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亦足披发《韩非子·说林上》:“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徒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山,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文身黑齿赢饰《战国策·赵策》:“披发文身,错璧左衽,甄越之民也。黑齿雕题,(?)冠秫缝,大吴之国也。”《左传》哀公七年:“……仲雍嗣之,断发文身,赢以为饰……”。善舟《淮南子·齐俗》:“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吕氏春秋·大贤贵因篇》:“如秦者,立而至,有车也;适越者,生而至,有舟也。”嗜鱼盐《风俗通义·佚文》:“吴楚之人嗜鱼盐,不重禽兽之肉。”《史记·贷殖列传》:“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鱼,或火耕水耨……”。
简介:<正>现存《吴越春秋》的所有版本都出自徐天祜(一作祜)于一三○六年所编订的本子。徐氏在书的序言中说:他曾使用过一旧刊本,并对这个旧本“刊正疑讹””,然仍有许多疑难字句,“不敢尽用臆见更定,不得不“姑从其旧”。徐本共十卷。《吴越春秋》原有十二卷,皇甫遵编订的十卷本,出现在七世纪中叶前,因为它著录在七世纪中叶修成的《隋书·经籍志》里。从那时起至少到十二世纪中叶,后二种版本并行于世。大约在十二世纪中期至十四世纪初,十二卷本就失传了。很明显,从一世纪末赵晔《吴越春秋》原本的成书,到一三○六年现存本祖本的编订这一时期内,《吴越春秋》的版本肯定发生了很大变化。那么这些变化又在何计呢?这个书名最早出现在《隋书·经籍志》(成于七世纪中叶)中。《隋书》著录了它的三个版本:一是赵晔撰写的十二卷本,二是皇甫遵编订的十卷本,(这二种版本前已提及),三是杨方编写的名为《吴越春秋削繁》的五卷本(成于四世初。《崇文总目》成书时(公元1038年),此三种版本尚存。《总目》以为:皇甫遵合并了原本和杨方的节本,“考定而注之”,逐成为十卷本,其书名为《吴越春秋传》。然而一直依据署名作者赵晔的十卷本从事研究的徐天祜,却认为皇甫本“今人罕见”。(见徐序)我们应该把早期类
简介:<正>论《越绝书》所见“干戈人”问题《越绝书》是我国存世最早的一部带有地方志性质的古籍,成书年代一般认为在东汉时期,当是汉代吴越地区的人,自写其乡土历史的一部著作,与东汉山阴人赵晔所著《吴越春秋》,同为研究古代吴越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越绝书》虽然也是把重点放在春秋时期吴越争霸问题上面,但对于古代吴越地区(今太湖流域与宁绍平原)的山川、沟渎、城郭,古迹的方位,道里都作了详细的调查,而流行于当地的方言与一些历史传说、神话故事,也都有所记录,涉及的方面相当广泛,由于时代去古不远,並系亲身调查访问所得与采辑当地同类性质著述或记录编纂而成,因此富于史料价值,很可珍贵。《越绝书》与《吴越春秋》所采用的书籍,除《左传》、《国语》、《史记》等书,如今尚存可以互相比勘,以见其间承袭损益的迹象之外,其他就难于稽考了。
简介:"惟楚有才"和"楚材晋用"是两则成语典故。一曰楚国人杰地灵,盛产人才;二曰楚国徒有人才,尽为晋用,两个成语串连起来理解,虽有讥讽、暗贬楚人之意,但勿庸讳言,这在历史上却是不争的事实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鲁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楚国公子归生访晋归国令,令尹(楚相之称谓)子木向他了解晋国的情况,问:"晋楚两国的大夫相比,哪国的大夫更贤能"?归生答:"晋国的大夫都很贤能,几乎个个都是做卿的人才。这些人才就像杞木、梓木和皮革等楚国特产一样,有许多是由楚国流向晋国的。"紧接着,公子归生一口气说出了四个楚材晋用的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