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找门户普米青年男女长到十七八岁,老人或长者就得考虑儿女的婚事。婚事如何定,先得找好攀亲的地方和对方的门户。“找门户”仪式需要一晚上时间,不请客,只有双方长老知晓。一旦男方家长拿好主意,或者在亲友的介绍下作出了决定,
简介:普米族从遥远的游牧部落时代进入后来的农耕种植时期,经历了较漫长的历史进程。在各个阶段的社会进程中,普米族先民由北向南,从寒冷的青藏高原逐步迁徙到现在的金沙江沿岸一带定居。虽然普米族散居于高山河谷地带,远离大海江河,但普米人对海螺有一种特殊的崇敬观念。人们把海螺当作力量与胜利的吉祥物,长年供奉于神台或珍藏于仓房,世代传沿,以求大吉。
简介:<正>普米族分布在云南省的兰坪、宁湌、丽江、永胜等县境内,相邻的四川木里、盐源等县内也有分布,现约有二万九千多人。普米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属氐羌部落的后裔,自称为“帕米”、即“白人”的意思,他称有“巴茸”、““巴米”、“峨竹”、“拉扒”等。普米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古时有一种象形的图画表意文,但由于在各种宗教活动中使用,因而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失传。普米族有独立的语言体系和传统的文化艺术,尤其是礼仪古朴而具特色,有一定的学术研论价值。纯朴善良的美德
简介:韩规古籍是普米族祭司韩规使用的宗教典籍。它包括了普米族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方面的内容,是"普米族的百科全书"。韩规古籍集中反映了普米族丰富的原始宗教的文化内容,蕴含了普米族鲜明的哲学思想,并且体现了普米族艺术价值。对其深入研究还有极大空间。
简介:鲁若迪基是从小凉山走出来的。从一个文学青年成长为一个诗人、一名政府官员。对他而言,在人生角色的转换与文学道路的转移过程中,他走过了一段“离去、归来与超越”的轨迹。这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历程当中,即在离去、归来之后,更侧重于一种超越性的取向。
简介:普米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现有42000多人。普米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曾使用藏文拼写的韩归文,现普米族地区大都使用汉文。勤劳勇敢、能歌善舞的普米人,把唱歌当作是生活中的盐食。自古以来,不论是在木楞房里的火塘边,还是在蓝天白云下的山野田间,普米人用歌声叙说久远的历史、用歌声倾诉喜怒哀乐、用歌声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简介:普米族葬礼可视为实现社会关联的场域,论文以葬礼场域作为观察和分析的基本单位,来透视此场域所蕴涵的社会关联。普米族葬礼反映的社会关联,实际是神性关联与伦理关联之间共生互塑的并存形式。
简介:林先生的文章《由“文化形成的滞后性”所引起的新思考》,在王立新的“文化滞后性”基础上,论述了他对“国族”与“国族文化”的“新思考”。所谓“国族”,指的是进入同一国的不同族群经过融合形成的“非此非彼的族群”;所谓“国族文化”,指的是“一种多种文化因素构成的混合文化”。文章认为王立新所讨论的“文化滞后”中的“文化”,是“考古学文化”,不是“王朝文化”;同时否定“夏商时代的国家组织仍有浓厚的血缘特点”。本文从商周历史及早期国家的特点诸方面提出了商榷意见。
简介:
简介:~~
简介:布朗族是我国西南历史悠久的一个古老民族。今保山市施甸县木老元、摆榔两个乡居住的布朗族,至今仍保留着特色浓郁的地方文化。
简介:文章对纳西族传统文化的结构进行了宏观的梳理和分析,融汇了纳西族传统宗教信仰和本教形成了在人类宗教形态上有独特地位的东巴文化,以及元明后传入纳西族社会的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和道教文化;明清时期在丽江等纳西族地区发扬光大的汉文化等,这些多元文化如何在纳西族社会中形成文化多样性并行发展的格局.同时,也深刻分析了强权统治阶级强力实施“以夏变夷”对纳西族社会和文化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揭示了宽容睿智的政治和文化观念对于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繁荣是何等重要.
简介:自19世纪中期由著名的中国边疆史地学家何秋清考证发人曾定居吉林省辉发河流域以来,近人陈汉章等相继研究并著文认同,郭沫若等则以发人即貊人或秽人而否定了发人的存在。其研究成果散见于《王会篇笺释》、《周书后案》、《管子集校》等书中。国外也有同样的分歧意见。拙文将以前人研究成果为基础,略抒己见,就正于方家。
简介:蒙古族拥有独特的茶文化,茶饮历史与茶马贸易史源远流长。蒙古族茶饮功能丰富,茶的种类多,不但有大量外来的本味茶,还有本土化的风味茶。烹制茶饮使用的器具与工艺独特,茶俗富有民族特色,茶礼内涵深厚。通过对蒙古族茶饮习俗养成、茶叶贸易历史演进、茶饮种类演变的追溯,对独特的制茶工艺,丰富的茶礼、茶俗的梳理,可以领悟到蒙古族茶文化在中华饮食文化园中独树一帜、长盛不衰的深刻内涵。
简介:景颇族筒裙充分体现了景颇族妇女的勤劳和聪慧,具有打扮装饰、御寒保暖、礼品赠送、商品交换和文物收藏价值。景颇族筒裙图案丰富多彩,是一幅幅精美的画,是景颇族象形文字代代传播的一种重要载体,是景颇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藏族的“唐卡”文化可能有一定的渊源和派生关系。
简介:哈尼族历史悠久、支系众多,在中国境内人口约一百四十二万[1],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普洱地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玉溪地区,是一个生活在高山或半山区的民族。历史上哈尼族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字,其民族文化只能通过口传或符号标记的方式进行传承,这促使哈尼族形成了大量瑰丽的口传文化,其中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
简介:赫哲族纹饰文化初探姜洪波纹饰文化属精神范畴,并作为精神生活的一个组成部份,曾广泛存在于赫哲人的日常活动中。本文拟就赫哲族纹饰文化的种类形式、及成因特点作一粗浅分析,不当之处,敬请诸多同行不吝赐教。纹饰文化的种类考察赫哲族的生产、生活用品,不难看到,纹...
简介:赫哲族独有的“鱼皮艺术”形成的“鱼皮文化”在全世界独一无二,具有历史、民族、宗教、民俗、艺术等价值,是黑龙江地区少数民族造型艺术的杰出代表,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鱼皮文化”对我国的文化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普米族婚俗札记
简析普米族的海螺文化现象
普米族的传统礼仪
普米族韩规古籍的文化内涵及其价值
普米族诗人鲁若迪基的文学寻根写作
浅谈普米族民歌的演唱风格与技巧
普米族“释毕戎肯”葬礼场域的社会关联
“国族”与“国族文化”辨析
蒙古族绳索文化
普米姑娘
施甸布朗族特色文化
纳西族文化结构略论
发族源与发文化
蒙古族茶文化浅析
景颇族筒裙文化探析
哈尼族剪纸文化初探
赫哲族纹饰文化初探
珞巴族原始文化(上)
赫哲族鱼皮文化探究
蒙古族生态文化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