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对慢性心衰稳定期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对其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12月 -2019年 12月间收治的慢性心衰稳定期患者 84例作为本文的观察对象,并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其中一组为参照组,对其实施常规院内护理,另一组为实验组,对其实施延续性护理,每组各 42例,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负性情绪得分以及生活质量得分。结果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负性情绪得分以及生活质量得分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护理后的负性情绪得分明显低于护理前,且实验组低于参照组,护理后的生活质量得分明显优于护理前,且实验组优于参照组,差异显著,( p<0.05)。结论 对慢性心衰稳定期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的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借鉴。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稳定性慢性心衰患者实施康复运动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106稳定性慢性心衰患者被随机分成常规对照组(52例,常规治疗)和运动康复组(5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运动训练)。治疗周期1个月,随访10个月。患者心功能以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表示,以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Fd),同时测定6min步行距离(6MWD),血浆脑钠肽(BNP)水平,最大摄氧量(VO2max),记录10个月内的再入院率和死亡率。结果两组治疗1个月后LVEF、LVEDd、均显示改善(P均<0.05),且与对照组治疗相比,运动康复组LVEF(63.4±2.7%比((52.5±3.2)%、LVEDd(39.2±4.3)mm比(50.6±3.3)mm改善更显著(P<0.05);6MWD(177.6±5.7)m比(132.5±5.2)m明显增加(P<0.01),血浆BNP水平(30.4±4.9)pg/ml比(41.4±4.8)pg/ml明显降低(P<0.05);最大摄氧量(VO2max)(27.3±1.1ml/kg.min比20.3±2.1ml/kg.min)改善更显著(P<0.05)。随访10个月,两组患者的心脏事件心力衰竭再发率运动康复组40.55%,对照组58.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心肌梗死运动康复组37.51%,对照组50.4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猝死运动康复组20.12%,对照组35.8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稳定性慢性心衰患者实施运动康复治疗安全有效。可以明显改善心衰患者的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老年人左心衰竭急性发作期和稳定期的动态心电图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17年11月本院收治的115例已确诊为左心衰竭急性发作期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稳定后再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对比急性发作期与稳定期的动态心电图特点。结果左心衰竭急性发作期的诱发因素包括感染(50.4%)、急性心肌梗死(20.9%)、快速型心律失常(9.6%)、情绪激动致血压升高(7.0%)、输液过多过快(6.1%)、贫血(3.5%)、药物中毒(2.6%)。左心衰竭急性发作期与稳定期在心率、早搏、心动过速、房颤和房扑、ST-T缺血性改变、PtfV1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心衰竭急性发作期的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低于稳定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衰竭急性发作期多种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高于稳定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左心衰竭急性期极易产生多种心律失常和心电图改变,应当高度重视左心衰竭急性发作期的观察和控制,加强对心律失常和多种并发症的观察和处理。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的肺康复护理体会进行对比性分析。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1月入我院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100例患者选为主要的观察对象,并且结合随机分配原则,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护理,对研究组患者给予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肺康复训练情况、依从性、生活质量,统计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给予了康复护理的研究组患者肺康复训练情况较好,护理依从率为98.76%,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3.34%;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8.46%,始终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1.05%,上述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给予康复护理,既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也能优化患者的康复训练效果,值得广泛推广及使用起来。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的临床护理中采用肺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 2018年 4月至 2019年 4月在我院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 6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均为稳定期,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上述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各 30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肺康复护理,比较护理前后的呼吸困难评分(mMRC);比较护理前后的 血气指标如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 PaO2);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的肺功能指标,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 CAT)。 结果:护理前,两组的肺功能指标如FEV1、 FVC、 PaCO2、 PaO2、 CAT评分、
简介:摘要 : 目的:探究慢阻肺稳定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9 年 1 月至 2020 年 3 月期间到我院诊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中抽取 100 例参与此次研究,随机将患者分成两组,每组各 50 例,分别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其中,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干预,给予研究组慢阻肺稳定方治疗,并观察记录两组患者临床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等结果比较。结果:研究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提高,且其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下降,与对照组结果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临床上采取慢阻肺稳定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有效降低了患者临床诊疗期间发生并发症现象的几率,整体上改善患者生命质量,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在临床上具备广泛应用的价值。
简介: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的中医体质特点及其分布规律,为从中医体质角度防治慢阻肺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统一的临床调查表,对纳入本课题调查研究的416例慢阻肺稳定期患者分别进行资料采集,探讨慢阻肺患者的中医体质特点及其分布规律。结果在所有的病例中,气虚质所占比例最大,为137例,占总数的32.9%;其次为阳虚质,为59例,占总数的14.2%;痰湿质、血瘀质和阴虚质均为52例,占总数的12.5%;平和质29例,特禀质21例,气郁质、湿热质均为7例;且体质类型分布随性别、年龄和体重指数的不同而呈现不同规律。结论气虚质、阳虚质为慢阻肺稳定期患者的常见体质类型,同时受到体重指数、性别、年龄等因素的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对患者进行定期宣教及随访,制定COPD基层管理模式,增加治疗依从性,减少急性发作次数,延缓肺功能下降趋势,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选择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标准的60例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干预组,各30例,对干预组进行半年的疾病宣教,并随访1年,持续进行疾病干预,对照组按照平时习惯就医。观察两组患者mMRC评分、CAT评分、急性发作次数、肺功能水平、焦虑抑郁状态变化情况。采用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试验完成时,干预组脱落3例,对照组脱落2例。干预组mMRC评分、CAT评分、急性发作次数、肺功能水平、焦虑抑郁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均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定期宣教及随访,可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对该病的认知程度,增加治疗依从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急性发作次数,延缓肺功能下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