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染色、常规对于直肠息肉的病变诊断状况的应用效果。方法:以 2015年 1月至 2016年 1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 136例直肠息肉患者为观察对象,分别使用窄带成像染色与常规对直肠出现病变的患者进行检查,对病变位置进行腺管开口分型和微血管形态分型,并将窄带成像染色以及常规的检查结果以及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窄带成像检出的病变样本为 86例,染色检出病变样本 78例,常规检出的病变样本 12例。窄带成像染色的检出率要优于常规,窄带成像染色的检出率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窄带成像的对于直肠癌变的诊断符合率、特异度、敏感度分别为 93.17%、 91.63%、 98.36%,染色为 89.63%、 91.57%、 95.48%,常规为 76.34%、 78.12%、 86.31%,由此可见,窄带对于直肠癌变诊断的符合率以及敏感度要显著优于染色和常规,而窄带染色的特异度则差异较小,但明显高于常规。结论:窄带成像在检查过程中,其成像效果更加清晰,对于病变状态的鉴别更加准确,能够突出肿瘤性病变与肺肿瘤性病变的区别,检查结果明显优于常规,因此可以在临床诊断过程中推广应用。

  • 标签: 窄带成像内镜 染色内镜 直肠息肉 结肠镜检查
  • 简介:目的比较常规与窄带(NBI)、染色对远端大肠异常隐窝灶(aberrantcryptfoci,ACF)的发现率。方法选择2011年8月至12月就诊于江西省萍乡市人民医院准备接受结肠检查的患者67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3组:其中常规组228例、NBI组220例、染色组222例。比较三种方法对远端大肠ACF检出率及各组间所用操作时间。结果在三组中,共发现155例ACF病例数。常规、NBI组及染色组发现ACF病例数分别为5例(2.19%)、25例(11.36%),125例(56.31%),三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但是与常规相比,NBI组、染色组操作时间有所延长。结论染色能大幅提高远端大肠ACF发现率。NBI较常规白光能提高远端结肠ACF发现率,但比染色低。常规白光对远端结肠ACF发现率低。

  • 标签: 异常隐窝灶 窄带内镜 染色内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复合分光染色技术(compound band imaging, CBI)与普通检查对结肠息肉检出率的影响。方法选取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医院2019年1月—2019年7月行结肠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CBI组(在CBI模式下进行结肠检查)和白光组(进行常规结肠检查),比较两组患者息肉检出率。结果最终入组307例患者。CBI组患者结肠息肉总体检出率为44.2%(69/156),高于白光组的30.5%(46/151)(χ2=6.208,P=0.013)。CBI组共检出息肉191枚,白光组共检出98枚,其中平坦型息肉(101枚比42枚)、非肿瘤性息肉(116枚比50枚)、直径≤5 mm息肉(99枚比41枚)、隆起型息肉(90枚比56枚)检出数量CBI组多于白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性息肉(75枚比48枚)、直径>5 mm息肉(92枚比57枚)检出数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BI可提高结肠息肉检出率,尤其是微小息肉和平坦型息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结肠息肉 复合分光染色内镜 息肉检出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早期胃癌诊断中智能染色的作用。方法选取86例我院内室进行普通胃镜检查疑似早期胃癌患者,分别采用电子放大、FICE染色放大内、靛胭脂染色放大进行检查,以组织病理检查作为金标准,对比三种检的敏感性、特异性和符合率情况。结果组织病理学检查有22例确诊为早期胃癌,FICE染色放大内的敏感度、特异性、符合率分别为95.45%、98.44%、97.67%,明显高于电子放大的59.09%、84.38%、77.91%,差异均有统计学以(p<0.05),略高于靛胭脂染色放大的81.82%、95.31%、91.86%,但是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早期胃癌诊断中,智能染色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而且能够提供清晰的血管图像。

  • 标签: 早期胃癌 智能染色内镜 电子放大镜 靛胭脂染色放大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技术与染色联合应用于早期食管癌诊断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食管黏膜可疑病变患者102例,以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染色检查,研究组应用窄带成像技术与染色联合检查。将病理学检查作为“金标准”,比较两组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与准确率。结果研究组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与准确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窄带成像技术联合染色诊断早期食管癌效果可靠,二者优势互补,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了可靠且精准的依据。

  • 标签: 内镜窄带成像技术 染色内镜 早期食管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染色在消化道早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1月致2013年4月间于我院行胃肠检查的患者1250例,按其内检查分为对照组(916例)和观察组(334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内下经验性取材活检,观察组患者染色后取材活检;结果观察组食管病变总检出率(14.37%)、食管早癌检出率(2.40%)明显高于对照组相应指标(3.65%、0%),观察组胃黏膜病变总检出率(64.52%)、胃早癌检出率(6.45%)明显高于对照组相应指标(8.21%、0.29%),观察组结肠粘膜病变总检出率(81.08%)、结肠早癌检出率(1.35%)明显高于对照组相应指标(19.90%、0%),两组间以上差异均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结论染色能够提高消化道病变及消化道早癌的检出率,值得推广。

  • 标签: 染色内镜 消化道 早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2贵州省人民医院贵州贵阳550002)摘要目的探讨下大肠染色对微小病变的检出情况,提高消化操作对微小病变的诊断水平。方法对临床表现无便血、常规结肠检查,肉眼未发现病变的100例患者进行靛胭脂染色后观察,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病变41例,病灶共58个,其中组织学发现13个腺瘤,且5个腺瘤伴不典型增生。结论靛胭脂染色观察对大肠微小病变的诊断有重要作用,其操作方便、安全易行。

  • 标签: 靛胭脂染色 结肠镜检查 大肠微小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黏蛋白结合CD10评价白光染色、NBI筛查早期胃癌阳性率及其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2月我院收入的60例胃癌高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化检测黏蛋白、NBI-ME、术后病理共3种方法进行评估。结果黏蛋白诊断早期胃癌的诊断符合率、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4.6%(53/56)、94.12%(16/17)、95.0%(38/40),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分别为5.0%(2/40)、6.3%(1/16);CD10诊断早期胃癌的诊断符合率、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1.1%(51/56)、87.5%(14/16)、92.5%(37/40),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分别为7.5%(3/40)、12.5%(2/16)。二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采用三种检测方法前瞻性研究胃肿瘤性病变粘膜表面及微血管结构,以黏蛋白(MUC2、MUC5AC、MUC6)结合CD10阳性率为参考指标,可以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效率。

  • 标签: 黏蛋白 CD10 白光内镜 染色内镜 NBI内镜 早期胃癌 阳性率 相关性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蓝激光联合化学染色与白光对上消化道早癌检出情况的差异。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某医院接受胃镜检查的287名疑似上消化道早癌患者的数据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患者所接受的检查方法完成分组,其中使用白光方法完成检查的为对照组(n=145),使用蓝激光联合化学染色完成检查的为观察组(n=142)。对比2组患者使用诊断的准确率、对于不同种类上消化道早期癌症的使用诊断的准确率(均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对比2组患者的浸润情况检出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使用诊断的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使用诊断的浸润情况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对上消化道早癌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应采取蓝激光联合化学染色,其准确率相对于白光更高。

  • 标签:   蓝激光内镜 化学染色 白光内镜 上消化道 癌症 组织活检
  • 简介:摘要目的采取前瞻性设计、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探讨国产新光学染色技术——聚谱成像(spectral focused imaging,SFI)及光电复合染色成像(variable intelligent staining technology,VIST)对于胃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2020年8月—2021年5月,采用同一技术方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将拟行胃镜检查的患者随机分成白光组和新光学染色组,采取序贯检查方式(白光→新光学染色或新光学染色→白光),分别记录两组先行白光或先行新光学染色检查时的诊断结果和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判断结果;同时对两组的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皱襞肿大、结节性胃炎和弥漫性发红5个方面进行内胃癌风险评分。结果共入组病例合计419例,白光组208例,新光学染色组211例。结合及病理学结果,对胃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低级别上皮瘤变、高级别上皮瘤变、进展期癌病变,白光组检出率分别为:28.9%、40.4%、64.9%、17.8%、0.5%、0.5%,新光学染色组检出率为:30.8%、42.7%、62.6%、15.2%、2.8%、0.5%,检出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国产诊断各类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对胃黏膜萎缩的诊断白光组分别为92.9%、61.3%、74.0%、61.9%、92.7%,新光学染色组(SFI模式)为94.4%、64.5%、77.3%、66.4%、94.0%;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诊断,白光组为68.1%、72.6%、69.7%、82.1%、55.2%,新光学染色组(VIST模式)为87.1%、89.9%、88.2%、93.5%、80.7%,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rea breath test,13C-UBT)结果为金标准,对HP感染判断,白光组为90.2%、84.3%、87.4%、86.8%、88.2%,新光学染色组为92.6%、77.1%、85.4%、82.2%、90.1%;胃癌风险评分≥4分的病例,新光学染色组高危病变的占比更高(P<0.05)。结论国产新光学染色技术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优于白光;以胃癌风险评分为工具进行精查胃镜有助于胃癌前病变的检出;国产新光学染色技术对胃癌前病变及HP感染诊断效能与进口内相近,是发现胃黏膜癌前病变的有效手段。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新光学染色技术 萎缩 肠上皮化生 胃癌风险评分
  • 简介:为提高早期食管癌的诊断率,探讨经甲苯胺蓝-复方碘双重染色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我科对64例食管病变患者进行了经双重染色,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标签: 经内镜双重染色 早期 食管癌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技术与染色联合应用于早期食管癌诊断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食管黏膜可疑病变患者102例,以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染色检查,研究组应用窄带成像技术与染色联合检查。将病理学检查作为“金标准”,比较两组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与准确率。结果研究组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与准确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窄带成像技术联合染色诊断早期食管癌效果可靠,二者优势互补,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了可靠且精准的依据。

  • 标签: 内镜窄带成像技术 染色内镜 早期食管癌
  • 简介:(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人民医院内科山西大同037004)摘要目的应用色素检查以提高对早期胃癌(EGC)及癌前病变检出率。方法行内检查前常规服用粘液消泡剂,经活检孔插入喷雾导管,肉眼直视下喷洒0.2%靛胭脂染色液(IC)30-50ml,然后在染色异常部位钳取活检组织4-6块,与常规检查组50例对照。结果染色组中检出早期胃癌3例,不典型增生或肠化生35例,慢性胃炎15例,总染色阳性率73.08%,其中早期癌阳性率5.76%。对照组分别为0、13、38。两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下靛胭脂染色可显著提高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中图分类号R5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2-2076-01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高清智能染色(iSCAN)结合频闪喉镜鉴别声带白斑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1年8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耳鼻咽喉科行CO2激光喉显微手术明确病理性质的79例声带白斑患者资料,其中男性75例,女性4例,年龄33~90(61.5±10.3)岁。术前采用iSCAN和频闪喉镜观察和评估病变形态学特征、微血管形态、黏膜波特点等,并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9例患者,共119侧病变(56侧左,63侧右)。病理检查结果诊断为恶性病变(重度异型增生,原位癌及浸润癌)的声带侧别为51侧,良性病变为68侧。频闪喉镜下,黏膜波正常及轻度减退69侧,重度减退及消失50侧,黏膜波减退程度与恶性病变正相关(ρ=0.687,P<0.001)。iSCAN下,病变部位微血管形态变化(垂直)与恶性病变正相关(ρ=0.687,P<0.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灶大、厚、颜色不均匀、颗粒状隆起、周边红斑和不对称与恶性病变正相关(ρ=0.530、0.401、0.538、0.315、0.497、0.281,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灶大的恶性病变风险是病灶小的5.437倍,iSCAN下垂直血管改变的恶性病变风险是血管形态正常的8.711倍,黏膜波重度减退或消失恶性病变风险是黏膜波正常或轻度减退的9.12倍。结论iSCAN结合频闪喉镜,可以全面观察和评估声带白斑患者的声带形态、黏膜下微血管及声带黏膜波的变化,提高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能力。

  • 标签: 声带白斑 高清智能染色内镜 频闪喉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碘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已设定的本地区40-69岁符合条件的普通居民1000人,用1.2%卢戈氏碘液10-15ml进行胃镜下食管粘膜喷洒染色,在阳性部位进行组织粘膜活检。结果常规胃镜检查发现中晚期食管癌6例,早期食管癌0例,非典型增生8例。下经卢戈氏碘液染色后显示食管粘膜正常着色者626例,呈深棕色染色者32例,342例表现为对碘不染或染色不良。经病理活检证实,中晚期食管癌6例,早期食管癌10例,轻度非典型增生36例,重度不典型增生4例,食管炎286例。染色后早期食管癌和非典型增生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染色前P<0.05。结论筛查结合卢戈氏碘液染色可显著提高早期食管癌及非典型增生的检出率。

  • 标签: 卢戈氏液食管癌筛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对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12例食管浅表病变患者进行染色前、后活检并进行组织病理检查对比。首先是不经染色仅凭经验对食管异常黏膜进行常规活组织病理学检查,后对食管异常黏膜进行内下喷洒卢戈氏碘液染色,然后在不着色区、着色不均匀区或淡染区重新进行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实验组病理呈鳞状上皮增生20例,慢性炎症51例,不同程度异型增生28例,癌变13例。对照组病理呈鳞状上皮增生47例,慢性炎症42例,不同程度异型增生18例,癌变5例。结论下卢戈氏碘液染色技术结合组织病理检查对食管浅表病灶性质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 标签: 卢戈氏液染色 食管癌 癌前病变
  • 简介:目的分析下碘染色并活检对早期食管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2013-01—2015-10收治的322例经检查有食管黏膜可能病变的患者行碘染色及活检,详细记录食管病灶的形态、位置及大小。对活检结果与食管着色区域组织的病理检查结果做对比分析。结果本组322例患者进行碘染色前怀疑病变点398处,行碘染色后289例出现无染区以及淡染区共319处,约1/3病例出现2处及以上无染区及淡染区。敏感性89.8%。发现早期食管癌68例,均经病理证实,染色前后食管癌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中、重度异型增生137例,其中染色前后发现食管黏膜存在中、重度异型增生的患者分别为16例(5.0%)和121例(37.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下碘染色并活检检查对早期食管癌以及癌前病变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检诊率,值得在基层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早期食管癌 碘染色 活检
  • 简介:摘 要 目的:评价消化道早期癌的临床诊断中染色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23年1月至12月期间就诊于我院消化内科、怀疑为消化道早期癌症的50例患者的纳入研究,并设为研究组,先对本组患者实施染色检查,再采集病变部位组织进行病理组织活检。另回顾分析2022年1月至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病理组织活检的怀疑为消化道早期癌症的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本组患者设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消化道病变检出情况和消化道早期癌症的检出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染色检查的各项食管黏膜病变检出率、各项胃粘膜病变检出率以及各项肠粘膜病变检出率与对照组患者比较的差异均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消化道早期癌症检出率为28.00%,低于对照组的4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染色用于消化道早期癌症的筛查和诊断,可发挥良好的辅助价值,合理应用有利于提高消化道早期癌症患者的早期确诊率。

  • 标签: 消化道早期癌症 染色内镜 病理组织活检 早期确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