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王小波的小说作品大胆运用丰富的色彩语码,描绘出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其色彩选择涵盖了六大基本颜色层次范畴和低层次范畴的颜色,以及各种本就带有隐喻的色彩意象。在王小波笔下,色彩与思想融为一体,构成了其色彩语码的隐喻内涵,为小说意蕴的开掘提供了另一种角度。
简介:王小波的小说作品在中国当代的文化、思想、文学领域里产生了巨大的震撼。在他去世后的这十多年里,大众媒体对他热议如潮,同时毁誉分明。誉者认为他是绝对的大师,是20世纪后期中国文学最大的收获。毁者则认为他浅白、低俗、丑陋,是流氓文学的代表,不值一提。造成这种巨大差距的原因,我们认为是对王小波小说作品的美学态度的不同判断。也就是说王小波的作品究竟是通过真、善表现美,还是通过假、恶表现丑。因此将王小波的文学作品放在美学视角下分析,明确其美学态度,对于评价王小波的作品乃至王小波本人,都是至关重要的。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相当一些人把王小波视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后现代派大师。后现代派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蔑视权威、亵渎崇高,打破既有的思想藩篱而自由思想。如果是这样,在美与丑的界定上,王小波恐怕至少要与一部分读者存在差异。关于美的本质,我们比较接受北京大学叶朗教授“美在意象”的理论。阅读小说的过程应该就是审美的过程,作者在小说中展示的结构、语言、题材等方面的信息相对读者而言就是“象”,读者与之相生相伴的情感活动、思维活动就是“意”,“意象”能够使读者产生愉悦,则小说作品就是美的,反之就是丑的。一、关于王小波小说作品的结构小说的...
简介:《黄金时代》是作家王小波个人最满意的作品,也是研究其文学创作的入口。该小说以"文革"时期为描写重心,对于知青出身的王小波而言,这不仅是立足文坛的起点,也是成长历程、时代历史的投射与思考。本论文由三方面析论小说集《黄金时代》:一、人本主题,由沙特的存在主义观点,探讨主人公荒谬宿命的生存状态,及其追求存在价值的自我意识;二、自由叙事,由热奈特的叙事学理论,解析作者运用叙事层的镶嵌和时间网的交错,开创自由不羁的叙事风格;三、狂欢语言,由巴赫汀的狂欢节语言理论,论述潜隐在黑色幽默和红色戏拟背后,关于人生和时代的深层省思。《黄金时代》的写作风格,颠覆新时期以来"文革"书写的模式,在90年代的后现代文学语境中,自成一个有趣开放的诠释空间。
简介:“生存法则”简单说是一种“适者生存”的谋生术,主要是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欲求的方法。它要求主体养成“虚伪”品格,在“存在”和“生存”两个体系之间实现“逻辑”和“功利”的无障碍转化,走最为实惠的“中间道路”.变成一个失去个人面目和主体意识的“常人”。这一“生存法则”和“存在之道”的较量在大多数人身上表现为向前者倾斜的结果,说明了“物欲”分配法则对主体的有效辖制。“单位”是介于“家”“国”之间的对个人主体进行收编的“容器”,它以“生存法则”生产“常人”,并以“常人统治”对付和消磨每个人的主体性。王小波以“单位”中王二的“存在之烦”来显示“生存”对“存在”的凌驾和挤压,并使之凭借智慧和勇气反抗“常人”统治。展开争取“属我”的、独一无二的人生之旅,实现了“存在之道”对“生存法则”的成功破解和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