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本文从担保公司的视角,探讨在融资性担保业务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风险意识、业务集中度、客户关联关系等问题及对策的研究,为担保行业高质量发展寻找理论依据。
简介:摘要:随着隐患排查零容忍的要求,除开展本单位隐患排查以外,其它单位的类似风险信息的获取、案例剖析、措施借鉴,都是具有很高参考价值的。对一定阶段和范围的风险通告进行收集、汇总、分析,对促进安全生产、防范风险、挖掘隐患都具有一定的参考启发价值。对摸清航空气象类共性的风险隐患,建立系统性风险管控视野有一定帮助。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儿童氟斑牙发生风险与骨代谢相关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抽样选取适龄儿童纳入本次研究,总计例数为200名,研究对象收集起止时间在2020年7月-2021年7月之间。200名入组对象中,发生氟斑牙总计16例。空腹状态下采集200名儿童晨起血液及尿液样本,接受实验室检查,并对比发生及未发生氟斑牙实验室指标差异,进而评价氟斑牙发生风险和骨代谢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儿童在性别、身高、体重、年龄上无明显差异(P>0.05),和未发生氟斑牙儿童相比,发生儿童尿氟指标更高(P<0.05)。两组儿童在磷和股钙素上对比差异显著,发生组均低于未发生组(P<0.05)。结论 儿童氟斑牙情况和骨代谢指标有着密切的关联,特别是骨钙素影响较大,临床需要特别关注此项指标,值得重视。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健康女性乳腺X线密度(MD)与乳腺癌相关生育风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在山西省人民医院参加乳腺健康体检女性2 027名,乳腺X线诊断分类均为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1~2类,使用Quantra软件评估绝经前后女性乳腺纤维腺体体积(VFG)、乳腺体积和乳腺纤维体积密度百分比(VBD),最后计算出乳腺非纤维腺体体积(N-VFG)。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MD与乳腺癌相关生育风险因素间的相关性。结果2 027名健康女性中绝经前1 149名(56.7%),其中生育女性占96.3%(1 107名);绝经后878名(43.3%),其中生育女性占97.6%(857名)。1 149名绝经前健康女性中,与未生育女性比较,生育过的女性有较低的VBD(P=0.036);生育过的女性中,随着生育次数增加,VBD呈下降趋势、N-VFG呈上升趋势;与生育1次女性相比,生育2次女性VBD下降1.12%(P<0.001)、N-VFG增加27.01 cm3(P=0.043),生育≥3次女性VBD下降2.02%(P<0.001)、N-VFG增加90.10 cm3(P<0.001)。878名绝经后健康女性中,与未哺乳女性相比,随着哺乳时间延长,女性VFG和VBD呈下降趋势,当哺乳时间≥24个月时,VFG降低17.25 cm3(P=0.004)、VBD降低3.23%(P<0.001);生育过的女性中,随着生育次数增加,VFG和VBD呈下降趋势,N-VFG呈上升趋势,与生育1次女性相比,生育2次女性VFG降低11.88 cm3(P=0.001)、VBD降低2.49%(P<0.001),生育≥3次女性VFG降低21.26 cm3(P<0.001)、VBD降低4.19%(P<0.001)、N-VFG增加52.88 cm3(P=0.019);随着头胎生育年龄增长,女性VFG和VBD呈增长趋势,与头胎生育年龄≤24岁女性相比,头胎生育年龄25~29岁女性VFG增加8.47 cm3(P=0.010)、VBD增加1.16%(P=0.013),头胎生育年龄≥30岁女性VFG增加16.25 cm3(P=0.018)。结论健康女性随着月经状态不同,MD与乳腺癌相关生育风险因素间具有相关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留置带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tunnel-cuffed catheter,TCC)的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的危险因素,构建感染风险预测模型。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择2020年7月至2020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透通路中心移除TCC的HD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用于模型建立)和验证集(用于模型验证)。参照2019年肾脏病预后质量倡议血管通路临床实践指南CRBSI诊断标准,将训练集分为CRBSI组与非CRBSI组,分析CRBSI发生的危险因素。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变量的比值比(OR)值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在验证集中验证该模型的评估能力。结果共纳入254例HD患者。训练集179例,男女比例为1.36∶1,年龄(55.81±15.95)岁,中位透析龄18(8,27)个月,中位TCC留置时间15(5,24)个月,确诊CRBSI的HD患者有40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OR=2.711,95% CI 1.174~6.258,P=0.019)、3个月内导管相关感染史(OR=3.674,95% CI 1.541~8.760,P=0.003)、1个月内护理干预≥4次(OR=3.128,95%CI 1.343~7.283,P=0.008)和中心静脉病变(OR=2.572,95%CI 1.130~5.854,P=0.024)是HD患者发生CRBSI的独立影响因素。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中变量的OR值取整转化为风险模型的赋分值,在训练集中将各个因素对应的分值相加得到风险评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61(0.683~0.839),最大约登指数为0.461,此时对应的截断值为6分,敏感度为90.0%,特异度为56.1%;在验证集中验证该模型,AUC为0.794(0.674~0.914),截断值为6分时,敏感度为61.6%,特异度为82.5%。结论合并糖尿病、3个月内导管相关感染史、1个月内护理干预≥4次和中心静脉病变是CRBS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以上因素建立的风险预测模型对CRBSI预测具有良好的效能,可为HD患者发生CRBSI的防治提供指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带状疱疹的临床特征、易患风险,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发生的相关风险因素。方法纳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诊断为带状疱疹的2 840例患者进行分析,年龄(59±16)岁,男性1 314例(46.3%)。根据是否发生PHN将患者分为PHN组和非PHN组,其中发生PHN者442例(15.6%),年龄(68±12)岁,其中男性189例(42.8%)。收集2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及病史,同时收集PHN组患者发生PHN前2个月内是否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药物、生物制剂及靶向药物等、诊断带状疱疹前6个月内手术史及PHN持续时间。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带状疱疹患者发生PHN的相关因素。结果2 840例带状疱疹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50岁及以上,共2 056例(72.4%);皮疹发生于肋胁部累及肋间神经者占比最高为53.9%(1 532例)。带状疱疹患者患慢性疾病的占比由高向低依次为高血压16.4%(465例)、糖尿病11.9%(337例)、冠心病10.0%(283例),患结缔组织病的占比由高向低依次为类风湿性关节炎1.4%(41例)、干燥综合征1.1%(3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0%(28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OR值(95%CI)为4.581(3.131~6.705)]、皮疹发生于上肢及肩部[OR值(95%CI)为1.858(1.129~3.059)]、高血压[OR值(95%CI)为1.963(1.513~2.546)]、系统应用免疫抑制药物[OR值(95%CI)为2.170(1.254~3.753)]是PHN发生的相关因素(均P<0.05)。结论带状疱疹在年龄≥50岁人群中高发,侵犯肋间神经常见,最常合并的慢性疾病为高血压,最常合并的结缔组织病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年龄≥50岁、皮疹发生于上肢及肩部、高血压及系统应用免疫抑制药物是PHN发生的相关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液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风险因素。方法:2018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87例血液肿瘤患者根据有无发生PICC相关性感染分为感染组22例,无感染组65例。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风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病程、婚姻状况、职业状况与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无明显联系(P>0.05);穿刺次数、导管留置时间、免疫功能与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明显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结果显示穿刺次数≥2次、导管留置时间≥2月、免疫功能低下是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影响血液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风险因素有穿刺次数、导管留置时间、免疫功能,临床应予以充分重视并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