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近年考古工作中,出土不少巴蜀铜印,除部分是汉字印外,大多数是未经释读的巴蜀文字。有些学者对于巴蜀文字的图象化、符号化的表现,认为不应视之为文字;孙华先生称之为“巴蜀符号”,四川学者则称“巴蜀图语”。李学勤先生对此有很好的论述,刻在印章上的如不视为文字,就难以解释了。高文先生等大力搜罗,汇编成《巴蜀铜印》一书问世(高文、高成刚《巴蜀铜印》,上海书店出版社,

  • 标签: 巴蜀文字 考古工作 出土 学者 李学勤 印章
  • 简介:通过比较冬笋坝墓葬所出巴蜀文字印与汉文印,分析两类形制、款式、字数相同的印章,可知巴蜀文字印实系模仿汉文印而制作。巴蜀文字体系中相当一部分文字的作用应重在表音,而并不在表意,这与巴蜀文字数量尚少的事实互为因果。而巴蜀文字的来源之一则是对汉字的借用,其发生时代当在东周以前。

  • 标签: 巴蜀文字 巴蜀图语 巴蜀印章 文字释读
  • 简介:畲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现有63万余人(1990年人口普查),主要分布在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安徽等东南地区。目前,浙江省景宁县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畲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其中畲族的彩带文化在畲族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畲族彩带文化的神奇之处,不仅在于它承载着远古时代畲族先民的祈福信仰,而且因为它较为完整地地保留了数千年前原始的“意符文字”,

  • 标签: 畲族文化 景宁县 文字 意符 释读 人口普查
  • 简介:魏晋南北朝继承和发扬了汉代绘画艺术,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出现了专业画家,绘画创作呈现繁荣的景象,一时人才辈出。顾恺之以其高超的绘画技能和他本人相当的文化素养及超凡脱俗的气质成为东晋最伟大的绘画理论家。他在绘画中有意识地介入了文人士大夫的人格情操和审美情趣,并提出了“传神论”,成为我国最早较完备的绘画理论。它已经较全面地接触到中国绘画的艺术规律,影响深远。其后由人物画领域发展到山水画、花鸟画等领域,一直推动着中国历代绘画的发展,促进中国绘画独特民族风格的形成,渐渐拉开了早期中国文人画理论的历史序幕。

  • 标签: 传神论 顾恺之 以形写神 传神写照 迁想妙得
  • 简介:在楚雄彝族自治州的西北部,有一个县叫永仁县,在永仁县的辖境,有一个叫直苴的地方。直苴,在我的记忆里,在我的梦境里,也是令我几十载魂牵梦萦的地方。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曾记得有一位美国青年学者,为了揭开直苴彝族那神秘的面纱,在那里同直苴彝族生活了一年多。那时,中国的改革开放才开始,直苴还远未被认识。可是却有一个大洋彼岸的美国青年在那里苦苦地作田野调查,他在彝家

  • 标签: 赛装节 直苴彝族 永仁县 美国青年 彝族人民 八十年代中期
  • 简介:本文是对最新整理和公开的巴金小说手稿《春梦》的解读文字,作者考察了巴金创作《春梦》的背景,梳理了《春梦》中的重要观念与巴金创作和思想的关系。并对作品重要情节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该稿是研究“激流三部曲”创作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从中能够看出巴金日后的创作趋向和某些特点。

  • 标签: 巴金 《春梦》残稿 “激流三部曲”
  • 简介:<正>“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Implicature)是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H.P.Grice)于1967在他的《逻辑与会话》(LogicandConversation)中所提出来的一个语用学术语,用来指一句话除本身的语法意义之外和外部因素一起所获得的语用学意义.所谓外部因素主要指三个方面:1)有关上下文;2)非语言环境,即说话现场的物理因素;3)共同的背景知识.格赖斯注意到,在交谈中,为了达到共同的谈话目的,通常在谈话人中间存在着一种默契,即合作原则(Co-operativePrinciple).这一原则表现为谈话人必须遵循的一套具体准则.这些准则有以下四条:

  • 标签: 会话含义 合作原则 格赖斯 语用学 背景知识 说话人
  • 简介:本文对《郭店楚简》中的“迁”、“兢”、“工”等字提出了新的释读;并为楚简“去”、“慎”字的释读提供新的文献证据。

  • 标签: 楚简 楚文字 考释 文物考古
  • 简介:核心词是语言中最基础的部分,许多词义都由这些词派生出来;核心词的研究不仅对于我们认识语言里的词语有重要意义,还有利于对文献进行解读。文章研究核心词词义的演变模式,不仅采用传统的训诂方法,还进行跨语言的比较。跨语言的比较,就是寻找语义演变的共同模式,而这种共同的语义演变模式,对于我们解读文献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文章专门讨论比较词义在文献解读中的作用。

  • 标签: 核心词 比较词义 跨语言语义比较 文献解读 训诂
  • 简介:本文讨论小子卣的释读问题。本文认为“子光”不当连读,“光赏”同义,“”不应与前面的“隹”结合隶释为“唯”字,当为“丁”字,指的是时王“文丁”。“月”下当为重文符号,“隹”之后为大事纪时。“人方”之后的“”当为人方伯名。

  • 标签: 小子 金文 释读
  • 简介:地名,不仅是代表地理实体的一种语言符号,还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自然、历史以及社会文化内涵.破释地名,能从一片历史碎片中,触摸先祖迁徙垦殖的艰辛;能从半幅朦胧的山水画中,想象曾经的明朗清丽;能从古汉语中领悟到少数民族语同汉语间的渊源关系,使民族自信充溢于胸,家乡情怀更加浓烈.多少年来,笔者曾困惑于“睑”、“乡邑”、“乡党”。

  • 标签: 地名 少数民族语 释读 白族 语言符号 地理实体
  • 简介:巴金1993年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的《海行杂记》初稿的手稿,余有《海行杂记》于1930年代出版时虽收入但改动较多的《病榻看雪》的原稿残稿,以及未收入的《红天》、《旅馆》、《最后的话》三文。这些余稿真实地记录了巴金初到巴黎之时对异国的印象和他的生活情形,虽不是有意为之的文学创作,但显露了他思想的敏感、观察的仔细等文学才能。

  • 标签: 巴金 《海行杂记》 无政府主义
  • 简介:摘要:阅读教学,绕不开关键词语。关键词有因果关系的词语,典故类型的词语和超常规的词语等类型。因果关系词语的释读,侧重理顺前因后果的关系;典故类型词语的释读,在于找到并理解对应的典故;超常规词语的释读,要还原到正常的状态之后再对比理解。

  • 标签: 释读 路径
  • 简介:新会博物馆藏《沿海全图》属于清代《海国闻见录》系列海图之一。该图此前并未公开,本文在介绍该图保存状况、绘制内容基础上,结合区划建置等信息,推断该图主要表现的是雍正二年至雍正八年(1724-1730)间的海防、岛屿、沙洲等沿海状况,认为该图是该系列海图中较为接近底本的一幅海图,具有较高的版本价值和学术价值。

  • 标签: 沿海 雍正 《海国闻见录》 释读 主要表现 学术价值
  • 简介:已故的现代文学史家樊骏曾说:'历史上的文史资料主要是由一代又一代的皓首穷经的学者以他们毕生精力收集整理得来的,与此不同,如今甘于寂寞、一辈子埋首故纸堆、以史料工作作为自己唯一事业的专门家,已成凤毛麟角,至少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史料工作中是这样。'陈子善就是这'凤毛麟角'中之一员,笔者结合搜集到的陈子善的部分书信,对他在现代作家作品的发掘、整理与编撰方面的贡献略作梳理,以庆祝先生七十岁华诞。

  • 标签: 书信释读 陈子善书信
  • 简介:出土文献具有极强的文献真实性,是极其宝贵的古代文献。而要充分地利用出土文献,首先就要解决好释读的问题,因为这一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制约进一步的深入研究。马王堆汉墓帛书自问世以来,就受到学者们的高度重视,二十多年来的研究成果是非常可喜的。但是,由手帛书绝大部分都是佚书,'年代久远,内容古奥难解',就难免存在一些久攻未下的释读难题。在已公布的这批出土材料中,医书的释读难度最大(均为佚书),存在的释读难题也就要多些。本文拟就这批佚医书中一些释读难题(包括至今未能释者和虽释而未妥者)试加考释,窃望有助于这批珍贵遣产的整理研究和利用。

  • 标签: 出土文献 出土材料 问题解决 《五十二病方》 研究成果 《名医别录》
  • 简介:曾熙(1861年-1930年),初字嗣元,更字子缉,一作子辑,又字季子,号俟园,晚年更号为农髯,湖南衡阳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进士,曾主讲于石鼓书院。1915年应挚友李瑞清邀请至上海,鬻诗文书画,以劳易食,兼收门徒,著名的画家张大千即为他的门徒之一。曾氏与李瑞清有“北李南曾”之称。

  • 标签: 曾熙 释读 山水 书斋 李瑞清 张大千
  • 简介: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男主外女主内"成为旧式家庭的主要模式.随着时代的进步,"男主外女主内"已不再是过去陈腐观念的代名词,许多人将其诠释为夫妇之间通过协调、平等地承担责任.它已成为双方在平等基础上为最大程度维护家庭利益所做出的志愿选择.

  • 标签: 社会转型 观念变迁 竞争意识 性别角色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