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肝门部胆管癌(HCCA)是肝胆外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HCCA是最常见的胆管癌类型,具有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进展快、预后差的特点。HCCA无特定的标志物,其术前诊断和评估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外科手术治疗仍是主要治疗手段,但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失去手术切除的机会。近年来,国内外就HCCA的诊断和治疗进行了大量研究,对于HCCA的疗效有所改善。围手术期的处理包括术前引流方式的选择、围手术期放化疗等改善了患者的术后生存。其中,术前放化疗在肝移植领域的应用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可选择的术式从传统的胆管切除术及肝切除术衍生出其他复杂的术式。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为HCCA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本文就HCCA的诊断和多模式治疗作一综述。
简介:肝门部胆管癌(Hilarcholangiocarcinoma,HC)是源于左右肝管或左右肝管汇合处的胆管腺癌,迄今仍被认为是难以治疗或者治愈的。肝门部胆管癌由于其解剖位置的特殊性,容易侵犯肝门区血管、神经、淋巴组织及临近肝组织,向胆管腔内生长形成梗阻性黄疸导致高胆红素血症,对患者的肝脏及全身其他器官造成损害。目前的治疗手段主要有:手术切除治疗,肝移植治疗,内镜下或经皮支架置入术,光动力疗法,导管内射频消融技术的应用,腔内近距离放射治疗,外照射放疗加系统性化疗。迄今为止,外科手术治疗是唯一能治愈肝门部胆管癌的方式,患者接受该治疗方案的前提是身体一般情况可耐受手术,或经精心调理达到可耐受手术的条件。对于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非手术治疗方案可作为改善生活质量的选择。作者就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进行综述。
简介:目的对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手术方式、病理分型、临床疗效等进行回顾性总结,探讨影响肝门部胆管癌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肝胆胰外科共收治的75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预后因素.结果75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根治性切除30例(40%),姑息性治疗45例(60%).根治性切除患者1、3年生存率分别为61.2%、39.8%,中位生存期25个月;姑息性治疗患者中位生存期1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中分化肿瘤患者的1、3年生存率分别为62.3%、41.2%,显著优于低分化肿瘤患者的42.7%、17.5%(P<0.05).Cox回归模型显示根治性切除、肿瘤分化程度、肿瘤分期是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根治性切除是肝门部胆管癌治疗的首选,肿瘤分化程度高、TNM分期低的患者预后相对良好.
简介:摘要: 胆管癌( HC )是一种罕见的胆管上皮细胞肿瘤。按照解剖部位可将胆管癌分为肝内胆管癌、肝门部胆管癌和远端胆管癌,其中肝门部胆管癌最常见,约占 50 %。肝门部胆管癌,也称为 Klatskin 肿瘤,发生在左右肝管汇合处。它是一种罕见的,破坏性强的,高度恶性的胆管疾病。在肝门部胆管癌早期,完全边缘阴性( R0 )切除比晚期更有效。在晚期,肿瘤可能接近或侵入胆管周围的主要血管结构,例如门静脉,肝动脉和肝实质。最常见的是,肿瘤侵入门静脉,极大的增加了手术切除的难度。根治性手术 R0 切除与保守治疗相比,它提供了更好的长期生存机会。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肝门部胆管癌的患者在诊断、治疗和预后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此疾病仍然是肝胆外科医师最具难度的挑战。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12例肝门胆管癌的分析,总结其CT表现特点,评估CT对其诊断的价值。方法收集分析12例经CT诊断的肝门区胆管癌病例,男8例,女4例,平均年龄58岁。全部病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采用GEBrightspeed多排螺旋CT全部病例均行腹部CT平扫,层厚5㎜,层距5㎜。其中7例作了增强薄层扫描,层厚3㎜,层距3㎜。结果12例肝门区胆管癌中肝总管癌5例,肝管分叉部癌7例;肝内胆管扩张12例,肝门区肿块5例。增强扫描能更清楚显示肝内外胆管扩张和胆管壁增厚。结论本病的CT表现特点是肝内胆管及左右肝管明显扩张,肝门区胆管壁不规则增厚及肝门区小肿块,肿块增强扫描延时强化具有一定特征性。CT是检查肝门区胆管癌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