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新生儿发型与晚发型败血的临床特征。方法将2017年11月--2018年2月的60例败血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的出生年龄展开分组,将其分成发型和晚发型两组,每组中各有30例患儿,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特征。结果在60例新生儿中,一共出现了62例败血,其中有2例患儿发生了再次败血;而对于致病菌的检验而言,检验出来69中致病菌,其中出现再次败血的患儿均是因为双重细胞感染造成的;同时致病菌较多的则是B族链球菌、肺炎格雷伯菌以及凝因酶阴性葡萄糖菌所占的比例较大。对于新生儿而言,其近足月儿与足月儿出现发型败血的情况较多,胎龄小于33周的所占比例较少,大于33周胎龄的早产儿则较为易发晚发型败血;从体质上而言,体质量大于2000克的新生儿易患发型败血,相反则易患晚发型败血。结论发型与晚发型败血患儿的临床特点具有差异性,其以致病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在治疗上则需要以血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进行治疗,从而提升其临床疗效。

  • 标签: 新生儿 早发型败血症 晚发型败血症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新生儿发型和晚发型败血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该院自20116年2月—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70例重症监护室的败血新生儿,对70例患儿按照血培养时间,分为发型和晚发型,其中发型36例,晚发型34例,对比发型和晚发型败血新生儿的临床特征。结果发型败血新生儿多为足月儿,晚发型败血多为早产儿和极低体质量儿;发型败血新生儿中主要的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占38.89%,B族链球菌,占33.33%,晚发型败血新生儿的主要致病菌为肺炎克雷伯菌,占32.35%,大肠埃希菌,占29.41%。发型败血新生儿的病死率为25.00%明显高于晚发型败血新生儿病死率5.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肠埃希菌和B族链球菌为发型败血新生儿的最为主要的致病菌,造成晚发型败血的致病菌则是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因此产妇在产子之前进行B族链球菌阳性检查对于预防败血新生儿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

  • 标签: 新生儿 早发型 晚发型 败血症
  • 简介:摘 要:目的:为深入研究发型与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的各项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交流借鉴。方法:筛选某院中从2016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败血新生儿患儿300例,按发病时间分为发型173例与晚发型127例。对临床治疗中的各项信息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将患儿的感染高危因素、临床特征、病原菌分布率及病死率、抗生素耐药性进行逐一统计。发现疾病感染的高危因素为早产、胎膜破与窒息。发型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与心肌损伤的概率相对较高(P<0.05)。发型与晚发型败血的主要致病菌不尽相同。结论:发型败血与晚发型败血之间的各项信息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区别,有助于临床诊断与治疗中进一步应用。

  • 标签: 早发型败血症 晚发型败血症 新生儿
  • 简介:摘要新生儿发型败血(early-onset sepsis,EOS)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等不良预后的主要原因,早期识别困难。延迟治疗将严重影响患儿预后。临床上通常根据围产期高危因素、生后早期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评估,对可疑EOS患儿尽早启动经验性抗生素治疗。目前对EOS高危因素及临床表现的评估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导致大量非败血患儿接受了抗生素治疗。然而生后早期不必要的抗生素治疗可能导致近期及远期不良结局。新生儿EOS风险计算器(neonatal early-onset sepsis risk calculator,NEOSC)是近年来提出的用于定量计算新生儿EOS风险的模型。该模型已在一些发达国家引起广泛关注,并应用于临床研究,为抗生素管理提出了新的研究策略。本文综述NEOSC的提出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 标签: 新生儿脓毒症 危险因素 抗菌药 危险性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是研究新生儿发型和晚发型败血的临床特征。主要通过选取该院自2011年6月到2014年6月期间收治的140例重症监护室的败血新生儿,对140例患儿按照血培养时间,分为发型和晚发型,其中发型72例,晚发型68例,对比发型和晚发型败血新生儿的临床特征。得出的结论是发型败血新生儿的最为主要的致病菌是大肠埃希菌和B族链球菌,而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是造成晚发型败血的致病菌,因此产妇在产子之前进行B族链球菌阳性检验,从而预防新生儿败血

  • 标签: 新生儿早发型与晚发型 败血症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影响发型和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的临床特点。方法将2017年8月—2018年3月在本院收治的败血新生儿60例设为研究对象,根据其诊断结果分为30例发型新生儿败血发组)以及30例晚发型新生儿败血(晚发组)。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特点开展总结和分析。结果晚发组中新生儿的低出生体重率、早产率、呼吸暂停率、喂养不耐受率均显著高于发组(P<0.05),而在母体孕期发热率、胎膜破率以及血小板减少率方面均显著低于发组(P<0.05)。结论在新生儿败血中其发型与晚发型的临床特点存在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应根据其母体以及新生儿的临床特点进行区分,继而有效的保证治疗有效性和合理性。

  • 标签: 败血症 新生儿 晚发型 早发型 高危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发型和晚发型B族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al,GBS)败血的临床特点、治疗、转归及细菌耐药性。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9年6月在珠海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住院的新生儿GBS败血患儿临床资料。根据患儿起病日龄分为发型败血组(<7 d)和晚发型败血组(≥7 d)。回顾性分析两组患儿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治疗与转归。结果共纳入GBS败血新生儿42例,其中发型组24例,晚发型组18例。两组患儿性别、胎龄、出生体重、窒息、胎膜破(>18 h)发生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发型组孕母产前GBS阳性率高于晚发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型组多以呼吸道症状为首发症状(58.3%),主要并发为肺炎(66.7%)、休克(41.7%);晚发型组首发症状以高热(72.2%)、黄疸(61.1%)为主,主要并发为脑膜炎(33.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发型组治愈19例(79.2%),好转4例(16.7%),死亡1例(4.2%);晚发型组治愈12例(66.7%),好转4例(22.2%),死亡2例(11.1%)。42份血培养阳性标本均对万古霉素、美罗培南、青霉素敏感,未发现GBS耐药菌株。结论发型GBS败血多以呼吸道症状急性起病,易合并肺炎、休克。晚发型多以发热、黄疸急性起病,易合并细菌性脑膜炎。

  • 标签: 婴儿,新生 链球菌,无乳 脓毒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足月新生儿发型败血病原菌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我院确诊的发型败血新生儿85例作为病例组,随机抽取同期在我院分娩的无新生儿败血的健康足月新生儿10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新生儿发型败血病原菌分布情况,并对两组新生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足月新生儿发型败血发生危险因素。结果85例足月新生儿败血患儿检出病原菌9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79.59%、革兰阳性菌占20.41%。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粪污染、GBS培养阳性、胎膜破、妊娠期高血压以及妊娠期糖尿病进入回归模型(P<0.05)。结论足月新生儿败血病原菌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胎粪污染、GBS培养阳性、胎膜破、妊娠期高血压以及妊娠期糖尿病为足月新生儿败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足月新生儿 早发型败血症 病原菌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极/超早产儿发型败血(EOS)的高危因素及其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病例数据来源于2019年1月至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母乳质量改进登记的临床数据库资料(胎龄<32周),发生EOS者为EOS组,其他患儿为对照组。对极/超早产儿EOS发生的高危因素、病原菌分布、临床特征、并发和转归情况进行分析。计量资料2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2组比较采用χ2检验、校正χ2检验或Fisher′s精确概率法。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极/超早产儿EOS的危险因素。结果纳入符合条件的347例患儿中发生EOS者22例,未发生EOS者325例,发生率为6.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剖宫产(OR=0.277,95%CI:0.091~0.847)是极/超早产儿EOS的保护因素;母围生期感染(OR=2.750,95%CI:1.053~2.908)、异味羊水(OR=3.878,95%CI:1.344~11.187)、绒毛膜羊膜炎(OR=4.363,95%CI:1.552~12.236)和产房气管插管(OR=3.883,95%CI:1.133~13.306)是极/超早产儿EOS的高危因素。EOS组共培养出22株病原菌,14例(63.6%)革兰阳性菌,7例(31.8%)革兰阴性菌,1例(4.6%)真菌。极/超早产儿EOS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呼吸窘迫(54.5%),末梢循环灌注差(54.5%),精神萎靡(50.0%),降钙素原>0.5 mg/L(40.9%)。EOS组感染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重度脑室内出血(≥Ⅲ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χ2=36.696、33.255、13.534、95.455、3.886,均P<0.05)。结论母围生期感染、异味羊水、绒毛膜羊膜炎和产房气管插管是极/超早产儿EOS发生的高危因素,剖宫产可减少EOS的发生;EOS病原菌主要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末梢循环灌注差是EOS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合并EOS后会增加重度颅内出血等并发的发生。

  • 标签: 早发型败血症 极早产儿 超早产儿 高危因素 病原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铁蛋白(SF)在新生儿发型败血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承德市中心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收治的新生儿发型败血109例,根据SF水平分为铁蛋白正常组54例(SF < 200 ng/ml)和铁蛋白升高组55例(SF ≥ 200 ng/ml),比较两组新生儿一般资料(性别、发病日龄、孕母年龄、是否胎心异常或窒息、孕母晚期是否贫血、足月/早产、分娩方式、是否胎膜破),炎性指标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型败血中铁蛋白升高的危险因素,绘制CRP和PCT预测铁蛋白水平的ROC曲线,比较两组新生儿的炎性指标变化及其预测价值。结果两组新生儿性别、胎心异常或窒息、孕母晚期有无贫血、发病日龄、孕母年龄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而分娩方式(χ2 = 13.799、P < 0.001)、足月/早产(χ2 = 10.717、P = 0.001)以及胎膜破(χ2 = 10.639、P = 0.001)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铁蛋白正常组新生儿CRP[(5.43 ± 4.75)mg/L]和PCT[(5.85 ± 3.56)ng/ml]水平低于铁蛋白升高组[CRP:(13.79 ± 4.36)mg/L、PCT:(13.58 ± 7.42)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2.890、P = 0.006,t = 2.158、P = 0.03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顺产(OR = 5.16、P = 0.032)、胎膜破(OR = 0.195、P = 0.038)以及足月(OR = 4.104、P = 0.041)均为发型败血患儿铁蛋白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CRP和PCT预测铁蛋白升高的ROC曲线显示:CRP最佳诊断分界点> 10.4 mg/L,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6.0%和87.6%,PCT最佳诊断分界点> 5.54 ng/ml,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3.5%和62.6%。结论顺产、胎膜破和足月均为发型败血患儿铁蛋白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铁蛋白升高可作为炎性指标辅助诊断发型败血

  • 标签: 新生儿 早发型败血症 铁蛋白 炎性蛋白
  • 简介:摘要新生儿败血(neonatalsepticemia)是指细菌或真菌侵入新生儿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性炎症反应。新生儿败血早期症状常不典型,无特异性,易被漏诊和误诊。本文主要阐述联合检测脐带血超敏C反应蛋白(high-ensitiveC-reactiveprotein,hs-CRP)、降钙素原(PCT)和白介素6(IL-6)对诊断新生儿发型败血的意义,为新生儿败血早期诊断提供帮助。

  • 标签: 新生儿败血症 C反应蛋白 降钙素原 白介素6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小婴儿发型与晚发型B族链球菌(GBS)败血的临床特征及炎性指标,为临床早期诊疗提供相关依据。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威海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儿科收治的被确诊为GBS败血小婴儿为对象展开回顾分析研究,依据发病日龄分组,日龄≤3 d为发型组(发型GBS败血),日龄>3 d为晚发型组(晚发型GBS败血),收集两组母婴一般资料、临床表现与其炎性指标等进行比较。结果共纳入70例GBS败血小婴儿,发型组和晚发型组分别有44例、26例。晚发型组早产、胎膜破和胎膜破≥18 h以及婴儿气促/呻吟、肺炎发生率分别为7.69%(2/26)、23.08%(6/26)、3.85%(1/26)、7.69%(2/26)、23.08%(6/26),均低于发型组27.27%(12/44)、47.73%(21/44)、27.27%(12/44)、70.45%(31/44)、68.18%(30/44),而发热发生率为88.46%(23/26),明显高于发型组13.64%(6/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较于晚发型组,发型组血小板计数减少率更高,血小板计数最低值更低,达全血细胞计数最低值时长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小婴儿对美罗培南、万古霉素、头孢菌素、青霉素敏感,且敏感率100.00%。发型组治愈、好转及死亡病例数分别为35例、4例及5例(皆为早产且超低出生体质量儿),晚发型组分别为24例、2例及0例。结论小婴儿发型GBS败血的气促、呻吟等呼吸道症状比晚发型更多见,且常见血小板减少及合并肺炎;发热是晚发型GBS败血的首要症状表现;血及脑脊液培养药敏试验对美罗培南、万古霉素、头孢菌素、青霉素高度敏感。

  • 标签: B族链球菌 败血症 小婴儿
  • 简介:摘要目的对发型新生儿B族链球菌败血围生期临床特征进行总结分析。方法将我院新生儿科在2014年1月-2016年2月期间确诊的发型新生儿B族链球菌败血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共10例,均经血培养检查证实为B族链球菌败血,对所有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对本组发型新生儿B族链球菌败血患儿的围生期临床特征进行回顾分析,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情况、以及治疗转归情况。结果本组10例发型新生儿B族链球菌败血患儿临床表现情况为8例患儿以呻吟为首发表现,另2例患儿因娩出后48h内有发热且拒乳症状入院。患儿实验室检查情况为白细胞计数在1.2×109/L~11.3×109/L范围内,CPR最高检出值为149.0mg/L,PCT检出值均>0.5ng/ml,8例患儿检出值>10.0ng/ml,入院后72h内下降至正常值。患儿治疗转归情况为患儿根据实际情况用青霉素治疗,在此基础之上用500.0mg/kg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支持治疗,联用3d~5d,3例全身症状严重患者用血浆支持治疗。所有患儿经治疗后2d~3d内病情均明显好转,疗程在15d~39d范围内,平均治疗疗程为(22.3±1.6)d。结论临床应高度警惕早期有严重呼吸系统症状,白细胞计数异常下降,以及PCT异常患儿发型B族链球菌败血的感染风险,早期用大剂量青霉素治疗,以降低发型B组链球菌败血病死率以及后遗发生率。

  • 标签: 新生儿 B族链球菌 败血症 围生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介素-27(IL-27)、白介素-6(IL-6)在发型新生儿败血(EONS)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至2016年12月入住南京儿童医院滁州分院的新生儿病例,按照EONS的诊断标准及是否发生感染,将患儿分为败血组(32例)、一般感染组(20例)和非感染组(20例),分别收集各组患儿出生第一天和败血组出生第七天的血液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中IL-27、IL-6水平。结果败血组患儿出生第一天的血清IL-27、IL-6水平高于一般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般感染组和非感染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败血组患儿出生第七天血清IL-27、IL-6水平较出生第一天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观察血清IL-27、IL-6水平在发型新生儿败血的诊断及疗效评价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标签: 白介素-27 白介素-6 早发型新生儿败血症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生后首日血清白蛋白(serum albumin,ALB)水平在极低出生体重儿发型败血(early onset sepsis,EOS)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西安市人民医院产科出生并入住新生儿科的胎龄<34周、出生体重<1 500 g的新生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ALB水平分为高ALB组、中ALB组、低ALB组;根据最终诊断分为EOS组和非EOS组,比较两组新生儿围产期情况、不同ALB组间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与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以及ALB水平与EOS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ALB对EOS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183例,EOS组36例,非EOS组147例;高ALB组62例,中ALB组87例,低ALB组34例。EOS组母亲羊膜腔感染发生率高于非EOS组(33.3%比6.8%,P<0.001)。低ALB组患儿CRP、PCT水平高于中、高ALB组,中ALB组CRP、PCT水平高于高AL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OS组ALB水平低于非EOS组[24.9(24.0,28.5)g/L比29.5(27.4,31.2)g/L],低蛋白血比例高于非EOS组(52.8%比1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低ALB组EOS发生率高于中ALB组(55.9%比16.1%),中ALB组EOS发生率高于高ALB组(16.1%比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LB预测EOS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5,当临界值为27.0 g/L,敏感度为69.4%,特异度为79.6%。结论孕母羊膜腔感染、生后首日ALB<27.0 g/L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EOS的风险更高。

  • 标签: 血清白蛋白 婴儿,极低出生体重 早发型败血症 预测价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种简单的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观察其能否减少疑似但未确诊的足月儿/近足月儿发型败血不必要的抗生素治疗。方法在挪威三个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开展质量改进措施。干预措施为实行一项院间抗生素停用的临床实践指南:胎龄≥34周的新生儿生后36~48 h若不再怀疑败血且血培养阴性,则停用抗生素。有两个单位在决策时参考了降钙素原的指标。我们比较了措施实施前后12~14个月的数据。结果以四分位数区间的中位数表示。结果共有284例新生儿(占全部出生≥34周的2.5%)在实施指南前、195例新生儿(占1.8%)在实施指南后接受了抗生素治疗(P=0.0018)。使用降钙素原的两个单位在实施质量改进措施后比不使用降钙素原的单位更早地停用抗生素。未诊断为败血的新生儿在实施指南前接受了49 h(31~84 h)的抗生素治疗,实施指南后为48 h(36~72 h)(P=0.68)。所有新生儿(包括被诊断为败血的)平均抗生素治疗时间从108 h(60~144 h)缩短至96 h(48~120 h)(P=0.013)。结论抗生素治疗时间在疑似但未确诊的发型败血中无显著差异。然而,所有新生儿的平均抗生素治疗时间和抗生素使用比例都有所减少。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回顾性比较凯撒医疗(KP)评分系统和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指南预测发型败血(EOS)病例数量的差异。方法该项观察性回顾性队列研究共纳入50例2001~2018年于以色列卡普兰医疗中心出生并患有EOS的新生儿。回顾性评估生后4 h内应用KP评分系统和CDC指南建议患儿是否需抗生素治疗。结果109 877例婴儿(胎龄≥34周)中50例诊断为EOS。生后4 h内有18例患儿出现症状、5例表现为临床疑似EOS、27例无症状。KP评分系统建议19例(38%)患儿应用抗生素,包括18例有症状及1例早期无症状患儿。CDC指南建议27例(54%)患儿应用抗生素,包括上述19例患儿、5例疑似及3例无症状患儿。结论与KP评分系统相比,CDC指南在生后4 h内能够识别出更多的疑似和无症状EOS病例,建议使用KP评分系统时应加强监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一名10日龄足月儿因呼吸急促和母乳喂养减少,转诊至急诊科。该婴儿经阴道娩出,从母婴同室出院回家。患儿回家后纯母乳喂养,每2~3小时喂养一次。婴儿母亲描述婴儿从午夜开始出现反应不好且喂养困难,6小时无尿。儿科医生发现患儿呼吸急促,80次/min,伴有鼻翼扇动。患儿血糖为55 mg/dl(3 mmol/L),肛温为36.5°C。在急诊科,完成了腰椎穿刺和血液培养,给予氨苄西林和头孢曲松抗感染治疗。11个小时后,血培养提示为无乳链球菌阳性(B组链球菌/GBS)。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