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观察脑出血后LINGO-1表达的变化,探讨维甲酸对脑出血后LINGO-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维甲酸治疗组,选取造模后1d、3d、7d和14d为观察点。制备脑出血模型,Longa评分法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RT-PCR法检测LINGO-1mRNA的表达,Westernblot法检测LINGO-1蛋白的表达。结果模型组Longa评分7d最高,14d出现下降;LONG-1mRNA3d表达最高,7-14d出现下降;LONG-1蛋白7d到高峰,14d出现下降。维甲酸治疗组在14dLonga评分较模型组下降(P〈0.05);在7d和14dLINGO-1mRNA表达较模型组下降(P〈0.05);在14dLINGO-1蛋白表达较模型组下降(P〈0.05)。结论脑出血后LINGO-1表达明显上调,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规律。维甲酸可以降低LINGO-1mRNA和蛋白的表达及神经功能评分。
简介:摘要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酱油中防腐剂苯甲酸的含量。根据苯甲酸的性质选择分离分离色谱柱为C18(4.6mm×250mm,粒径5μm)柱,流动相为乙酸铵-甲醇(919),流速1mL/min,柱温30℃。当波长为230nm时测得苯甲酸标准溶液的浓度与峰面积的线性关系良好,线性回归方程为y=3063.46746x+0.4971,r2=0.9998。一般实验要求加标回收率为90%-110%,苯甲酸检出限量为1g/kg。实验测得加标回收率为96%-98%,三个样品的苯甲酸含量分别为0.39g/kg、0.50g/kg、0.81g/kg,均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本实验方法简单快捷,准确度,灵敏度也均达到国家相关分析要求,适用于测定酱油中苯甲酸的测定。
简介:目的:研究苯甲酸胁迫对人参幼根生长、根尖细胞显微结构、超微结构以及功能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体视显微镜观察人参幼根根尖形态结构;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人参幼根显微结构;采用透射电镜研究苯甲酸对人参根尖超微结构的影响;采用qRT-PCR方法研究功能基因差异表达情况。结果:苯甲酸能够抑制人参根尖根毛的生长,根尖表皮组织排列疏松,并导致细胞内含物出现异常,细胞壁增厚;核仁核膜解体、消失;细胞内淀粉颗粒空泡化,逐渐解体消失。另外,苯甲酸胁迫还导致1个ARF-GEF,1个bHLH,2个XTH,1个MYB,1个ZAT和1个sHSP基因的差异表达。结论:苯甲酸胁迫对人参根尖细胞结构及功能基因表达均有影响。
简介:以5种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涕灭威(ALD)、残杀威(BAY)、呋喃丹(CAR)、灭多威(MET)和抗蚜威(PIR)为研究对象,应用均匀设计射线法设计五元混合物体系共6条射线(U1,U2,…,U6),应用基于发光菌青海弧菌Q67的微板毒性分析法(MTA)系统地考察了5种农药及其混合物的毒性,以浓度加和(CA)为参考模型分析混合物毒性相互作用(协同或拮抗作用)。结果表明,Logti和Weibull函数能较好地拟合5种氨基甲酸酯农药及其混合物对发光菌Q67的浓度-效应数据(R^2〉0.99,RMSE〈0.032);以EC50的负对数值pEC50为毒性指标,5种农药的毒性顺序为BAY(pEC50=2.87)〉CAR(pEC50=2.67)〉ALD(pEC50=2.00)〉MET(pEC50=1.99)〉PIR(pEC50=1.79);依据CA,五元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6条混合物射线中,有2条呈加和作用,4条呈拮抗作用,其中U2和U4在整条浓度-效应曲线上呈现了明显的拮抗作用,而U3和U6的弱拮抗作用分别发生在混合物浓度的中高浓度区和中低浓度区;五元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混合物的毒性与组分灭多威(MET)的浓度比呈良好的负相关关系(r=-0.9238),且线性模型对混合物毒性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
简介:目的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牡丹皮药材中游离苯甲酸和苯甲酰基总苷的含量。方法色谱柱为AgilentEclipseXDBC18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乙腈-0.1%磷酸水溶液(25∶75),流速:1.0mL·min^-1,柱温35℃,检测波长230nm;苯甲酰基总苷以总苷碱水解为苯甲酸计。结果游离苯甲酸和苯甲酰基总苷进样量均在0.01016~0.2032μg与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7),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0%、100.6%,RSD分别为2.6%、2.4%(n=6)。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回收率高,增加苯甲酰基总苷的含量测定可更好地控制牡丹皮药材的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苯甲酸利扎曲普坦联合针灸治疗急性发作期偏头痛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60例急性发作期偏头痛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仅口服苯甲酸利扎曲普坦,研究组患者应用苯甲酸利扎曲普坦联合针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头痛发作次数、发作时间以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发作期偏头痛患者应用苯甲酸利扎曲普坦联合针灸治疗,能够明显减少患者头痛发作次数,可改善疼痛,提高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利用GC-MS检测长春市不同位置的4个城市湖泊表层水体中8种邻苯二甲酸酯(PAEs)的浓度。结果表明:4个湖泊表层水体中PAEs总浓度(∑8PAEs)变化范围为3.02-13.03ng/mL;不同城市湖泊夏季的表层水体中的∑8PAEs含量具有一定差异性,整体表现为北湖最高,南湖和雁鸣湖其次,八一水库最低;∑8PAEs与溶解性有机物浓度(DOC)及总悬浮物浓度(TSM)没有相关性。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和邻苯二甲酸二异癸酯(DIDP)广泛存在于4个湖泊水体中,5-7月的平均浓度范围依次为:0.04-0.11ng/mL、0.08-1.15ng/mL、1.20-4.30ng/mL、2.86-4.52ng/mL和0.10-0.31ng/mL,而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INP)和邻苯二甲酸丁酯苄酯(BBP)仅在南湖水体中被检测到。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要求,南湖和北湖夏季水体DBP和DEHP浓度均达标,雁鸣湖的DBP浓度超标,八一水库DBP和DEHP浓度均超标。本研究中的4个城市湖泊表层水体中PAEs的浓度高于目前报道的其他地区地表水中PAEs的浓度。
简介:为指导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下称甲维盐)在粘虫MythimnaseparateWalker防治上的合理使用,测定了粘虫抗甲维盐种群对5种常用杀虫剂的交互抗性及其生化抗性机制。结果表明:粘虫抗甲维盐种群对阿维菌素(抗性倍数RR50=21.80)、毒死蜱(RR50=17.68)和灭多威(RR50=10.85)均具有中等水平的交互抗性,与辛硫磷(RR50=6.00)和氟氯氰菊酯(RR50=5.65)之间交互抗性水平较低。酶抑制剂胡椒基丁醚(PBO)、马来酸二乙酯(DEM)、三丁基三硫磷酸酯(DEF)和磷酸三苯酯(TPP)在粘虫敏感种群和抗性种群生物测定中对甲维盐毒力均有显著的增效作用。粘虫抗甲维盐种群细胞色素P450和b5含量及O-脱甲基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羧酸酯酶活性均显著高于敏感种群,分别为敏感种群的3.23、3.65、3.63、1.64和2.66倍。研究表明,体内解毒代谢酶活性提高可能是粘虫对甲维盐产生抗性的重要原因。
简介:目的观察膦甲酸钠氯化钠在慢性宫颈炎患者中的治疗疗效。方法择选我院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所收治的80例慢性宫颈炎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的干扰素a-2b栓作为临床治疗方法,研究组患者应用膦甲酸钠氯化钠作为临床治疗方法,对两种患者的病情治疗状况展开观察与对比。结果经临床治疗结果得出,在宫颈炎指标评分上,对照组患者与研究组患者治疗前的宫颈指标评分无较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宫颈炎指标评分要高于研究组患者,组间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疗效上,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要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慢性宫颈炎患者应用磷钾酸钠氯化钠进行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炎症症状,加快病症痊愈,对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与提升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对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不良反应的效果。方法选出本科室收治的64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应用维甲酸治疗,治疗期间根据不同护理方法将其分为常规组与干预组各32例,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实施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常规组患儿出血、感染、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31.3%、40.6%、37.5%,干预组分别为9.4%、12.5%、15.6%,干预组均低于常规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常规组的护理满意度是84.4%,干预组是96.9%,干预组高于常规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护理干预在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儿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明显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且可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推行。
简介:研究建立了食品接触用塑料产品中19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法快速检测方法。塑料产品以正己烷为萃取溶剂,采用超声萃取法对产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进行萃取,萃取液浓缩过滤后进行测定。19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在0.05~1mg/L、0.5~10mg/L范围内线性良好,方法检出限(MDL)为0.1238mg/kg~0.9714mg/kg,加标回收率为89.6%~112.9%,相对标准偏差(RSDs)为2.61%~6.36%。该方法重现性好,检出限低,检测结果准确,可用于食品接触用塑料产品中19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含量的检测,为食品接触材料中邻苯二甲酸酯质量控制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撑。
简介:以1,10-邻菲咯啉为原料,合成了标题化合物的配体(L),再以相同的原料,生成1,10-邻菲咯啉-5,6-二酮(D),D与KMn04在碱性条件下,水-醇溶液中加热回流,得到标题配合物(B)。L及其配合物被元素分析、1HNMR和X-射线单晶衍射表征,结果表明:L属于正交晶系,Pbcn空间群,a=1.1091(3)nm,b=0.66174(15)nm,c=1.9168(4)nm.α=β=γ=90.00°.B属于正交晶系,P21212空间群,a=1.37672(15)nm,b=0.63621(7)nm,c=0.83365(9)nm.α=β=γ=90.00°,Mn(Ⅵ)与4个H2O分子和两个配体羧酸的氧原子形成变形8面体。L-B:CCDC1420013-1420014.
简介:邻苯二甲酸酯类污染物(PAEs)在环境中普遍存在,可沿食物链富集,危害人体健康。本文利用荧光光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探究了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在离体人红细胞内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红细胞在310nm、490nm和609nm处各具有一个荧光特征峰,其来源分别为:红细胞内的蛋白;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和膜脂;锌卟啉和原卟啉。DMP染毒后,310nm处的荧光峰出现明显下降,其原因为进入红细胞内的DMP与蛋白发生了结合;490nm和609nm处的荧光峰变化很小。高效液相色谱(HPLC)实验结果表明,DMP能透过红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部,其进入量随暴露量增加而增加,进入量和暴露量的比值随暴露量增加而减少。上述研究成果能加深对PAEs在血液运输过程中与红细胞毒性作用的理解,可为PAEs的危险性评估和相关疾病预防提供数据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