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一) 大地干戈,乱世功名.《挺经》一书,成书于曾国藩戎马仓皇、居官治军之际. 曾国藩以湘勇之战胜攻取,效职无避祸之心,临事有致命之志,最终规划全势,威定天下.然而事之初起,曾国藩一介书生,手无寸铁,焦心苦虑,一败于靖江,又挫于湖口,再围于祁门,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百挫不挠.正是一个"挺"字,让曾国藩咬紧牙关,苦撑危局,最终从容补救,转危为安.《挺经》中所谓"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不怨不尤但反身争个一壁清,勿忘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正是曾国藩历尽劫波、看透世事的刚毅挺拔之言.……
简介:初中语文课本《陈涉世家》有言:“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对该句中的“剑挺”,课本解释为“剑拔出鞘”,笔者以为不妥。理由有三:①尉“笞广”,即已对广实施了鞭刑,证明他尚未起杀广之心,如果有杀心,何不先拔剑而杀广?②如果剑是被尉拔出鞘的,剑把子应当是被尉攥在手里,赤手空拳的吴广岂能轻易夺到?更何况吴广倘若搏斗夺剑,也一定需要一些时间,另一名尉岂能袖手旁观,坐观同伴被夺剑而杀?③这一解释语法上有问题。“剑挺”释为“剑拔出鞘”,“尉剑挺”则为“尉剑拔出鞘”。“尉剑拔出鞘”到底是“尉的剑”拔出鞘,还是“尉/剑拔出鞘”,即尉是主语,“剑拔出鞘”是谓语?若为前者,“尉剑”是一对直接成分,注释显然破坏了结构层次;若为后者,则不合古汉语句法规则。按古汉语句法应说成“尉以剑挺”之类的句子。由此可见,这一解释是错误的。其解释依据大概出自《说文解字·手部》:“挺,拔也。”《唐睢不辱使命》中“挺剑而起”的“挺”便是“拔”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