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角膜屈光手术的主要目的不仅是提高视力,而且要提高视觉质量,视觉质量是除视力之外更高层次的视觉能力。目前,许多角膜屈光手术主要是以瞳孔中心作为检查及治疗的对准中心,由于体位变化可能会造成患者瞳孔中心移位和眼球旋转,角膜屈光手术术中可能会发生偏心切削,使散光欠矫、诱发散光、增加高阶像差等,影响术后视觉质量。因此,测量体位变化引起的瞳孔中心移位和眼球旋转可指导手术的设计,对加强瞳孔中心定位的准确性、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术后视觉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瞳孔中心移位和眼球旋转的测量方法、虹膜识别技术测量体位变化下瞳孔中心移位和眼球旋转情况与体位变化引起的瞳孔中心移位和眼球旋转对屈光手术后视觉质量(术后散光、像差和调制传递函数)的影响3个方面展开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近视患者在暗视到明视状态下瞳孔中心位移情况以及瞳孔直径变化特点。方法采用病例系列观察研究方法,纳入2016年9—11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屈光手术中心就诊的近视患者70例140眼,使用KR-1W视觉质量分析仪获得从暗视(0.017 lx)到明视(10.400 lx)下的瞳孔中心位移和轴向,并对其进行矢量分析,同时获得暗视和明视状态下的瞳孔直径参数。结果暗视和明视状态下双眼瞳孔直径均呈明显正相关(暗视:rs=0.85,P<0.001;明视:r=0.85;P<0.001),双眼间从暗视到明视瞳孔直径变化量呈明显正相关(r=0.75,P<0.001)。右眼在暗视、明视状态下瞳孔直径及瞳孔直径变化量均明显大于左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由暗视转变为明视状态,瞳孔中心主要向鼻上方向移位。68例受试者右眼瞳孔中心矢量位移在0.2 mm以内;66例受试者左眼瞳孔中心矢量位移在0.2 mm以内;所有受试者瞳孔中心矢量位移均在0.3 mm以内。瞳孔直径的变化量与年龄和性别均无明显相关性。双眼瞳孔中心位移与年龄、屈光度以及瞳孔直径变化量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从暗视到明视状态下近视患者的双眼瞳孔中心位移具有对称性,主要向鼻上方移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WaveLight FS200飞秒角膜瓣瞳孔中心偏离与飞秒激光辅助制瓣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FS-LASIK)术后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6月至2018年7月在中山大学附属东华医院眼科中心应用Wavelight FS200进行FS-LASIK治疗近视的患者125例125眼,依据飞秒激光制作的角膜瓣是否偏离瞳孔中心分成无偏离组57眼和偏离组68眼,2个组年龄、性别构成比、裸眼视力(UCVA)、球镜度、中央角膜厚度(CCT)的基线资料匹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追踪观察2个组术后1周、1个月的UCVA、散光、球镜度、角膜曲率及高阶像差情况。结果术后1周和1个月,2个组视力、角膜曲率、残留球镜度数及球差、彗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周,无偏离组≤-0.50 D和>-0.50 D的眼数分别占87.7%(50/57)和12.3%(7/57),偏离组≤-0.5 D和>-0.5 D的眼数分别占73.5%(50/68)和26.5%(18/68),2个组间不同散光度数眼数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02,P=0.048);术后1个月,2个组间不同散光度数眼数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31,P=0.068)。术后1周和1个月,无偏离组的三叶草差分别为0.05(0.04,0.08)和0.05(0.03,0.07),均低于偏离组的0.06(0.04,0.10)和0.06(0.05,0.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245,P=0.022;Z=-2.370,P=0.018);术后1周和1个月,2个组球差和彗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Wavelight FS200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过程中的瞳孔中心偏离对于远期视力及散光等视觉质量未发现有意义的影响,术后早期散光及部分高阶像差可能会影响患者术后早期视觉体验。
简介:一天,陪着孩子读图画书。书上有一组图是连结的。第一幅是一头牛在吃草;第二幅是一只羊在吃矮树叶;我问过女儿,她一一答了。但第三幅图是画了一只长颈鹿,正高扬着头,站在蓝天下。画面上并没有画它吃的东西。我问:长颈鹿在干什么?女儿略略一顿,说:“长颈鹿在吃天。”这回答一下把我惊住。“吃天”?多奇怪的念头,然而又是多么精彩,多大胆的想象啊!这是我们这些具备常识却囿于常识的成人难以想象的。后来,常常听到孩子说一些“无理”的话,便渐渐留心起来。我发现,孩子实际是将自己从有限的知识中得来的思维方式随意“移位”到其它领域或学科中:牛吃草,羊吃树叶,那长颈鹿就是在“吃天”了。既然妈妈有孩子,鸽子有孩子,那么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