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针对我国成年男性不同身体部位最大力量的现状进行相关分析和探究,并探索随年龄的增长最大力量的衰退规律以及日常锻炼习惯与最大力量衰退规律之间的关系。方法:从北京、上海、山东、江苏、江西各选择一个单位抽取相应年龄组人群按照《ACSM的运动测试与处方指导手册》的测试方法进行上肢、下肢、腰腹部和背部1RM测试。结果:普通人群各部位最大绝对力量从大到小依次为:下肢肌肉、背部肌肉、腹部肌肉和上肢肌肉,且各年龄组之间排序相同;上肢、腹部肌肉的相对力量约与自身体重相同,下肢和背部肌肉的相对力量约为自身体重的1.5倍;锻炼习惯对身体各部位最大力量的保持产生积极影响。结论:我国男性居民身体各部位最大力量呈现出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的趋势,其中有锻炼习惯人群通过日常体育锻炼提高了身体各部位最大肌肉力量基础值,一定程度上掩盖了随年龄增长而产生的身体素质下降趋势;实验数据还反映出身体各部位最大力量下降幅度最大所处的年龄组不尽相同,建议在相应年龄组进行针对性力量训练,通过提高相关部位最大力量的基础值来缓冲因最大力量快速下降而造成的不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年男性和女性夜间遗尿症(NE)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设计,收集2017年9月至2020年12月于长海医院就诊的NE患者。纳入标准:年龄≥18岁,NE每周发生≥1次,且症状持续时间≥3个月。排除标准:活动性尿路感染、下尿路占位性病变、尿路的解剖结构异常、存在急性脏器功能衰竭及脑血管意外等严重疾病、非正常睡眠周期的夜班工作者。采集的基本信息包括身高、体重、药物史、手术史及合并疾病情况。采用3 d排尿日记中的次均尿量、排尿次数、夜间多尿(NP)指数、夜尿膀胱容量(NBC)指数等定量参数评估患者的排尿特征,采用尿动力学检查评估膀胱出口梗阻(BOO)、膀胱收缩力及控尿功能。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06例患者,男43例,女63例。男性和女性的平均年龄分别为(57.8±15.6)岁和(56.1±14.0)岁,体质指数(BMI)分别为(23.9±3.4)kg/m2和(23.3±4.3)kg/m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85例(80.2%)合并全身慢性疾病,以高血压病(58例,54.7%)、高脂血症(41例,38.7%)、糖尿病(38例,35.8%)、冠心病(22例,20.8%)最常见。男性合并症患病率[88.4%(38/43)与74.6%(47/63),P<0.05]和≥2种合并症患病率[62.8%(27/43)与33.3%(21/63),P<0.05]均高于女性。排尿日记结果显示,NE患者常合并有NP(47/106,44.3%)、NBC降低(74/106,69.8%),或两者并存(33/106,31.3%)。尿动力学检查结果显示,低顺应性膀胱、逼尿肌过度活动、压力性尿失禁、BOO、逼尿肌收缩力减弱(DU)和逼尿肌反射亢进伴收缩力受损(DHIC)的总体发生率分别为27.4%(29/106)、39.6%(42/106)、17.9%(19/106)、9.4%(10/106)、25.5%(27/106)和15.1%(16/106)。女性NE患者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高于男性[28.6%(18/63)与2.3%(1/43),P<0.01],而男性NE患者BOO发生率高于女性[23.3%(10/43)与0,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肥胖(r=0.63,P<0.01)、合并疾病(r=0.40,P<0.01)、合并疾病数量(r=0.56,P<0.01)、存在NP(r=0.50,P<0.01)、存在NP合并NBC降低(r=0.47,P<0.01)、残余尿量(r=0.53,P<0.01)、膀胱顺应性降低(r=0.21,P=0.04)、伴DU(r=0.28,P<0.01)、伴压力性尿失禁(r=0.42,P<0.01)、伴DHIC(r=0.35,P<0.01)与NE次数增加呈正相关;最大尿流率降低(r=-0.35,P<0.01)、小膀胱容量(r=0.21,P=0.03)、膀胱敏感性升高(r=-0.21,P=0.03)与NE次数呈负相关。结论成人NE不仅与膀胱功能障碍相关,还与肥胖、慢性全身性疾病、液体代谢和尿液产生等因素密不可分,且男女患者各具特点,应予以整体化、个体化的评估与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对成年男性患者气囊导尿管的最宜留置长度进行探讨分析。方法拟选取我院2014年—2015年收治的214例非尿道畸形成年男性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依据气囊导尿管留置长度不同分为导尿管置入至气囊入口与引流接口分叉处的观察组与置入导尿管见尿液流出,随后置入7~10cm的对照组,将两组24h内不适感、血尿、尿道口出血、排尿障碍发生率作以比较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中血尿发生率为25.2%高于观察组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尿道口出血发生率为3.7%低于对照组15.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排尿障碍发生率为1.9%低于对照组5.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置入气囊导尿管至气囊入口与引流接口分叉处是男性患者气囊导尿管的最宜置入长度,在此基础上注入0.9%氯化钠溶液可在一定程度提高置管安全性,减轻患者疼痛。
简介:摘要目的对男性静脉血及血小板的检测,对其进行病因分析。方法选取220例身体健康的人员进行体检,抽取静脉血置于EDTA-K2抗凝采血管中,充分混匀,15~20℃下保存,全部检测在4小时内完成。结果经过统计分析,血红蛋白值呈偏态分布(P=O.091),换算为对数后,呈正态分布;血小板值呈正态分布(P=O.782)。血小板参数的检测对于明确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其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简介:目的:探讨身体成分、男性运动负荷试验中所表现出来的运动能力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181例华东交通大学教职工,进行身体成分、运动能力、骨密度测试。计算和对比分析BMI、体脂肪率、每分最大摄氧量、运动能力及骨密度间的相关性。结果:身体成分的变化主要表现为BMI、体脂肪率逐渐递增长趋势;每分最大摄氧量与骨密度T值差异不具有显著性;骨密度和运动能力在20~25岁年龄段达到峰值,在41~45岁年龄段呈现出下降现象。身体成分、运动能力与骨密度呈正相关。结论:骨密度T值有明显的年龄段变化趋势和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可能是由于身体成分和运动能力的不同而造成的。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中国成年男性人群定量CT(QCT)脊柱骨密度正常参考值和中国不同地区骨密度差异。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华中和西南6个地区接受低剂量胸部CT肺癌筛查的男性人群,采用Mindways 公司的QCT系统测量腰椎椎体的骨密度。以10岁为1个年龄段,计算骨密度均值和下降率,按美国放射学院脊柱QCT骨质疏松诊断标准统计骨质疏松患病率。结果纳入男性50 682例,年龄为(50.2±12.8)岁(20~98岁)。中国男性总体脊柱QCT峰值骨密度(173.11±28.56)mg/cm3,出现在20~29岁,然后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在70岁之前,华南地区男性骨密度相对较高,华中和西南地区较低,东北、华北和华东地区居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70~79岁和≥80岁2个年龄段各地区男性骨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国男性脊柱QCT骨密度总体下降约46.92%,40~49岁年龄段下降明显加速。≥50岁男性骨质疏松总体患病率约为11.42%,其中西南地区和华中地区患病率较高(分别为14.72%和13.87%),华北和华南地区较低(分别为8.53%和7.71%)。结论建立了中国成年男性人群的脊柱QCT骨密度范围,华南地区骨密度值最高,华中地区骨密度值最低。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和了解血清胱抑素C(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C)与年龄的相关性。方法将124名25-81岁健康男性根据年龄分为四组分别测其血清中Cys-C含量,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同一性别不同年龄段间比较发现血清Cys-C浓度在25-40岁,41-55岁2个年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923,0.895),但在55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大,血清Cys-C浓度逐渐上升,且各个年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血清Cys-C是反映肾小球滤过率的一个指标,在健康人群中同一性别血中Cys-C浓度25-55岁之间没有显著差别,但在55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大,血清中Cys-C浓度逐渐上升。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河南省低中度氟暴露地区成年男性骨密度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17年4-5月选择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低中度氟暴露地区的成年男性村民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测量获得调查对象的基本人口学资料,并收集晨尿样本。采用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尿氟含量,使用超声波骨密度仪测量骨密度(以T值表示),利用偏相关分析与多重线性回归分析骨密度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成年男性439名,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尿氟含量、T值分别为(47.99 ± 8.49)岁、(25.77 ± 3.23)kg/m2、(1.34 ± 0.74)mg/L、- 1.79 ± 0.79。偏相关分析显示,调整年龄后T值和BMI呈正相关(r = 0.194,P < 0.05)。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每增加1岁,T值减小0.015(95%CI:- 0.024 ~-0.005,P < 0.05);BMI每增加1.0 kg/m2,T值增加0.034(95%CI:0.009 ~ 0.059,P < 0.05)。交互作用分析显示,T值与超重(≥24.0 kg/m2)、不吸烟、饮茶和尿氟的交互作用密切相关[β(95%CI):0.134(0.001 ~ 0.269)、0.163(- 0.015 ~ 0.337)、0.215(- 0.006 ~ 0.436),P均< 0.10]。结论河南省低中度氟暴露地区,成年男性的骨密度随年龄增加而降低,随BMI升高而升高。此外,低中度氟暴露更易损害吸烟人群的骨密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原低氧环境对成年男性精浆生化成分及抗精子抗体的影响。方法以长期居住在高原地区(平均海拔3700m)的1358名西藏居民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其精浆生化指标及抗精子抗体的变化,并以从未上过高原的1521名内地青年志愿者作对照。结果与内地居民相比,西藏居民的男性精浆果糖、锌以及中性α-葡糖苷酶异常数显著高于内地居民,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超氧化物酶异常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西藏居民男性精浆抗精子抗体阳性率(0.15%)显著高于内地居民(0%),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原低氧环境可降低成年男性精浆果糖、锌、中性α-葡糖苷酶含量,提高精浆抗精子抗体阳性率,对其生育能力有潜在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年男性腰椎骨密度(BMD)与腹部脂肪组织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6月至2018年9月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男性共1 374名,年龄30~75(50.9±0.30)岁。所有研究对象均测定身高、体质量、腰围,并计算体质指数(BMI);利用QCT测量腰1、腰2椎体的平均BMD值及腰2层面的腹部皮下脂肪面积(SFA)与内脏脂肪面积(VFA)。根据研究对象的BMD分为正常骨量组、低骨量组及骨质疏松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年龄、腰围、BMI、VFA、SFA的差异,多重比较采用LSD-t检验;用Pearson相关分析年龄、BMI、VFA、SFA与腰椎BMD的相关性。结果正常骨量组共807名、低骨量组451名及骨质疏松组116名。正常骨量组、低骨量组及骨质疏松组年龄(F=237.939,P<0.001)、BMI(F=5.788,P=0.003)、VFA(F=4.919,P=0.00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低骨量组年龄、VFA高于正常骨量组,BMI低于正常骨量组;骨质疏松组年龄高于正常组,BMI低于正常骨量组;骨质疏松组年龄高于低骨量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骨量组与骨质疏松组VFA及SFA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但低骨量组VFA及SFA高于骨质疏松组。男性腰椎BMD与年龄(r=-0.542,P<0.001)、VFA(r=-0.104,P<0.001)呈负相关,与BMI呈正相关(r=0.109,P<0.001);控制年龄及BMI后腰椎BMD与VFA呈负相关(r=-0.129,P<0.05)。结论男性腹型肥胖者可能更容易表现为低骨量;男性腰椎骨密度与内脏脂肪组织可能存在负相关关系。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成都某体检中心高海拔地区成年男性健康体检结果。方法以2014至2019年度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北区高海拔地区男性体检数据为依据,对1 333例参加体检的18~80岁的高海拔地区男性的体检结果按照不同年龄段分析,并以平原地区的男性作为对照,不同年龄组一般资料比较采用ANOVA分析,两组检查指标对比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对各年龄组体检异常检出之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该人群普遍存在超重及肥胖,与对照组比较,收缩压[(125.29±14.97)比(123.52±14.87)mmHg(1 mmHg=0.133 kPa)]、身高[(168.64±6.26)比(169.31±6.26)cm]、体重[(79.47±13.69)比(71.02±10.62)kg]、体质指数[(27.91±4.45)比(24.75±3.24)kg/m²]、血红蛋白[(169.03±15.18)比(157.50±11.52)]g/L、尿酸[(393.12±75.48)比(410.42±82.14)μmol/L]、三酰甘油[1.18(0.90,1.69)比1.64(1.12,2.37)mmol/L]、总胆固醇[4.58(4.02,5.15)比4.82(4.33,5.36)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28(1.14,1.46)比1.26(1.08,1.46)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91(2.41,3.42)比3.03(2.49,3.60)mmol/L]等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体检异常检出依次为脂肪肝、高脂血症、肝功能异常、高尿酸血症、血糖升高、血压升高、胆囊疾病、肾功能异常、前列腺增生、红细胞增多症。不同年龄组间比较,以上体检异常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海拔地区成年男性体检人群的健康状况不佳,需进一步关注并根据情况进行健康干预。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甘肃省碘营养适宜农村地区成年男性碘营养状况及甲状腺功能状态。方法2017年,选择甘肃省儿童碘营养适宜地区凉州区和临泽县作为调查点,对当地农村地区常住20 ~ 49岁男性进行调查,各为52人。采集1次随机尿样测定尿碘;采集空腹血样测定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激素[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和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MAb),同时进行甲状腺B超检查。结果凉州区、临泽县成年男性尿碘中位数分别为180.2、161.0 μg/L,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地成年男性均无甲状腺肿大;血清TSH中位数分别为1.85、1.61 mU/L,血清FT3、FT4均值分别为5.19、5.16,16.58、16.30 pmol/L,地区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两地总体甲状腺功能异常率为6.7%(7/104),以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亚甲减)为主(6/7)。其中凉州区、临泽县甲状腺功能异常率分别为5.8%(3/52)、7.7%(4/52),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地总的抗体阳性率为12.5%(13/104),其中凉州区、临泽县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3.5%(7/52)、11.5%(6/52),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总的TgAb、TMAb同时阳性人数占总的抗体阳性人数的9/13,其中凉州区、临泽县抗体同时阳性者的占比分别为7/7、2/6。单纯抗体阳性(不伴有甲状腺激素和TSH异常)人数占总的抗体阳性人数的11/13。结论甘肃省碘营养适宜农村地区成年男性碘营养适宜,但该人群甲状腺功能存在潜在患病风险,应加以关注,定期开展检查。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成年男性吸烟和身体活动不足与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关联。方法基于2017年南京市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在南京市12个区按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61 098名年龄≥18岁居民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调查对象前12个月的吸烟、身体活动情况和慢性病相关指标信息。结果在29 848名成年男性有效样本中,从不吸烟者、现在吸烟者和已戒烟者比例分别为59.6%、37.2%和3.2%,身体活动量<600代谢当量(MET)-min/周(身体活动不足者)和身体活动≥600 MET-min/周(非身体活动不足者)比例分别为18.8%和81.2%。从不吸烟者、现在吸烟者和已戒烟者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24.7%、34.0%和43.8%,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8.8%、12.3%和16.5%,血脂异常患病率分别为26.8%、36.1%和41.9%;身体活动不足者和非身体活动不足者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22.3%、30.9%,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9.9%、12.3%,血脂异常患病率分别为29.7%、3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成年男性中现在吸烟者的高血压(OR=1.164,95%CI:1.086~1.248)、糖尿病(OR=1.324,95%CI:1.207~1.452)、血脂异常(OR=1.291,95%CI:1.216~1.371)患病风险高于从不吸烟者。身体活动不足者高血压(OR=1.452,95%CI:1.331~1.583)、糖尿病(OR=1.170,95%CI:1.041~1.315)、血脂异常(OR=1.245,95%CI:1.158~1.338)患病风险高于非身体活动不足者。以从不吸烟且非身体活动不足者为参照,现在吸烟且身体活动不足者有最高的高血压(OR=1.749,95%CI:1.550~1.974)、糖尿病(OR=1.363,95%CI:1.165~1.595)、血脂异常(OR=1.614,95%CI:1.461~1.782)患病风险。结论吸烟和身体活动不足是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现在吸烟且身体活动不足者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患病风险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