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众所周知,抑郁症作为精神病学当中一种最为常见的疾病,很多抑郁症患者都会出现失眠的状况。而患者服用抗抑郁的药物能够进一步改善抑郁症患者的情绪,还会对患者的睡眠节律产生影响,根据现阶段的抗抑郁症药来说,对患者睡眠节律影响的机制仍然不是很明确,需要做进一步的调查与研究。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对抑郁症患者采用抗抑郁药物联合心理干预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 纳入实验研究的148例患者均为抑郁症患者,入组时间:2020年3月-2022年3月,分组方式以随机双盲方式开展,分别采用抗抑郁药物联合心理干预治疗(实验组,n=74)及单纯抗抑郁药物治疗(对照组,n=74),分析心理干预效果。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治疗后的生活质量涵盖社会交往、心理功能、躯体功能和情感维度四个角度的评分显著更高,实验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评分显著更低,差异明显,P<0.05。结论 抗抑郁药物联合心理干预对抑郁症治疗,可改善患者抑郁状态,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抗抑郁药物在不同治疗时期对脑功能产生的影响是否相同仍不清楚。本文借助4种常见的神经影像技术探讨抗抑郁药物治疗后不同时期(短期、急性期和长期)抑郁症患者脑功能影像的变化,以期从脑网络水平增进对抗抑郁药物神经生物学机制的理解,发现药物作用靶点,优化治疗方案。短期抗抑郁药物治疗后脑功能影像变化主要涉及杏仁核、脑岛、前额叶、背侧前扣带回等,短期脑功能影像变化可预测急性期疗效。急性期抗抑郁药物治疗后脑功能影像变化集中在皮质-边缘环路、默认网络相关脑区。长期抗抑郁药物治疗对脑功能影像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未来应优化试验设计,综合多种神经影像技术进行多时点长期纵向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在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选用蒙药槟榔十三味丸用药的效果。方法:从2020年6月到2021年5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抑郁症患者中,选取64例患者参与到本次研究当中。先将这些患者进行1-64的数字随机编号,再根据单双号的原则均分为两组,其中,单号的患者作为参考组,采用西医治疗,用药选择氟西汀,双号的患者作为研究组,采用蒙医进行治疗,用药选择蒙药槟榔十三味丸,然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抑郁综合症状得分差异不大,数据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抑郁症状综合得分出现了两方面的显著变化,其一,相较于治疗前,同组治疗后的数据明显下降,其二,两组间进行对比,研究组患者的抑郁综合症状得分(13.28±5.49)分明显低于参考组患者的(18.46±6.51)分,且最后治疗的总有效率96.88%(31/32)明显高于参考组患者的75.00%(24/32),数据表现出了十分明显的差异,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治疗抑郁症时,采用蒙医疗法,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抑郁综合症状,疗效更加突出,值得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舒肝解郁胶囊治疗抑郁症前后候选基因的表达水平变化,分析其与抑郁症状、认知功能的相关性。寻找和明确与舒肝解郁胶囊药效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方法经舒肝解郁胶囊治疗前后的27例轻中度抑郁患者(mild to moderate depression,MMD)分别使用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 items 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24)评估抑郁严重程度,韦氏智力量表中国修订版(Chinese revised Wechsler adult intelligence scale,WAIS-RC)和韦氏记忆量表中国修订版(Chinese revised Wechsler memory scale,WMS)评估认知功能,然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舒肝解郁胶囊治疗前后抑郁症患者外周血候选基因的表达水平。最后,对其基因表达和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及疗效评价判定。统计分析采用SPSS 25.0软件,采用配对t检验、非参数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进行数据统计。结果MMD患者经舒肝解郁胶囊治疗后,HAMD-24评分降低[基线:14.00(9.75,18.25)分,8周:4.00(2.00,7.25)分,Z=-4.462,P<0.01],WMS言语智商升高[基线(123.00±10.24)分,8周(128.00±6.77)分,t=4.372,P<0.01];脑源性生长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基线:1.68(0.92,2.63),8周:2.30(1.47,4.34),Z=-2.781,P=0.005]、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线:0.74(0.31,1.15),8周:0.97(0.50,1.71),Z=-2.159,P=0.031]、5-羟色胺2A受体[基线:0.60(0.39,1.60),8周:0.98(0.44,2.29),Z=-1.994,P=0.046]和谷氨酸离子型受体AMPA型亚基1[基线:1.19(0.66,2.40),8周:1.76(0.86,4.13),Z=-2.756,P=0.006]基因表达升高。BDNF表达变化率与HAMD-24评分(r=-0.35,P=0.038)和操作智商(r=0.40,P=0.022)显著相关。结论BDNF可能作为舒肝解郁胶囊治疗MMD患者临床症状和认知功能的一个疗效标志物,用于评估抗抑郁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抑郁症患者采取抗抑郁药物联合心理治疗的治疗效果。方法 纳入85例病患为研究对象,截取于我院2019年10月-2020年11月确诊的抑郁症患者;经随机单盲法均分2组,1组为基础组(n=43,接受单纯抗抑郁药物治疗),1组为联合组(n=42,接受抗抑郁药物联合心理治疗);观察和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在治疗8周、12周后抑郁症评分方面,联合组同基础组相比显著更低;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联合组(97.62%)同基础组(81.40%)相比显著更高,组间差异较大(P<0.05)。结论 抗抑郁药物联合心理治疗对抑郁症患者疾病治疗有着积极意义,可显著改善其抑郁症状,提升其日常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抑郁药辅助心理疗法治疗躯体化障碍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19.10月-2021.10月在我院收治的1006例躯体化障碍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503例)和观察组(503例),前者采用常规抗抑郁药治疗,后者在此基础上联合心理疗法,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HAMA、HAMD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躯体化障碍患者采用抗抑郁药物联合心理疗法治疗效果确切,有助于改善患者负性情绪,值得临床采纳。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父亲在母亲受孕期间使用抗抑郁药与子代早产、畸形、自闭症谱系障碍和智力残疾之间的关系。设计利用回归方法和阴性对照进行观察性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地点瑞典全国。参与者收集母亲在2005年7月29日以后受孕,并于2006—2007年出生的170 508名儿童,随访至2014年,儿童年龄为8~9岁。该队列中3 983名儿童的母亲受孕期间(即从受孕前4周到受孕后4周)父亲接受抗抑郁药物治疗;164 492名儿童作为对照组,父亲未使用抗抑郁药物;2 033名儿童作为阴性对照组,受孕期间父亲未使用,但在母亲怀孕期间使用抗抑郁药(即从受孕后4周到分娩)。主要观察指标早产、出生时诊断畸形、自闭症谱系障碍和智力残疾。结果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显示,与母亲受孕期间父亲未使用抗抑郁药物的对照组相比,受孕期间父亲使用抗抑郁药物与早产[调整比值比(OR)= 0.91,95%可信区间0.79~1.04]、畸形(调整OR= 1.06,95%可信区间0.90~1.26)不相关。Cox回归分析显示,母亲受孕期父亲使用抗抑郁药物与自闭症[调整风险比(HR)=1.13,95%可信区间0.84~1.53]、智力残疾(调整HR=0.82,95%可信区间0.51~1.31)不相关。在母亲怀孕期间父亲开始抗抑郁治疗的儿童中,所有结果都相似,除了智力残疾的调整HR有增加(调整HR=1.66,95%可信区间1.06~2.59)。与母亲怀孕期间父亲开始抗抑郁治疗的2 033名儿童相比,受孕期间父亲开始抗抑郁治疗的3 983名儿童在早产、畸形、自闭症方面没有差异,但是智力残疾方面表现出风险降低(调整HR=0.49,95%可信区间0.26~0.93)。结论母亲受孕期间父亲服用抗抑郁药物对于子代早产、畸形、自闭症或智力残疾等4种主要不良结局是安全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抑郁药物治疗对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后伴发抑郁患者机体细胞免疫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9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行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伴发抑郁患者1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93例,治疗组患者术后进行抗抑郁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后未给予任何抗抑郁性药物治疗,常规性给予心理疏导。应用自评抑郁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生活质量综合评估问卷(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74,GQOLI-74)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抑郁状态与生活质量变化情况,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CD4+以及CD8+亚群水平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SD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SDS评分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抗抑郁治疗后,机体免疫系统功能指标CD4+以及CD4+/CD8+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CD8+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CD4+、CD8+以及CD4+/CD8+水平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在机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状态以及生活质量总分方面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患者各维度生活质量评分变化均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抑郁治疗可以明显改善食管癌术后患者抑郁状况,可明显提高患者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及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联合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high-definition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HD-tDCS)治疗对伴焦虑痛苦特征抑郁症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和可行性。方法招募镇江市精神卫生中心收治的伴焦虑痛苦特征抑郁症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真刺激组与伪刺激组,每组各30例,2组均在抗抑郁药基础上使用HD-tDCS刺激患者左侧背外侧前额叶。真刺激组采用2 mA的电流刺激20 min,伪刺激组仅在刺激开始与结束的30 s内有电流通过。每周5次,连续2周。在治疗前、治疗2周末、治疗4周末、治疗6周末,分别采用HAMD17和蒙哥马利抑郁量表(Montgomery-Asberg Depression Rating Scale,MARDS)以及HAMA和贝克焦虑量表(Beck Anxiety Inventory,BAI)评估患者的抑郁、焦虑症状。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简单效应分析比较2组临床症状变化的差异。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2组有效率、缓解率以及不良反应率等。结果(1)HAMD17、BAI评分时间与分组存在交互效应(F=3.29、2.99,均P<0.05);HAMD17、BAI、MARDS、HAMA评分组别主效应(F=4.40~7.94)以及不同治疗时间主效应(F=35.42~247.59)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简单效应分析显示治疗前、治疗2周末2组HAMD17评分以及治疗前、治疗2周末、治疗6周末时BA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真刺激组治疗4周末、治疗6周末时的HAMD17评分以及治疗4周末时BAI评分均显著低于伪刺激组(均P<0.05)。(3)真刺激组在治疗4周末时缓解比例(16/20)以及有效比例(19/20)均高于伪刺激组(9/19和13/19),真刺激组在治疗6周末时缓解比例(18/20)也高于伪刺激组(11/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治疗6周末时有效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2组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无躁狂或轻躁狂发生。2组脱落率以及皮肤刺痛、痒感、头痛等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D-tDCS治疗抑郁症伴焦虑痛苦特征患者疗效显著且起效迅速,安全性较好,但仍需大样本量的临床研究进行验证。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抗抑郁焦虑药物辅助治疗难治性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对其眩晕或者残余头晕的改善作用。方法:本次实验所研究的对象是2019年8月-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70例运用耳石复位成功治疗后出现眩晕或者残余头昏的难治性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依照摸球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35例)与对照组(3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甲磺酸倍司他汀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氟哌噻吨美利辛联合甲磺酸倍司他汀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眩晕障碍量表评分(DHI),分析抗抑郁焦虑药物治疗难治性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对比研究发现,研究组患者的DHI评分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特征(P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抗抑郁药物对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为了此次研究的顺利实施抽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患者86例,通过病案号单双号分为对照组(n=43)、试验组(n=43),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康复训练、营养神经药物治疗以及心理干预,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帕罗西汀等抗抑郁药物治疗,对比两组负性情绪和认知障碍恢复效果、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前两组HAMD评分、LOTCA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HAM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LOTC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KPS评分、Barthe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QLQ-C30评分中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总体生活质量分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