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CS—PAn(4G学氧化聚合法合成聚苯胺)膜电极的CV曲线类似于ES—PAn(电化聚合法合成的聚苯胺)膜电极,而且他们都具有优良的可逆性和循环稳定性。交流阻抗图谱表明两种方法制备的PAn具有相同的电化反应机理。CS—PAn-Li和ES—PAn-Li扣式电池的最大放电比容量分别为75mAh·g^-1和86mAh·g^-1,容量衰减率分别为13.2%和6.8%,ES—PAn—Li扣式电池的大电流充放电性能优于CS—PAn-Li扣式电池。

  • 标签: 聚苯胺 掺杂 膜电极 电化学性能 锂电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采用六氯丁二烯为原料,经过两步硫化合成了新型锂电池正极材料-多硫代噻吩·对合成的中间体四氟噻吩采用气质联用仪进行了结构分析,使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等方法表征了多硫代噻吩,并对其电化行为进行了初步探索研究。

  • 标签: 多硫代噻吩 制备 电化学性能 六氯丁二烯 锂电池 正极材料
  • 简介:具全离子结构的离子液体因其优良的导电性和独特的环境相容性,使其在电沉积、电容器、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修饰电极等方面的重要应用。用循环伏安、交流阻抗、计时电流、计时电位、稳态极化曲线法对咪唑型离子液体的电化进行了研究,其结论对生物离子液体传感器的研发和制备有一定的价值。

  • 标签: 离子液体 生物传感器 电化学
  • 简介:研究了多硫代苯网状聚合物的合成以及不同硫含量的多硫代苯的放电性能及循环性能.结果表明提高硫含量有利于提高材料的放电容量,但充放电循环中的容量衰减也加快.硫含量为91.99%的PPS一10的首放容量i妊4756mAh/g,20次循环容量达到367mAh/g,有望用于一次和二次锂电池中作正极材料.

  • 标签: 多硫代苯 制备 电化学性能 放电容量 正极材料 锂电池
  • 简介:摘要:随着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问题的日益严重,新能源汽车作为一种清洁能源的代表,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而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是电池,电池材料的制备和电化对新能源汽车的性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本文将对新能源汽车电池材料的制备与电化进行研究。

  • 标签: 新能源汽车 电池材料 电化学性能
  • 简介:摘要:本文探讨了电极箔的微观结构与其电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材料的晶体结构、表面积、孔隙率以及表面缺陷等微观结构特征,研究发现这些特征对电极箔的电容性能、电导率、电化稳定性以及充放电效率等电化有着直接影响。文章进一步讨论了表面积与孔隙率、晶体结构、表面缺陷如何分别影响电化,揭示了优化电极箔微观结构对提升其电化的重要性。

  • 标签: 电极箔 微观结构 电化学性能
  • 简介:摘要:多孔炭材料凭借着其大比表面积、良好的导电性,是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首要选择。然而多孔炭材料的制备方法大多存在着工艺复杂、产量低且反应需要苛刻的活化过程等问题。本论文采用葡聚糖为炭源,KCl/ZnCl2为熔融盐和活化剂,通过熔盐法成功制备多孔炭材料并研究其电化。在KOH电解液中,材料展现出了246.5 F/g(0.5 A/g)的比电容值。在2 A/g的电流密度下,所制得的多孔炭循环7500圈之后仍能保持原来的97%的容量。

  • 标签: 超级电容器 多孔炭 熔盐法 比电容
  • 简介: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FePO4,并用X射线衍射、充放电循环测试、循环伏安法扫描等,研究了LiFePO4的物相结构、表面形貌以及电化等,并探索了合成工艺条件对材料的电化的影响。结果表明,680℃下焙烧得到的材料表现出较好晶体形貌,样品的颗粒大小比较均匀,同时电化较好,10mA/g的电流密度下首次放电容量为114mAh/g,20次循环之后容量98mAh/g,循环性能较好。同时随着电流密度增大,首次放电容量减小,循环效率降低。

  • 标签: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溶胶-凝胶法 LIFEPO4
  • 简介:摘要作为一类具有独特结构、物理、化学的新型材料,常通过构建复合物进一步提高其电性能,以实现燃料电池、锂电池、电容器、电传感器方面的应用,主要改善途径是有三种,第一通过掺杂扩大其层间距或形成微孔或打开端口,使CNT的活性位点暴露更多;第二通过复合金属或金属盐改变电极材料的价带结构,增加费米能级附近的态密度;第三利用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作为额外的电子供体,以提高传输速度。

  • 标签:
  • 简介:分析了缓冲溶液中不同pH条件下所合成Ni(OH)2的平均晶粒度,并运用循环伏安法快速检测了其电化。结果表明合成的pH值越大,所得Ni(OH)2的平均晶粒度越大,由其制备的电极活性越低,但其循环寿命增加。

  • 标签: 氢氧化镍 平均晶粒度 电化学性能 循环伏安
  • 简介:有机多硫化物高比容量、是很有发展潜力的锂电池正极材料,对该类化合物进行研究具有较大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其中以环状化合物为中心的网状多硫交联聚合物,硫含量最高可达90%以上,但多硫链以C-S键连接在环状化合物骨架上,材料的物理和化学与单质硫相比,都得到很大改善。本论文首先选择网状多硫交联聚合物——多硫代噻吩作为目标产物,探索了它的合成途径,对其电化进行了初步研究;

  • 标签: 环状化合物 噻吩 网状 中心 电化学性能 单质硫
  • 简介:【摘要】作为一类具有独特结构、物理、化学的新型材料,常通过构建复合物进一步提高其电性能,以实现燃料电池、锂电池、电容器、电传感器方面的应用,主要改善途径是有三种,第一通过掺杂扩大其层间距或形成微孔或打开端口,使 CNT的活性位点暴露更多;第二通过复合金属或金属盐改变电极材料的价带结构,增加费米能级附近的态密度;第三利用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作为额外的电子供体,以提高传输速度。

  • 标签:
  • 简介:采用化学沉淀法制备MnO2并对普通活性炭进行掺杂。通过循环伏安、交流阻抗、漏电流和恒流充放电测试MnO2/C样品电极的电化。测试结果表明:掺杂量为20%(质量分数)时样品的电容特性最好,其放电比容量为255.5F/g,比掺杂前提高了49.3%;掺杂后样品的等效串联电阻(RESR)和漏电流分别下降了29.8%和68.9%。

  • 标签: 超级电容器 MNO2 活性炭 掺杂 电化学性能
  • 简介:采用电沉积法制备了Fe(Ⅵ/Ⅲ)薄膜电极,研究了制备条件的影响及其电化。利用SEM、AES、循环伏安及恒流充放电等测试手段分析了Fe(Ⅵ/Ⅲ)薄膜的微观形貌及其电化。结果表明,Fe(Ⅵ/Ⅲ)薄膜上有微小的针状颗粒;Fe(Ⅵ/Ⅲ)薄膜电极具有电化活性,可以进行锂离子的嵌入与脱出;Fe(Ⅵ/Ⅲ)薄膜电极表现出初次充放电的高容量和高放电平台,初次循环后充放电容量逐渐降低并稳定在一个相对低的数值。

  • 标签: Fe(Ⅵ/Ⅲ)薄膜 制备条件 电化学性能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干粉混合与球磨方式制得不同混合比例的活性炭/钴酸锂复合电极,对比研究不同的活性炭占比对复合电极的电性能影响。结果表明,活性炭占比增加会导致浆料出现分层现象,同时活性炭占比越高,电池循环性能越好。

  • 标签:
  • 简介:摘要:锂离子电池作为当今最常用的电源设备,其性能优化备受瞩目。本研究主要关注电极厚度对锂离子电池电化的影响。我们采用了不同厚度的电极片,并通过电化实验分析了其对电池首次放电容量、能量密度、循环稳定性及倍率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电极厚度增加,首次放电容量有所提高,但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均出现下降趋势,其中,电极厚度特别是阳极厚度对电池性能影响尤其显著。电极厚度的改变主要是通过改变电极的结构对电化反应的影响,从而影响电池的性能。本研究结果为优化现有锂离子电池电化,以实现更高的电池性能和更长的工作寿命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 标签: 锂离子电池 电极厚度 电化学性能 优化方案。
  • 简介: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不同Li含量的LiMnO2。采用XRD和SEM研究不同锂含量对于材料结构和形貌的影响。采用恒流充放电研究材料的电化。研究表明,在800℃氮气保护下煅烧8h,Li/Mn=1.05的材料具有完整的正交层状结构,在0.2C的放电倍率下,表现出了最好的电化,最大放电容量为173.03mAh/g,经过30次循环后的放电容量维持在172.39mAh/g。

  • 标签: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LIMNO2
  • 作者: 丁玮
  • 学科: 经济管理 > 企业管理
  • 创建时间:2014-05-15
  • 出处:《价值工程》 2014年第5期
  • 机构:丁玮DINGWei(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与自动化系,天津300350)(DepartmentofElectronicInformationandAutomation,TianjinLightIndustryVocationalTechnicalCollege,Tianjin300350,China)
  • 简介:摘要:全固态薄膜锂电池因为具有解决商用锂离子电池安全性问题、延长电池使用寿命的优势逐渐得到业界广泛的关注,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因为全固态薄膜锂电池制备工艺较为复杂,且制备成本高,因而选择科学有效的制备工艺尤为关键。本文先对全固态薄膜锂电池的特点和关键材料作简要的介绍分析,进而提出全固态薄膜锂电池的制备工艺,最后从全固态薄膜锂电池性能表征、集流体、正极与固相界面结构表征、电化表征三方面对全固态薄膜锂电池电化作系统综述。

  • 标签: 全固态 薄膜锂电池 固相界面 固态电解质 磁控溅射法 真空蒸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