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找门户普米青年男女长到十七八岁,老人或长者就得考虑儿女的婚事。婚事如何定,先得找好攀亲的地方和对方的门户。“找门户”仪式需要一晚上时间,不请客,只有双方长老知晓。一旦男方家长拿好主意,或者在亲友的介绍下作出了决定,

  • 标签: 普米族 接亲 新娘 仪式 老人 长者
  • 简介:普米从遥远的游牧部落时代进入后来的农耕种植时期,经历了较漫长的历史进程。在各个阶段的社会进程中,普米先民由北向南,从寒冷的青藏高原逐步迁徙到现在的金沙江沿岸一带定居。虽然普米散居于高山河谷地带,远离大海江河,但普米人对海螺有一种特殊的崇敬观念。人们把海螺当作力量与胜利的吉祥物,长年供奉于神台或珍藏于仓房,世代传沿,以求大吉。

  • 标签: 游牧部落 历史进程 河谷地带 文化心理 祭师 尝新节
  • 简介:<正>普米分布在云南省的兰坪、宁湌、丽江、永胜等县境内,相邻的四川木里、盐源等县内也有分布,现约有二万九千多人。普米具有悠久的历史,属氐羌部落的后裔,自称为“帕米”、即“白人”的意思,他称有“巴茸”、““巴米”、“峨竹”、“拉扒”等。普米没有自己的文字,古时有一种象形的图画表意文,但由于在各种宗教活动中使用,因而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失传。普米有独立的语言体系和传统的文化艺术,尤其是礼仪古朴而具特色,有一定的学术研论价值。纯朴善良的美德

  • 标签: 普米族 儿童 成年礼 老人 社会生活 客人
  • 简介:自19世纪中期由著名的中国边疆史地学家何秋清考证发人曾定居吉林省辉发河流域以来,近人陈汉章等相继研究并著文认同,郭沫若等则以发人即貊人或秽人而否定了发人的存在。其研究成果散见于《王会篇笺释》、《周书后案》、《管子集校》等书中。国外也有同样的分歧意见。拙文将以前人研究成果为基础,略抒己见,就正于方家。

  • 标签: 发族源 发文化 吉林 辉发河流域
  • 简介:赫哲纹饰文化初探姜洪波纹饰文化属精神范畴,并作为精神生活的一个组成部份,曾广泛存在于赫哲人的日常活动中。本文拟就赫哲纹饰文化的种类形式、及成因特点作一粗浅分析,不当之处,敬请诸多同行不吝赐教。纹饰文化的种类考察赫哲的生产、生活用品,不难看到,纹...

  • 标签: 赫哲族 纹饰文化 纹饰种类 表现形式 图案艺术 形成原因
  • 简介:哈尼居住习俗和宗教信仰有许多特点。一是建寨的特点为大分散,小集中。每地必有老寨,周围有新寨。,建寨时必举行隆重的祀祭活动。二是哈尼十分讲究建寨门,共分三座:大门、小门、列门。立寨门时要先祭祖先,然后进行驱鬼,装挂辟邪物等巫术活动。三是由于火耕农业的周期性,以及自然灾害的降临,使村寨住地频繁迁徙。另外,宗教信仰对村寨安定也有影响。

  • 标签: 哈尼族 祭祖 聚落文化 居住习俗 祖先 迁徙
  • 简介:迄今,只要走进哈尼山寨的哈尼人家,人们便会观察到一个特别的现象:不灭的火塘。如果只停留于表象上分析火塘,就会不加思索地下结论:哈尼人的火塘,无非是山地哈尼人喜居半坡或山坡而为取暖御寒所保存下来的产物,如冬至季节来临,人们普遍烤火炉一样。是不是这样呢?美国的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认为:“如果我们想真了解一个文化,我们需要深深探索这个文化的精神,深深认知驾驶这个文化中的个人及团体行为的态度。”用这把钥匙,去寻哈尼火塘之迷,会惊奇地发现其实,哈尼人的火塘奥妙无穷无尽,其最深层的核心涵义就是:崇拜生命。这里所盲“生命”一词,是特指,她蕴藏着这么几个层次,即整个民族的生命,部落的生命,血缘家族的生命,家庭和个人的生命,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各种生命的延续。本文试图用“文化统形”的研究方法,来论述“火塘”——这一哈尼特有的文化现象。

  • 标签: 血缘家族 贝玛 团体行为 露丝 寨神 鸡卦
  • 简介:在云南省的南部,沿着奔腾不息的红河水,就进入到起伏连绵、层峦叠嶂的哀牢山区。在青山绿水间的层层的梯田,宛若飘落在西南边陲的一条圣洁的玉带,绚丽夺目。越往南走,这样的梯田便越多。到了红河南岸,就进入了一个梯田的世界。

  • 标签: 哈尼族 梯田文化 红河南岸 民族文化 哀牢山区 云南省
  • 简介:在澳门回归前夕,本人有幸到澳门对暨南大学澳门某专业硕士研究生班进行英语教学,本文着重谈谈这个特殊群体汉译英中的际语,并通过它对澳门文化略见一斑。

  • 标签: 汉译英 族际语 澳门文化
  • 简介:狩猎文化是蒙古游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依据真实的资料,着力于探讨青海蒙古狩猎文化的内容、特征。

  • 标签: 蒙古族 狩猎文化 宗教信仰
  • 简介:每一个民族都有本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中积累下来,并一直保持到今天的一些生活和思维方式,这种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被习惯上称之为传统文化。每一个民族由于历史发展不同,自然生态环境不同,民族关系不同,因此传统文化也各不相同,或有一定差异。这种不同和差异在一定意义上说,就形成了每个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甚至成为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每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是外在的能够表现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一种是表现在意识当中的凝聚为民族意识,民族的自我认同。传统文化形成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基本部分,是该民族作为一个共同体而特有的标志之一。

  • 标签: 传统文化研究 保安族 民族关系 自然生态环境 共同生活 思维方式
  • 简介:青海蒙古信仰藏传佛教,但同时又保留某些古老的信仰文化,有的甚至遗传至今.本文就此进行了概略的记述,从飨读者.

  • 标签: 膏海蒙古族 信仰 文化
  • 简介:纳西《东巴经》里有一则神话:相传.远古时期.天发洪水.淹没大地。只剩下一个叫崇仁丽恩的人。他历尽艰辛,娶了两个仙女。第一个仙女生出“暑”.即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的精灵;第二个仙女生下3个儿子,即后来的藏族、纳西和白族的祖先。这样。人类和自然便是同父异母兄弟。而藏.纳西、白3个民族则是同胞三兄弟。

  • 标签: 纳西族 东巴文化 远古时期 东巴经 大自然 人类
  • 简介:蒙古具有独特而丰富的传统生态文化,体现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既有物质生态文化,也有非物质生态文化。从文化类型讲以狩猎文化类型的生态文化和畜牧文化类型的生态文化为主,同时也有农业文化类型的生态文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游牧文化的按心和灵魂。研克生态文化,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近年来,蒙古传统生态文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所以,抢救和保护蒙古传统生态文化,迫在眉睫。

  • 标签: 蒙古族 传统 生态文化 遗产 抢救 保护
  • 简介:每个民族的服饰,都随着历史发展和文化变迁而不断产生变化。民族服饰的变化主要来自两方面因素:一是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二是在历史发展历程中,因生活条件和社会观念的改变。这两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从而使因文化交流而形成的服饰变化,蕴含于因历史发展而形成的服饰变化之中。

  • 标签: 文化交流 变化 服饰 东乡族 文化变迁 历程
  • 简介:史学界和考古界谈到汉以前的福建古代民族,一般都以“闽越”来概称,甚至把新石器时代考古也称为闽越考古。殊不知西汉刘邦封无诸为闽越王,至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灭余善,闽越国前后只存在了92年。而西周时期中央王朝的典籍《周礼》就有了“闽”和“七闽”的称谓。闽国是职方氏象胥所管理的方国之一,它必须向周王朝进奉120名奴隶以供服役驱使,进贡土特产品以表示臣服。而当时,正史上还没有出现“越”的国称或称。严格地说,越国是在春秋晚期以后才开始崛起并登上列国角逐的政治舞台,战国中期又被楚灭掉了。因此,我们认为,汉以前福建土著是闽而非闽越,故本文所论先秦福建民族文化实为闽考古文化

  • 标签: 考古学文化 黄土仑 考古界 周王朝 闽越王 闽国
  • 简介:<正>崇拜是一种宗教行为。生殖崇拜是一种遍及全世界的历史现象,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的第一版序言中指出:“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人类要生存、发展下去,就得依靠众多的人组织起来,才能取得征服自己的足够力量。生殖崇拜正是由对“种的繁衍”这样一个对人类发展至关重要的历史使命的注重发展而来的。

  • 标签: 生殖崇拜文化 石祖 男根崇拜 象征意义 摩梭人 女性生殖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