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民考汉"大学生是民族沟通的重要桥梁,推动他们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完善少数民族同胞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维护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全,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和干部,密切民族沟通。"民考汉"大学生熟练掌握了汉语和汉字,为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但是认同中出现的文化外在表现差异、文化间关系的处理、族群认同危机等问题阻碍他们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在"民考汉"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坚持开放包容原则,理顺"一体多元"关系;以人文素质教育为依托,提高认同的认知水平;以认同中国精神为核心,夯实认同的情感基础;以族群认同为纽带,巩固认同的执行力,从认知到情感进而落实到实践,循序渐进实现认同。
简介:汉画像中刻画了许多不同的人物,从墓主、周公、圣贤、刺客,到厨师、乐伎、孩童。我们可以根据榜题,故事画面独有的细节等判断其身份,但唯独不可通过面部特征分别他们,对个体的看法非由于其个人,而是由于他隶属的某一类别。汉画像中诸多历史典型形象及寻常人物有着近乎相似的面孔,而“亭长”作为汉画像中一个“多面”的立体人物,大致具有头戴冠,身着长服,持械肃立,作恭迎状等特征。对汉画像中的语境分析可知“亭长”的职能:其一,在进入死后世界的旅途中,亭长所守“天门”为步入仙界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而亭长与阙的组合基本可以作为“天门”的象征。其二,亭长连结生死两界,在汉人的生死观中或许被视为可以指引、保护墓主顺利升仙的使者。
简介:双语教育是我国民族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我国民族政策、语言政策平等公正的具体表现.双语教育长期坚持'民汉兼通'目标是民族教育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优秀人才的保障.近几年,民族学校的学生掌握民族语言文化情况很不乐观,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实施双语教育过程中首先要重视学生学好本民族语言文化,在此基础上学习好第二、第三语言文化,这是保护和传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顺利融入主流民族文化的最好途径,也是个体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这有利于:1.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跨文化交往能力,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合格的双语人;2.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3.培养学生的本民族认同感和中华民族认同感,促进各民族团结、和谐发展.
简介:为理解“民考汉”在校大学生行动的内在意义,笔者选取了10名维吾尔在校大学生(其中6名是“内高班”毕业生)进行深度访谈,展示了他们对语言、伊斯兰教、维吾尔族历史以及对自身和维吾尔族前途的期待等四个方面的认知,发现:1)该十名访谈对象对其母语具有一定的情感倾向,同时对其他语言也持开放态度;2)该群体为典型的文化穆斯林,“重信仰,轻行为”,同时他们对新疆当前的宗教治理实践有各自心理反映;3)对维吾尔族历史的认识呈现一定的分化,其对官方历史的态度更需引起注意;4)大多数人对其自身和整个民族的前途持乐观态度,但其中存在一定的阶层分化。文中最后讨论了“知识分子亚社会”实现的可能途径。
简介:迄今为止,外语界的严复研究相对集中于“严译八大名著”,而严复所编写的英语语法书《英文汉诂》(EnglishGrammarExplainedinChinese)却鲜有论及,学界对《英文汉诂》仍有一些模糊认识。本文详细考辨,逐一澄清并得出明确结论:《英文汉诂》封面上英文署名“Ju|inKhedauYen—Fuh”用的是当时流行的威妥玛氏拼音法,译成中文就是“又陵几道严复”,严复将他先后所取的字“又陵”和“几道”悉数音译。《英文汉诂》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五月(新历6、7月间)由商务印书馆首次出版,虽不是最早介绍却是最早应用西方新式标点符号于汉语的编著,也是近代较早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较为系统的汉文版英语语法教科书。
简介:摘要 民汉合校后,民族孩子和汉族孩子在同一个课堂上上课学习,在新疆经过多年的生物教学,根据自己实际经验,总结了一些适合的教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