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将危重症患者规范化身体约束的最佳证据应用于临床实践并评价其效果。方法遵循澳大利亚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JBI)的临床证据实践应用模式,根据研究获得的最佳证据制订相应的临床审查标准及审查方法,逐条进行障碍因素分析并制订行动策略。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9年6—10月北京医院综合ICU和4个病房ICU的212例患者以及上述科室工作的66名护士为研究对象。比较干预前后危重症患者约束使用率及约束并发症发生率,护士对危重症患者规范化约束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以及审查标准的执行率。结果干预前后危重症患者身体约束使用率分别为52.73%(58/110)和21.57%(22/102),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869,P<0.05),约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2.76%(19/58)和4.55%(1/22),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71,P<0.05)。干预前后,ICU护士对规范化身体约束的相关知识得分分别为(41.89±15.01)、(78.18±10.66)分,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017,P<0.05);干预后各审查指标的执行率均高于干预前,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制订和应用最佳实践方案可规范ICU护士身体约束的使用,能够提高护士对最佳证据执行的依从性,降低危重症患者身体的约束使用率,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重症患儿规范化身体约束中循证护理实践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在我院收治的100例危重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两组,并分别命名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式,实验组给予循证护理方法,对比两组患儿在不同护理干预后的临床效果。结果:实施干预后,实验组患者身体约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从非计划拔管率方面比较,实验组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从护理满意度方面比较,实验组数据评分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P<0.05,所有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规范化身体约束的危重症患儿实施循证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改善患儿的身心健康,提升患儿的护理质量,提高患儿及其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可予以推荐使用。
简介:2015年的科幻电影《机械姬》,引发了一场关于人机关系以及机器人性别问题的讨论。性别问题主要聚焦于机器人是否需要性别或者性别对于机器人的意义。在现代科技的发展语境中,身体的有机成分被不断质疑和替换,成为人一机合体的"赛博格"。而人类的创造物"机器人"作为赛博格的终极形态,不仅是对人类以及人类身体的否定与抗衡,也成了人类未来形态的某种隐喻。身体作为一个符号标本,作为性别、种族、阶级等概念的发生场域,本身就是一个多重文化语义发生的载体。科幻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叙事类型,摆脱了对于传统物质身体的羁绊,以超验的方式更加具体而直接地参与到了这一问题的讨论和探究。本文正是从身体和性别两个维度去讨论赛博格或机器人与人类之间的博弈关系。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术后患者最小化身体约束全流程实施方案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3年6月云南省肿瘤医院神经外科收治手术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收治先后顺序进行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试验组(6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身体约束护理,试验组采用身体约束最小化管理方案。比较两组身体约束率、平均约束时间、非计划性拔管率、约束部位皮肤异常发生率的差异;评估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试验组的身体约束率为87%,低于对照组的95%。试验组的约束时间为(20±7.23)h,短于对照组的(44±10.26)h,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96%VS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最小化身体约束方案能减少神经外科术后患者的身体约束,缩短约束时间,提高患者住院体验及满意度。
简介:近现代西方哲学对身体的关注,是当代文化思潮中不可忽视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转向。身体社会学认为身体是被社会建构出来的,对身体的态度表征着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身体作为一种特定的非语言符号也因此被赋予内涵丰富的人文所指意义和语意驳杂的精神文化向度。文章从当代文化思潮中的“身体转向”入手,对国外电影身体研究进行了溯源,考察了国内电影身体研究现状,指出当下研究主要聚焦在四个方面:一是对影像身体的研究,二是电影现象学视域下的身体研究,三是明星研究视野中的明星身体研究,四是以身体消费、身体欲望等为关键词的电影身体研究。其中存在着机械搬用或过度阐释西方身体理论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