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胃肠道肿瘤患者管理中,置入末端瓣膜式高压注射型PICC导管产生的效果。方法:2021.01~2022.11期间从我院中选择需进行PICC导管置管的80例胃肠道肿瘤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置入普通PICC导管,观察组置入末端瓣膜式高压注射型PICC导管。就实际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置管效果留置时间低于对照组,间歇期冲封管次数以及维护费用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胃肠道肿瘤患者置入末端瓣膜式高压注射型PICC导管能有效控制不良事件的产生,置管实际效果更为理想。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EKG定位技术在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尖端定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行三向瓣膜式PICC置管的患者,患者120例,选择时间于2017年1月—2018年6月60例为对照组按照体外测量方法置管后放射科行传统的X线摄片,观察导管尖端位置。2018年7月—2018年2月60例为观察组采用EKG技术进行PICC尖端定位后置管,再到放射科行传统的X线摄片,观察导管尖端位置。结果体外测量方法导管尖端定位准确率为85%,导管异位发生率为15%,置管时间5±1.11min,EKG技术导管尖端定位准确率为96%、导管异位发生率为4%,置管时间7±1.31min。EKG技术导管尖端定位准确率明显高于体外测量方法、导管异位发生率低于体外测量方法,置管时间大于体外测量方法。结论EKG技术可以提高PICC置管尖端定位的准确率,降低导管异位发生率,提高一次性置管的成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耐高压注射型PICC堵管的最佳干预策略。方法回顾2012年8月前未采用集束干预策略的耐高压注射型PICC置管患者45例,选择2012年8月后开展集束干预策略的耐高压注射型PICC置管患者52例,比较集束干预前后耐高压注射型PICC堵管发生率。结果集束干预前耐高压注射型PICC堵管率为24.4%,集束干预后耐高压注射型PICC堵管降至11.5%。结论实施集束干预策略能有效降低耐高压注射型PICC堵管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成人血液肿瘤患者在化疗时会被反复穿刺,为了减轻此种方式给患者带来的痛苦,防止化疗药物给血管和周围组织带来的伤害,并使化疗过程仍可以顺利完成。方法回顾2015年1月到9月将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插入外周静脉。并对导管留置期间出现并发症的患者进行分析。结果在试验中使用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126例,其中插管成功率高达98%。平均置管时间为285天。导管留置期间出现并发症的2例,经过各种处理均恢复,病人对picc治疗过程满意。结论这种方法操作简便、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而且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在患者身上的保留时间较长,可达1年左右,避免了化疗时反复穿刺的繁琐程序,同时也减轻了患者被反复穿刺的痛苦,使患者受益,值得推广,但应注意留置期间的护理,及时发现、处理并发症。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PICC置管中导管末端在上腔静脉入口发生反折的主要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科内200例PICC置管患者,发生导管末端反折的例数以及调管次数、调管方法、调管成功率进行原因分析。结果 6例发生导管末端反折的患者中,4例经过配合在正压通气呼气相送入导管,均一次调管成功;2例按照常规予调管,首次调管失败,第二次在呼气相送入导管后调管成功。结论 PICC置管中,导管末端发生反折除送管过快、血管痉挛等因素外,经正压通气治疗的患者,导管末端发生反折或与正压通气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对接受化疗治疗的淋巴瘤患者应用耐高压注射型中心静脉导管与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到2023年4月期间于我院接受化疗治疗的68例淋巴瘤患者进行研究,按照双色小球法进行分组,参照组34例应用耐高压注射型中心静脉导管,研究组34例应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观察对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置管后各时间段的生存质量评分较参照组更低,并发症发生率较参照组更低,以上指标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接受化疗治疗的淋巴瘤患者应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效果更为理想,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不适,避免其出现相关并发症,且可以有效增加留置时间,患者的生存质量也可以有大幅改善。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造血干细胞移植老年患者应用耐高压注射型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致穿刺点局部感染的相关原因和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应用耐高压注射型PICC导管操作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75例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出现导管致穿刺点局部感染分为感染组(26例)与未感染组(49例),分析感染组的细菌培养结果,探讨注射型PICC导管致穿刺点局部感染的相关因素,针对这些高危因素制定有效的对策,同时探讨不同程度局部感染患者的治疗频次、治疗效果以及治愈时间。结果感染组共26例患者,PICC导管相关感染细菌的类型比例由高到低如下:金黄色葡萄球菌(46.51%)、肺炎克雷伯杆菌(30.77%)、微小棒状菌(15.38%)、其他(7.69%)。与未感染组的材料因素、置管季节、换药时间、置管时间、一次性置管成功率、贴膜情况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4.9、5.0、13.6、9.4、6.2,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发现,非"U"形固定、延期换药、置管时间长、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低、贴膜松脱可作为引起PICC导管相关感染高危因素(OR=2.78、2.42、3.16、2.66、2.32,均P<0.05)。重度分别相比于中度、轻度相比,中度与轻度相比治疗频次较高,总有效率较低,治愈时间较长,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0.353、8.775、12.341,均P<0.05)。结论材料因素、换药时间、置管时间、一次性置管成功率、贴膜情况均能够作为引起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应用耐高压注射型PICC导管致穿刺点局部感染的高危因素,临床工作者通过制定有效的临床干预对策能够辅助控制局部感染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