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今年7月,重庆市发生了历史罕见的“7·16”特大暴雨洪灾。强降雨导致部分地方山洪暴发、城市积涝、交通中断、房屋倒塌、企业受损、农作物减产绝收、城乡大面积停电、地质灾害频繁发生。重庆市委、市政府积极组织带领灾区广大干部群众,与驻渝部队官兵一道奋力抢险救灾,把暴雨洪灾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 标签: 特大暴雨 重庆市 大面积停电 暴雨洪灾 山洪暴发 房屋倒塌
  • 简介:1990年8月初,永泰出现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连续三天(8月1日至3日)暴雨,过程总雨量达到367.6mm,其中8月1日降水量达到183.9mm,突破了该县三十年来日降水量的最大值,暴雨引发了洪涝灾害,造成全县直接经济损失超过650万元。

  • 标签: 暴雨成因 日降水量 特大暴雨 洪涝灾害 最大值 雨量
  • 简介:摘要:本文利用地面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台站观测资料等对郑州“7.20”特大暴雨天气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hPa处的高空槽和高空冷涡异常偏强且较为稳定,使得暴雨区上空具备强辐散条件;河南地区有两条水汽通道辐合,使得整个河南中东部地区的平均水汽通量超过了600kg·m-1·s-1,在大尺度系统的作用下,郑州有异常强盛的水汽输送,为特大暴雨天气的出现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支撑;在地形的影响下,郑州的低层辐合以上升运动条件更为强烈,为降水强度的增加起到了重要作用;因高、中、低空有利的环流配置、极强的水汽条件和地形的增幅作用,为特大暴雨天气的出现提供了有利条件。

  • 标签: 特大暴雨   环流形势 物理量场 郑州
  • 简介:一、过程概况1987年6月10至13日,武威地区出现了一次区域性大一暴雨、局地特大暴雨的天气过程。特大暴雨中心在金昌市和该市以北下四分、双湾、民勤县昌宁乡、永昌县局部地方。金昌市过程总降水量达159.4毫米(金川公司环保监测站记录),11日雨量为129.5毫米,过程景大雨强出现时的6小时(10日20时—11日02时)雨量达108毫米。

  • 标签: 特大暴雨 过程分析 暴雨中心 天气过程 低涡 涡度
  • 简介:本文认为:82.11.28暴雨形势从环流上看是一次典型的气旋波动发生、发展过程,起因是高空槽前和槽后强盛冷暖平流造成的强烈斜压不稳定。出现这次高能高湿、对流不稳定和强辐合上升的我省冬季特大暴雨,完全是从地面到高空存在的5支不同源地和性质的气流,特别是东海上低层偏东急流相互作用的结果。

  • 标签: 特大暴雨 水汽通道 对流不稳定 暖平流 不稳定能量 气旋波
  • 简介:摘要本篇文章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针对2015年5月19日发生在清流县的一次强降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本次特大暴雨天气过程具有降水量大、强度强、影响范围广等特点,使清流县遭受了较为严重的损失;(2)本次特大暴雨过程受到高空槽、西南急流、中低层切变等多种系统的影响,除此之外,充沛的水汽输送及上干下湿的不稳定层结为暴雨天气过程的发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水汽通量大值区高于20g/(cm·hpa·s)能够为暴雨天气过程提供充足的水汽供应;(3)假相当位温在72~76K之间时具备的不稳定能量比较高。水汽通量、比湿、假相当位温在暴雨结束之前都呈现出一定的减小趋势,预示着暴雨天气过程即将结束。

  • 标签: 暴雨 成因 分析
  • 简介:运用T106数值预报产品、MM5模式结合Q矢量计算NCEP资料、天气实况及卫星云图等非常规资料,对1999年9月4日凌晨在远离9909号热带风暴中心的浙江省温州市引发的特大暴雨进行了探讨。发现秋季在厦门以南至广东东部登陆的台风,在浙中南沿海形成台风倒槽,该倒槽内的暖湿切变线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esoscaleConvectiveComplex,MCC)是引起特大暴雨的重要条件。从计算得出的Q矢量散度分布看,本次特大暴雨降水发生时间和量级与该时段内温州经历的强Q矢量散度梯度发展有密切联系。同时,温州呈东北-西南走向的海岸线及境内雁荡山脉有利地形的抬升作用,对本次热带风暴倒槽降水中局地特大暴雨的形成有重要贡献。

  • 标签: 远距离台风暴雨 台风倒槽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 Q矢量散度梯度
  • 简介:摘要:受台风“海葵”残余环流、季风和弱冷空气共同影响,深圳突降特大暴雨,造成严重城市内涝。降雨强度大、下垫面不透水率高以及部分区域市政基础设施存在建设标准不足等问题是造成本次短时间内严重内涝的成因。针对本次特大暴雨事件,提出几点应对策略及建议,包括统筹地上地下防洪排涝设施建设、加大海绵设施建设、统一河道工程建设标准、构建“平急两用”基础设施以及搭建精细化预报系统等。

  • 标签: 不透水率 海绵设施 平急两用 精细预报
  • 简介:1概述2003年6月24-25日福建北部出现一次特大暴雨过程,24日16时~25日10时18小时过程雨量武夷山251.9mm,浦城241.6mm,光泽108.0mm,松溪42mm,强降水在时空上高度集中,空间上主要集中在浦城、武夷山、光泽一线。

  • 标签: 暴雨天气过程 大暴雨过程 福建北部 武夷山 强降水 光泽
  • 简介:1992年7月23日宣惠河流域降特大暴雨。河口新立庄挡潮闸以上流域平均日降水量221.3mm,暴雨中心的东光县灯明寺乡曲庄村日降水量422.2mm,相应重现期为200年一遇。流域内产地表径流1.65亿m~3,经综合治理工程的调控,外排入海径流量0.16亿m~3,占总量9.8%。

  • 标签: 宣惠河流域 特大暴雨 地表径流构成 综合治理工程
  • 简介:应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观测资料,对2005年9月初庐山连续特大暴雨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因北方高压脊的阻挡,"泰利"低压在赣西北停滞,导致庐山出现持续强降雨.强降雨期间,高层流线散开,低层流线汇合;"泰利"登陆后西北行时,低压西部有冷空气补充;庐山低层并未直接受冷平流影响;对应2次暴雨极值的出现,庐山高、低空的动力、热力、水汽和不稳定条件,均有利于降雨加大,高山地形有利于暖湿气流抬升,从而导致这次庐山降雨加强.

  • 标签: 持续强降雨 低压环流 成因分析 庐山
  • 简介:摘要:特大暴雨洪涝灾害的发生还会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近些年来我国特大暴雨洪涝灾害频繁地发生,加大了抗洪抢险救援工作的难度,同时也为抢险救灾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暴雨洪涝灾害发生后应明确抢险救灾工作开展的难度,并始终坚持以人文本的救援思想,联合社会多方救援力量制定及时可行的抢险救援方案,保证灾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降低灾区各项损失。

  • 标签: 特大暴雨 洪涝灾害 抢险救援
  • 简介:利用MICAPS资料、NCEP1°X1°再分析资料以及榆林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对2017年7月25—26日榆林市区域性暴雨、局地大暴雨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0hPa短波槽、700hPa低空西南急流和850hPa中尺度切变线是本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700hPa西南急流为特大暴雨的主要水汽输送系统,同时为强降水的维持提供了不稳定能量。雷达反射率演变特征表明该次过程有两个强降水时段,第一阶段为位于榆林北部的带状回波和南部的孤立雷暴单体造成的局地强降水,第二阶段为回波前部不断生成并发展的多个强回波中心给榆林南部带来的大范围短时暴雨。径向速度图上,在第二阶段对称的正负速度中心表明700hP:存在明显的西南低空急流;过程期间低空急流与强降水的发生具有较高的相关性,持续出现的中心风速为15m/S以上的西南急流对短时大暴雨的产生有重要作用,低空急流的强度直接影响着强降水强度,急流风速增幅越大,强降水雨强增幅越大。

  • 标签: 短时大暴雨 低空急流 雷达回波特征 径向速度
  • 简介:摘要:本文利用地面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台站观测资料等对河南2021年“7.20”特大暴雨天气过程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因深厚东南急流和稳定低涡切变及太行山区特殊地形对偏东气流强辐合抬升效应,使得强降水区维持少动;高、低空急流耦合使得抽吸效应加强,中低层切变线与中尺度涡旋的发展,为河南省大部分地区特大暴雨天气的出现提供了深厚的上升运动;因边界层与台风外围互通的水汽通道,使得降水效率偏高,再加上持续性的强水汽输送引发了特大暴雨天气。

  • 标签: 特大暴雨   环流形势  物理量场   河南
  • 简介:摘要: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等气象资料对2022年甘肃“7.15”特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本次特大暴雨天气发生之前,亚欧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形势呈“两槽一脊”型,700 hPa中低空有一性低涡处于甘肃省东部上游,且稳定少动;地面冷锋处于黄河沿线,甘肃东部有偏东气流对其产生影响;高、中以及低层天气系统配适宜于强降水天气系统的形成。此次特大暴雨天气发生过程中,在偏南气流的作用下,源于孟加拉湾以及南海的低层水汽为甘肃庆阳一带特大暴雨天气的发生带来了充沛的水汽条件。此外,垂直运动条件和不稳定能量条件也非常适宜强降水天气的发展。

  • 标签: 甘肃 特大暴雨天气 环流背景 物理量场
  • 简介: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FY-2C卫星逐时云顶亮温TBB资料(0.05°×0.05°分辨率)、自动气象站逐时降水资料、实时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和实况探空资料等,对“05.6”华南持续性暴雨过程期间大尺度水汽输送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的活动与本次暴雨过程水汽输送有密切关系。南亚季风在经过中南半岛后与伸入南海的副高西侧气流汇合,使得西南气流发生“S”形转换,从而演变为副热带季风并持续向华南地区输送水汽。暴雨期间,来自南海中北部和孟加拉湾的水汽输送带一直稳定在18°-27°N,水汽通量大值输送带和水汽通量辐合大值带均随高度向北明显倾斜,显示偏南方向的水汽输送特征,来自南海中北部的水汽是最主要源地,而来自孟加拉湾的输送通道仅对本次过程起到补充作用。过程期间,由于南北向净流入明显大于东西向净流出,故华南地区水汽总收支为净流入,水汽净流入量以低层横向(南北)为主,以行星边界层的水汽输入为最大。

  • 标签: 水汽输送通道 副热带季风 水汽总收支 行星边界层
  • 简介:采用LAPS中尺度分析模式大气资料,对2008年7月一次西南涡暴雨过程进行天气学降水运动的中尺度诊断计算与分析。诊断计算包括:可降水量、层结不稳定能量、对流可降水量、水汽权重平均风速、水汽通量散度、云水、云冰总量及其通量散度和垂直速度与凝结函数降水率等。结果表明:"西南涡—切变线"系统的暴雨发生在暖湿气团与变性冷气团之间的中尺度风场辐合上升运动区,中尺度雨团发生在层结不稳定的暖湿气团一侧。计算的中尺度垂直运动与凝结函数降水率场,降水率为暴雨特大暴雨。计算的水汽通量辐合降水率与凝结函数降水率不会完全重合,且水汽通量辐合既可致中尺度"雨",又可成大尺度"云",并且云水、云冰通量辐合/辐散,可解释为它们的"正"/"负"碰并增长,而碰并增长产生水凝物增量(降水率)促成大暴雨。因此,在凝结函数降水率场中产生的中、小尺度对流雨团,加上水汽与云水、云冰通量辐合及其碰并增长,并且借助层结不稳定能量释放和可能产生的强迫"次级环流"及水汽与云水、云冰输送,是"西南涡—切变线"系统造成襄樊特大暴雨的天气学成因。

  • 标签: 西南涡暴雨 降水运动 LAPS中尺度分析 凝结函数降水率 水汽 云水和云冰通量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