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前,超声平面波造影图像空间分辨率和信噪比的提升主要依赖于相干角度复合技术。然而,角度复合次数的增加,势必导致造影成像帧率的下降以及微泡击碎率的提升。为了克服该技术瓶颈,本文将具有更窄主瓣宽度和更强干扰/背景噪声抑制能力的自适应波束形成应用于超声平面波造影成像,力求以较少的角度复合次数达到与常规波束形成方法相当甚至更优的空间分辨率和信噪比。其中,采用前后向空域平滑方法对阵列协方差矩阵进行解相干处理,以抑制多次反射回波和相干杂波,最后引入对角加载技术以提升自适应方法的稳健性。本文使用迈瑞公司的Resona7平台配以L11-3U线阵探头,采集平面波造影通道数据进行MATLAB仿真,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和性能优势。基于体模数据的仿真结果显示,在同为17次相干角度复合的条件下,本文方法的横向分辨率优于常规波束形成方法;基于犬肝脏活体数据(注射SonoVue造影,剂量为0.05mL/kg)的仿真结果则表明,本文方法只需9次复合即可达到与常规方法13次复合相当的造影信噪比。
简介:目的:研究P波斜入射下的地基动应力路径,探讨其影响因素和可能变化范围,为进一步研究斜入射地震波作用下场地动力响应奠定理论基础。创新点:1.从数学上证明斜入射P波在任一深度的地基中形成的应力路径在剪应力分量(偏差正应力-水平剪应力)组成的平面中为一个斜椭圆;2.分析了P波入射角、土体泊松比和单位波长深度对斜椭圆应力路径形状与大小的影响。方法:1.基于半无限弹性空间的地震波传播理论,考虑地震波在自由界面的反射,推导土体中任一深度处由P波斜入射产生的动应力,并表示成由剪应力分量组成的平面下的应力路径(公式(9))及该应力路径的特征参数表达式(公式(A12)~(A14));2.通过控制变量法,分析参数敏感性(图7、9、10和12)。结论:1.虽然证实P波斜入射引起的应力路径为斜椭圆形式,但在地基深度、入射波频率和波速的特定组合下,斜椭圆仍可从斜线一直变化到圆形,形式较为多样化;2.P波斜入射角度在30?~60?时引起的动偏应力幅最大,最大可达同等条件下其它入射角产生的动应力幅的2倍以上;3.斜入射角大于45?后,斜椭圆路径形状几乎不随入射角改变,在研究范围内以竖直扁椭圆形为主;4.土体饱和度大于70%时,泊松比的变化对土体斜椭圆路径形状影响不大,但动应力幅随泊松比增大而显著降低。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inThrombosis,DVT)诊断中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DopplerUltrasound,CDUS)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6年1月—2018年1月本院56例疑似为DVT的患者作为研究样本,所选患者均采取CDUS检查(设为A组)和静脉造影(DAS)检查(设为B组),并比较分析这两种检查方式取得的结果。结果A组检出53例静脉血栓,检出率为94.64%;B组检出56例静脉血栓,检出率为100.00%。若将DAS检查作为金标准,A组临床诊断符合率为92.86%,诊断灵敏性为96.08%,特异度为60.00%。结论CDUS用于DVT诊断中的实用性强,灵敏性高,能为DVT的诊断提供详细的影像学依据,值得临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inThrombosis,DVT)诊断中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DopplerUltrasound,CDUS)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6年1月—2018年1月本院56例疑似为DVT的患者作为研究样本,所选患者均采取CDUS检查(设为A组)和静脉造影(DAS)检查(设为B组),并比较分析这两种检查方式取得的结果。结果A组检出53例静脉血栓,检出率为94.64%;B组检出56例静脉血栓,检出率为100.00%。若将DAS检查作为金标准,A组临床诊断符合率为92.86%,诊断灵敏性为96.08%,特异度为60.00%。结论CDUS用于DVT诊断中的实用性强,灵敏性高,能为DVT的诊断提供详细的影像学依据,值得临床应用。
简介:目的观察置管溶栓辅助空气波压力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57例DVT患者均经置管溶栓术后,随机分为辅助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7例)在术后仅予抗凝、抬高患肢、穿弹力袜;辅助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辅助治疗(30min/次,2次/日,疗程为15天),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溶栓结束后1、7、15天健、患侧肢体膝上15cm周径差,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术前及术后1天,两组患者健、患侧肢体周径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天、15天辅助治疗组患者健、患侧肢体周径差明显比对照组小(P<0.05);辅助治疗组患者显效率(86.6%)明显高于对照组(74.1%)(P<0.05)。结论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对下肢DVT溶栓术后具有辅助治疗的作用,能够有效缩短患肢消肿时间和提高疗效。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预防脑卒中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6月-2022年6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脑卒中患者,以随机抽签法分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预防。对比两组静脉血流峰速度与及下肢疼痛、肿胀、血栓形成情况。结果 观察组股静脉、腘静脉流速、血液平均流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下肢疼痛、肿胀、DVT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脑卒中患者使用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可改善静脉血流速度,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简介:摘要目的我院自2013-2014年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18%。DVT(深静脉血栓)成为下肢及腰椎骨折术后一严重的并发症,不断查找发生原因,并且采用了许多方法预防,但效果甚微,于2015采用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预防静脉血栓形成,效果显著。方法如何预防DVT减少病死率是我科护理关注的问题;自2015年1月-2015年6月下肢及腰椎骨折病人50人中发生DVT者9人,经对发生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预防DVT的护理对策,开始使用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预防DVT。结果2015年6月-2016年1月下肢及腰椎骨折病人50人中发生DVT者仅3人。结论应用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反复对肢体进行加压后再卸压对预防深静脉血栓和防治下肢肌肉萎缩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联合中草药刺激兔骨不连间隙骨痂形成的机制。方法选用标准实验新西兰大白兔66只,无菌条件下制作兔桡骨骨不连模型,随机分为A、B、C、D四组。A组为体外冲击波联合接骨仙桃草治疗组;B组为单纯接骨仙桃草治疗组;C组为单纯体外冲击波治疗组;D组为完全对照组,于治疗前后观察和比较各组骨痂生成量,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冲击波及治疗前后各时间段骨不连区骨痂生成量A组及C组各时间点与治疗前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对照组各时间段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A组与C组第2、4、6、8周比较有差异(P<0.05);B组与对照组各时间段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仙桃草可以在体外冲击波治疗骨不连后的早期就能起到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为非手术治疗骨不连提供了一种良好的协同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的应用对于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将9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4.35%<19.57%,χ2=9.059)、肺栓塞发生率护理满意度(93.48%>78.26%,χ2=4.389)、股静脉血流速度[(23.09±1.71)cm/s>(15.37±2.05)cm/s,t=19.613]、腘静脉血流速度[(16.07±2.06)cm/s>(8.75±1.95)cm/s,t=17.502]相对更高(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恢复期间,应用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可以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