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现今,人们常说生活需要仪式感,并为此而费尽心思。这种仪式感,大多是指人们处于某种环境时所产生的情感,这样的仪式感有时无须刻意为之。或许是一处风景,或许是一个地方,又或许只是一个环境,当你亲眼目睹或身临其境时,它总会触发你某种情感。校门就是这样一种神奇的存在。当学生跨过那一神奇的大门时,壮志豪情瞬间涌现。无声的校门对学生具有无限的心灵感召力。范老师详细介绍了清华大学、北京四中和黄城根小学校门样式,他指出,我们应深入挖掘校门承载的文化,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同时,他还指出,校园雕像对学生也有深刻的教育意义。他以奉节中学为例,阐述了校内雕像的教育作用,并建议该学校以名人的人生追求和成果为素材,编写校本教材。
简介:摘要教学灵感,能使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摆脱一些教学困扰和尴尬,能让自己豁然开朗、妙趣横生。“生活中从来不缺乏地理现象,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行道树干上的“白裙”,苹果树上的“纸袋”,蔬菜地里的“大棚”,教室内冬夏季的“阳光”,祖国各地的“民居”等等,无一不是与地理有关。作为地理人,应该有敏锐的“地理眼”和“地理心”,这会让我们更具有地理情怀。在当今倡导新课改的形势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教师就要大胆尝试把课堂交给学生,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调动学生的思维。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捕捉到随时而来的教学灵感;也只有这样,教师才有可能成为“有品牌”的教师。
简介:主持人语:对于英国这样的单一民族国家,无论是民族文学还是国别文学,都叫作nationalliterature,但对于中国这样的多民族国家而言,民族显然有着更复杂的含义。首先,我们所接受的“民族”概念包含了作为民族国家之民族与作为文化、人种、地域族群身份之民族的张力。“中华民族”包含“多民族”,如何在尊重多民族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基础上建构和维系统一的“民族国家”认同,是这种民族张力的重要内涵。我们常说的“中华民族”是始于晚清,基本完成于1930年代的文化想象和实践共同体,它通过对民族图腾、神话、历史地理的系统建构,建立了一种整体性的民族国家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