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总结盆腔器官脱垂合并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应用Prolife网片进行女性前盆底重建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选择年龄40岁以上,诊断为阴道前壁脱垂III-IV°(POP-Q分类)伴或不伴子宫脱垂患者共70例采用改良的Prolife网片进行前盆修补和结构重建手术,系阴道内通过前后路螺旋穿刺引导器放置不可吸收的聚丙烯网片的微创手术。术前做好护理评估及心理护理,术后注意病情观察,加强会阴创口护理,做好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重视出院指导,建立随访。结果7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治愈出院。术后5~18个月随访,患者的盆底结构基本正常,相关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结论全面、专业、细致的护理提高了手术成功率,保障了手术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盆底功能的损伤及盆底肌力训练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2年7月在晋城市妇幼保健院分娩产妇143例,其中阴道分娩87例(阴道分娩组),剖宫产56例(剖宫产组),产后6-8周盆底肌力检查后,进行盆底肌力训练12周,再次盆底肌力检查,观察分娩方式与盆底功能损伤及训练疗效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盆底肌肉肌力,肌电位均明显上升,疲劳度趋于正常。阴道分娩组盆底肌力训练疗效优于剖宫产组。结论虽然阴道分娩及剖宫产对盆底功能均有近期损伤,但在产后进行盆底肌力训练后测盆底肌力及肌电位显示,阴道分娩较剖宫产恢复更快,疗效更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以盆底恢复效果为评价指标,探讨盆底康复治疗技术对产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疾病临床康复的干预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确诊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120例患者,采取Kegel盆底康复锻炼法、膈肌锻炼法、阴道哑铃或锤体训练、电子生物反馈疗法、电刺激疗法等措施对产后伴有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的女性进行综合治疗及个性化治疗,通过测定治疗前后盆底肌肌力及问卷调查等,评价临床干预效果。结果治疗6个月后进行随访,患者的盆底肌收缩力、性生活水平均比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比较尿失禁、阴道壁膨出等,治疗后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盆底康复综合治疗技术能有效改善和修复盆底组织结构与功能,提高产后妇女盆底肌肌力,是一项有效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干预措施,配合个体化治疗方案能达到更好的疗效。
简介:目的通过在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中实时用NIM—ResponseTM肌电监测仪监测盆底括约肌电活动,了解控尿神经的分布,以便术中保护控尿神经,提高术后控尿效果;并对比手术前后患者控尿情况,评价实时监测技术在保护控尿神经方面的效果及意义。方法80例前列腺癌患者临床分期为T2a-T3a纳入研究。将这些术前控尿正常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40例。其中A组(神经监测组)利用NIM—ResponseTM肌电监测仪对以上患者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中盆底括约肌电活动进行术中实时监测。所有患者均采用气管全麻,避免术中使用肌松药。接地电极接于上臂,探测电极置于肛门括约肌及尿道括约肌。术中在前列腺邻近结构处以神经刺激探针以最高5mA电流刺激和探测证实控尿神经在膀胱颈、前列腺、尿道周围行程及功能状态,通过避免电切电凝破坏控尿神经邻近结构达到保护其免受损伤的目的。B组(非神经监测组)行常规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对比术前、术后拔尿管后24h、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患者控尿情况,包括尿动力学检查、尿垫试验、膀胱镜检查。结果术后两组拔尿管后24h完全控尿率有显著差异(65.0%vs37.5%,P〈0.05)、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控尿率则无差异(80.0%vs75.0%,P〉0.05和92.5%vs90.0%,P〉0.05)。术后30d尿动力学检查证实80例患者前列腺部尿道控制带阻力消失,尿道闭合压正常存在,括约肌肌电正常存在。膀胱镜见40例患者尿道括约肌结构存在,镜下括约肌收缩功能良好。结论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中采用盆底括约肌电活动实时监测,对控尿神经的解剖及功能分布有较强的准确性,可加快术后控尿功能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盆底肌肉训练对子宫脱垂悬吊术后的影响。方法将186例悬吊术后的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96和对照组90例,实验组术后一天采取系统盆底肌肉训练;对照组只进行常规干预,不参与功能训练。观察盆底的综合肌力、总排尿量(TV)、总排尿次数(TOV)、和总漏尿次数(LT)。结果实验组盆底肌力基本恢复正常(肌力IV级)及完全恢复正常(肌力V级),恢复率87.5%,与治疗前比较,P<0.01;疗效显著增强。不同干预方法对膀胱功能改善的比较,手动组患者总排尿次数(TOV)和总漏尿次数(LT)降低,与对照组比较,P<0.01,疗效显著增强。结论子宫脱垂盆腔悬吊患者术后及时进行系统盆底肌肉训练,采取不同干预方法,有助于恢复悬吊术后患者盆底的综合肌力,降低总排尿次数(TOV)、和总漏尿次数(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