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艰难梭菌(Clostridioides difficile,原名Clostridium)感染是医源性腹泻的主要原因,目前社区中越来越多见。历史上,艰难梭菌感染被认为是容易诊断和治疗的。然而,在过去的二十年里,随着对艰难梭菌感染的生理病理的认识,诊断技术已有变化,新型治疗药物也已使用。诊断的演变表明,对艰难梭菌感染诊断存在严重不足和误诊,强调了欧洲和北美传染病协会推荐的流程对获得可靠诊断的重要性。以前甲硝唑被认为是治疗艰难梭菌感染的参照药物,但最近研究表明万古霉素和其他较新的药物具有更高的治愈率。感染复发是评价新药的一项关键指标,而针对适用的人群选用合适的治疗药物则是一个挑战。对于多次复发者,推荐粪菌移植。新的方法,包括抗体、疫苗和新分子药物已经可用或正在试验中,需要更多的数据支持指南纳入的新疗法。本综述拟基于最新数据,为临床医生面对艰难梭菌感染时,了解并能分级选择诊治方案,提供一些常识。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酪酸梭菌活菌散联合葡萄糖酸锌治疗小儿腹泻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从2018年4月-2019年4月收治的80例小儿腹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n=40)与观察组(n=40),对照组采用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观察组采用酪酸梭菌活菌散+葡萄糖酸锌治疗,观察两组血浆与长肠粘膜指标及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前,两组VIP、NPY、5-HT指标相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VIP、5-HT指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5-HT指标较对照组升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2.50%)明显高于对照组(75.00%)(P<0.05)。结论:小儿腹泻患者采用酪酸梭菌活菌散联合葡萄糖酸锌治疗,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血浆与肠粘膜指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简介: 摘要:目的 观察酪酸梭菌活菌散在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患儿中的应用疗效。方法 选取 2017年 8月~ 2019年 6月 我院收治的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患儿8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 42例。观察组给予酪酸梭菌活菌散药物联合醒脾养儿颗粒医治,对照组单独给予醒脾养儿颗粒药物医治,比较两组总有效率、症状改善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患儿腹泻、腹胀、腹痛消失时间、大便性状改变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患儿大便次数小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7.14%,低于对照组的 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在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患儿中给予酪酸梭菌活菌散联合醒脾养儿颗粒医治效果较好,改善腹泻症状,用药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酪酸梭菌活菌散 ;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 ;醒脾养儿颗粒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Clostridium butyricum powder in the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dyspepsia diarrhea. Methods from August 2017 to June 2019, 84 children with dyspepsia diarrhea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42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lostridium butyricum powder combined with Xingpi Yanger granules,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Xingpi Yanger granules alone.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symptom improvement time and adverse reaction rat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time of diarrhea, abdominal distention, disappearance of abdominal pain and change of stoo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frequency of stool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hor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7.14%, lower than 16.67%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the curative effect of Clostridium butyricum combined with Xingpi Yanger granule is better in children with dyspepsia diarrhea. It can improve the symptoms of diarrhea and has a high safety.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酪酸梭菌活菌散 +醒脾养儿颗粒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效果。方法:将 2019年 6月 -2020年 6月我院接诊的 100例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患者按照抽签法分为 2组进行研究, 50例对照组单独应用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 50例观察组则应用酪酸梭菌活菌散 +醒脾养儿颗粒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症状改善时间、治疗后总有效情况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大便次数、大便形状、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改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 0.05)。结论:应用酪酸梭菌活菌散 +醒脾养儿颗粒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可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能尽快改善患儿的症状,促进其恢复,且用药过程中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好。
简介:【 摘要】: 目的 观察分析 酪酸梭菌活菌散与蒙脱石散间隔使用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 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 2018 年 1 月~ 2019 年 9 月我院收治的小儿迁延性腹泻 患儿 86 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各有患儿 43 例,对照组患儿 单用蒙脱石散治疗,观察组给予酪酸梭茵活茵散与蒙脱石散间隔使用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 的临床效果、 大便次数恢复正常时间以及全身症状消失时间 。结果 观察 组患儿的治疗 总有效率为 9 5.35 % , 明显 高于对照组患儿的 76.74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对照组患儿比较,观察 组患儿的大便次数恢复正常时间以及全身症状消失时间 均 明显 减少,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酪酸梭菌活菌散与蒙脱石散间隔使用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的临床 疗效显著 ,可以快速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 ,值得临床进行大力的 推广及 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酪酸梭菌活菌散结合消旋卡多曲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效果。方法:选取 2018年 7月 -2019年 8月 50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按数字随机抽取分成观察组( n=25)和对照组( n=25),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酪酸梭菌活菌散结合消旋卡多曲治疗,观察两组呕吐消失时间、大便性状恢复时间、大便次数恢复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呕吐消失时间、大便性状恢复时间、大便次数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酪酸梭菌活菌散结合消旋卡多曲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具有明显效果,可促进患儿康复,应用价值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益生菌对肺炎合并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新生儿肠道菌群、炎性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9年10月大同市第六人民医院诊治的肺炎合并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新生儿4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2例。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布拉酵母菌口服治疗,观察组采用络酸梭菌二联活菌散剂治疗,疗程均为2周。比较两组肠道菌群、炎性因子及免疫功能改变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IL-2、IL-6和TNF-α水平均明显改善(均P<0.05),且观察组IL-2[(34.20±8.55)ng/L比(40.13±10.32)ng/L]、IL-6[(21.02±5.66)ng/L比(31.25±7.82)ng/L]和TNF-α[(30.10±6.20)ng/L比(43.55±9.52)ng/L]均低于对照组(t=7.501、6.885、8.264,均P<0.05)。治疗前两组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和真杆菌数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和真杆菌数量均明显增高(均P<0.05),且观察组肠道乳杆菌[(9.50±0.53)×108 CFU/mL比(8.95±0.44)×108 CFU/mL]、双歧杆菌[(10.60±0.53)×108 CFU/mL比(9.90±0.46)×108 CFU/mL]和真杆菌[(8.93±0.68)×108 CFU/mL比(8.08±0.40)×108 CFU/mL]均高于对照组(t=5.065、6.547、5.116,均P<0.05)。治疗前两组CD3+、CD4+、CD8+和CD4+/CD8+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CD3+、CD4+、CD8+和CD4+/CD8+水平均明显改善(均P<0.05),且观察组CD3+[(62.55±5.06)%比(57.12±4.39)%]、CD4+[(40.52±3.52)%比(36.43±2.55)%]和CD4+/CD8+[(1.78±0.22)比(1.43±0.13)]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7.504、6.958、5.452,均P<0.05),CD8+[(21.22±2.05)%比(25.44±2.49)%]低于对照组(t=5.112,P<0.05)。结论在新生儿肺炎合并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治疗中,络酸梭菌二联活菌能改善患儿肠道菌群,减轻炎性反应,改善免疫功能,效果更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晚期合并难辨梭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18年1月年至2019年5月单中心诊断的4例肝硬化合并难辨梭菌感染者的诊疗过程及随访,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4例患者均为失代偿期肝硬化且合并多种并发症,难辨梭菌感染为首发,通过粪便检测难辨梭菌葡糖脱氢酶(GDH)联合毒素酶联免疫法检测确诊,其中3例为暴发型,1例为复发;4例患者均给予万古霉素治疗;2例存活,2例于发病后1年内死亡且其中1例于确诊24 h内死亡。结论提高临床认知、尽早完善确诊实验室检查并及时确诊治疗是控制肝硬化合并难辨梭菌感染的关键。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美沙拉嗪联合酪酸梭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 方法: 随机抽选本院 所收治的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40 例,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20 例,收治时间( 2018 年 10 月至 2019 年 10 月),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 美沙拉嗪治疗 ,观察组患者采取 美沙拉嗪联合酪酸梭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出现率。 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 P < 0.05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出现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 P < 0.05 )。 结论: 美沙拉嗪联合酪酸梭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更为显著,且利于降低头痛、下腹痛、过敏等不良反应的出现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肿瘤患儿合并重症艰难梭菌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1例儿童淋巴瘤患者合并重症艰难梭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转归,总结诊治中的经验教训。结果本例淋巴瘤患儿以化疗后发热起病,表现为静脉广谱抗生素治疗后发热仍反复,并出现腹泻、腹胀、气促、呻吟,伴持续性大量胸腹腔积液及顽固性低蛋白血症,胸腹腔积液检查提示为渗出液,胸腹水病原学、胸腔积液肿瘤细胞学、风湿免疫相关检查等均无异常。大便艰难梭菌培养(+),产毒艰难梭菌毒素基因检测(+),诊断为重症艰难梭菌感染。予停用所有静脉抗生素,改口服万古霉素、布拉酵母菌调整肠道菌群、免疫球蛋白提高免疫力、营养支持等治疗,患儿发热渐退、腹泻好转、胸腹腔积液渐减少至消退。出院后随访1个月无复发。结论肿瘤并发艰难梭菌感染患儿临床表现不典型,对于有广谱抗生素使用史的不明原因大量胸腹腔积液患儿,伴发热、腹泻时,建议行大便艰难梭菌检测以警惕艰难梭菌感染可能。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艰难梭菌毒素B(TcdB)对结肠癌SW480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研究其引起细胞凋亡的相关机制。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TcdB处理SW480细胞,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亡及线粒体膜电位变化情况。结果TcdB显著抑制了结肠癌SW480细胞的增殖,作用48 h后的抑制率为46.36%,呈一定的时间-浓度相关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表明,浓度为800 ng/ml的TcdB作用48 h,SW480细胞凋亡率为20.83%,呈一定的时间-浓度相关性。结论艰难梭菌毒素B能够抑制结肠癌SW480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启动线粒体凋亡途径有关。
简介:【 摘要】: 目的:观察分析 酪酸梭菌与抗生素联用保守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 2018 年 7月 -2019 年 12 月收治的急性阑尾炎患者 92 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 ,随机将其 分为例数相同的两组: 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 46 例。 对照组患者 采用抗生素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 在对照组患者 的基础加用酪酸梭菌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体温恢复时间、白细胞( WBC)和中性粒细胞( N)恢复正常时间以及腹痛消失时间。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 95.65% ,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 80.4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与对照组患者比较,研究组患者的 体温恢复时间、 WBC 和 N 恢复正常时间以及腹痛消失时间 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酪酸梭菌联合应用抗生素保守治疗急性阑尾炎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取得明显的临床疗效,具有进一步推广使用的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艰难梭菌感染(CDI)情况,以及UC患者合并CDI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消化内科住院诊断为UC且完成CDI筛查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感染CDI将患者分为两组,分析UC合并CDI的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等;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CDI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UC患者162例中,男性84例,女性78例,其中37例合并CDI,阳性率22.8%。与非CDI组相比,CDI组患者有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史(62.2%比25.6%,P<0.05)和应用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史(13.5%比1.6%,P<0.05)比例更高。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糖皮质激素是CDI感染的危险因素(OR = 4.111,95%CI:1.581 ~ 9.131,P = 0.001)。结论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使UC患者CDI的风险增高。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B型肉毒梭菌致婴儿肉毒中毒的临床特点和实验室诊断结果。方法对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于2018年5至11月收治的3例B型肉毒梭菌致肉毒中毒婴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检测患儿的粪便样品或粪便增菌液的肉毒毒素,同时从粪便样本中培养、分离肉毒梭菌。结果3例患儿中男2例、女1例,发病年龄分别为3、3、8月龄。5月份发病2例,11月份发病1例。混合喂养2例,母乳喂养1例。家属从事肉制品加工1例。3例患儿既往均健康,均表现为急性弛缓性麻痹、颅神经受累、排粪困难等表现,2例继发泌尿系统感染,2例患儿肌电图提示运动神经动作电位波幅较同龄儿低。经过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呼吸道管理、排粪和(或)导尿、鼻饲等处理,3例患儿于发病2~4个月后痊愈。1例患儿的粪便稀释液以及3例患儿粪便的TPGYT增菌液和庖肉增菌培养基样品中均检测到B型肉毒毒素,培养、分离纯化后鉴定为B型肉毒梭菌。结论结合典型临床表现(急性弛缓性麻痹、颅神经受累表现、排便困难)可临床拟诊婴儿肉毒中毒,其中粪便肉毒毒素检测和肉毒梭菌的培养及分离则有助于确诊。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炎症性肠病(IBD)患儿产毒型艰难梭菌的感染率及阳性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5年7月至2016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消化科收治的30例IBD患儿及同医院健康体检的30名对照儿童的粪便标本及临床资料,检测其艰难梭菌毒素基因,并分析毒素基因阳性患儿的临床特征。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IBD组30例(UC组、CD组各15例),艰难梭菌毒素基因阳性6例(UC 3例、CD 3例),产毒型艰难梭菌感染率为20%。基因型为艰难梭菌毒素A(tcdA)+艰难梭菌毒素B(tcdB)-5例,tcdA+tcdB+1例;健康对照组30名,产毒型艰难梭菌感染1例,感染率为3%,基因型为tcdA+tcdB-。两组儿童均未检测到二元毒素基因。IBD组粪便标本产毒型艰难梭菌感染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43,P=0.044)。UC组缓解期未检测出艰难梭菌毒素基因(0/1),轻度活动期中艰难梭菌毒素基因阳性1例(1/11),中度活动期阳性2例(2/3),不同疾病活动度之间产毒型艰难梭菌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00,P=0.046)。6例艰难梭菌毒素基因阳性患儿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及便血,复发型者有突然加重的特点;所有阳性标本均检测到tcdA,1例合并tcdB+者黏液脓血便表现更重;5例完善结肠镜检查,未发现黄白色隆起或伪膜斑等艰难梭菌肠炎特异性表现;3例有抗菌药物暴露史;6例均对甲硝唑抗艰难梭菌治疗敏感;随访3个月,6例患儿均病情平稳,未复发。结论IBD患儿较健康儿童产毒型艰难梭菌感染率高。tcdA+tcdB+者临床表现更重。结肠镜检查无特异性表现。临床上应加强对IBD患儿产毒型艰难梭菌感染检测的认识。
简介:【摘要】甘蔗种植对于我国制糖业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现代制糖工艺的主要原材料。我国是甘蔗生产大国,甘蔗的规模化种植模式已经初步形成。在我国,甘蔗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及福建等地区。为实现甘蔗产量的有效提高,应当加强甘蔗种植技术的优化。简要分析甘蔗种植在我国云南地区发展的优势,提出甘蔗种植技术的要点与实际应用措施,以其为我国的甘蔗生产不断进步以及甘蔗高效生产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罕见的阴道梭形细胞上皮瘤(spindle cell epitheliomas of the vagina,SCEV)并复习相关文献。组织学显示肿瘤主要由梭形间叶细胞及少量上皮成分组成,间叶细胞排列呈条索状、编织状或网状,细胞无异型,上皮性成分散在分布于间叶组织之间,主要由分化较成熟的鳞状上皮组成,可见细胞间桥,另可见少量呈腺样分化及类上皮性分化区域,类上皮性分化区域间质黏液样变,与周围梭形间叶成分之间可见移行。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p40、p63、平滑肌肌动蛋白(SMA)、Calponin均呈阳性表达,但在肿瘤不同分化区域阳性表达程度不同,CD10、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在两种成分均呈强阳性表达,Calretinin及WT-1呈灶性弱阳性,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符合SCE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