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空间隐喻(SpatialMetaphor)是概念隐喻的一种典型,是借用空间位置关系表达人类非空间关系认知的隐喻类型。空间隐喻是《红楼梦》小说人物对话中值得关注的语言现象,"上…下"、"高…低"和"内/里…外"三组空间隐喻分别呈现出人物之间的身份关系对比,对于成功刻画人物的个性特征、推动小说对话情节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更多还原

  • 标签: 《红楼梦》空间隐喻 “上…下” “高…低” “内/里…外”
  • 简介:文章通过对在英国国家语料库中检索到的218个in做分析,揭示了英语中方位介词in的隐喻意义及隐喻拓展过程。语料分析表明,in主要用以构建9个目标域,即范围、时间、状态、方式、过程、穿着、职业、材质、目的和原因。

  • 标签: in 空间隐喻 语料库 隐喻拓展
  • 简介:摘要相关研究已证明,时间概念是空间源域向时间靶域投射的结果。因此,时间如空间那样呈流动性和序列性。并且时间隐喻的原型为空间—时间隐喻。本研究旨在从时间词汇层面比较汉泰两种语言中空间—时间隐喻模式不同表征的影响深度的异同,旨在说明虽然时间表达是空间隐喻的结果但是在汉泰语中的表现并不相同。

  • 标签: 空间&mdash 时间隐喻 汉泰对比 时间词
  • 简介:自20世纪80年代,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本研究结合认知学,对英汉语空间隐喻维度下“前”与“后”的隐喻拓展所投射到的时间域、状态域和社会地位等方面展开对比研究,发现英、汉两民族之间就空间隐喻所投射到的上述域之间存在诸多异同.特别是时间域所体现的不同认知模式。准确把握这些异同,特别是时间隐喻的差异能够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英、汉两族人民在空间隐喻下对“前”与“后”的时闻隐喻拓展之差异,提高驾驭“前”和“后”的时间隐喻差异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指导翻译工作和开展外语教学活动。

  • 标签: 空间隐喻 “前”与“后” 隐喻拓展 时间域 对比研究
  • 简介:《李尔王》中存在大量的空间隐喻,其中以“in”的用法最为频繁,根据映射过程中射体(tr)是否发生位移可将“in”隐喻划为静态和动态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的“in”隐喻在目标域选择、表现形式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而根据认知机制上的差异可将静态“in”隐喻分为包裹式和接触式,将动态“in”隐喻分为内指型和外指型。这些差异在推动剧情发展、渲染气氛等方面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同时“in”隐喻在映射路径方向上的选择也体现出不同人物鲜明的性格差异,生动地刻画出人物形象。

  • 标签: in 空间隐喻 《李尔王》
  • 简介:家屋空间是观念结构的具体表达。通过对家屋中的性别、权力、社会关系等文化意义的分析,并从家屋的生命延续和礼制制度,探讨水族社会文化中物质空间与人观、权力等之间的逻辑关系。

  • 标签: 水族家屋 圣神空间 权力隐喻
  • 简介:本文运用“意象图式”这一分析介词的有效认知工具,并结合认知语言学中的方位隐喻概念,对介词at、on、in进行分析,探究其初始意义向空间隐喻意义引中背后的认知动因。

  • 标签: 意象图式 at—on—in 空间隐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随着Lakoff和Johnson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WeLiveBy)的问世,学者们打破了语言学对隐喻的传统研究,在文学作品也开拓了研究领域。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用一种概念表达另一种概念,而两者之间的关联来自认知领域的联想。立足于此,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出发,对威廉·福克纳(WilliamFaulkner)的《献给艾米丽的玫瑰》(ARoseforEmily)中的空间隐喻进行分析,旨在探索空间隐喻对文本主题与艺术张力的阐释作用。

  • 标签: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 空间隐喻 福克纳
  • 简介:同类并置和反应参照是空间形式小说的结构表现形式,发展缺乏是空间形式小说的意义解读方式,三者并存构建出空间形式小说的结构和表达。《故乡》以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同类并置与反应参照的外在表现方式,建构出文本的显性物理空间隐喻文化空间,言说着鲁迅的文学观念嬗变和启蒙思想发展。

  • 标签: 鲁迅 《故乡》 空间隐喻 启蒙重塑
  • 简介:空间隐喻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许多抽象的概念都是通过空间隐喻构建的。本文通过丰富语料,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空间维度词“粗、细”在汉语中的隐喻投射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空间维度词“粗、细”可以由空间域投射到声音域、评价域和程度域。

  • 标签: 空间维度词 认知隐喻
  • 简介:本文以语义学为基础,以现代汉语和韩语一系列空间纬度词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两种语言的空间维度词抽象隐喻义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总结其原因,有助于发挥隐喻在韩国语词汇教学中的作用。

  • 标签: 空间维度词 隐喻义 抽象
  • 简介:五四儿童文学的文化建构本源于儿童与成人的空间张力,五四中国的文化空间为五四儿童文学想象中国提供了隐喻质素。具体而论,物理空间确证了儿童价值体系的中国境域,文化空间透析了中国社会分层的话语对峙。五四儿童文学先驱借助儿童镜像来呈示五四中国的现代认同与疏离,体现了现代知识分子建构民族国家的话语努力。

  • 标签: 五四儿童文学 空间隐喻 文化建构
  • 简介:空间隐喻根植于人类的物理和文化经验。汉日两种语言中的空间方位词"左""右"在基本义上大致相同,源于中日两国都属于北半球国家,都受到太阳东升西落的影响。但是由于各自的民族有着各自的文化特色,二者在引申义上有所不同。分析汉日"左""右"空间隐喻,了解二者的异同,有利于加深对日语隐喻认知表达方式与日本文化、日本民族心理等方面间关系的认识。

  • 标签: 空间隐喻 文化语言学
  • 简介:隐喻和转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论文通过合成空间理论,分析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映射和整合,比较隐喻和转喻在突显性上的不同,从而阐释隐喻和转喻的不同认知方式,帮助提高对隐喻和转喻的认知运用。

  • 标签: 隐喻 转喻 合成空间 突显性
  • 简介:不对称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汉语空间方位词'上/下'的不对称表现尤为明显。本文利用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对'上/下'的方位词隐喻映射不对称现象进行分析,确立认知模式得出结论:社会文化心理因素的影响是造成其不对称的重要原因。

  • 标签: 方位词 隐喻 不对称 认知合理性
  • 简介:摘要:随着经济及社会的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旅游业及上下游产业更为发达,酒店盈利能力明显提升,但是在酒店数量大幅度增多的同时,酒店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特色酒店、主题酒店都占据着较大的市场份额,要想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占据主导性地位,就需通过设计增强酒店的吸引力,打响酒店知名度。目前主题酒店的类型多样,要想在设计中将当地文化特色与创新有机结合,提高酒店主题文化的表现力,就需在设计中应用隐喻性符号,增强酒店的特色文化价值。本文就对隐喻性符号在主题酒店空间设计中的应用展开研究及讨论。

  • 标签: 隐喻性符号 主题酒店 空间设计
  • 简介: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切入,运用概念隐喻理论(CMT)与合成空间理论(BT),以古今中外例证,来阐释诗歌通感现象。CMT与BT既有共同之处,又各有特点,两者互补,对诗歌通感具有极强阐释力。

  • 标签: 概念隐喻 合成空间 诗歌隐喻 诗歌通感
  • 简介:从不同的情境、实验操纵和测量方法设计了系列实验探讨高度对亲社会行为的具身效应:实验一实地调查自动扶梯的提举体验是否会诱发被试更多的捐赠行为;实验二探讨高度体验是否会导致被试表现出更多的助人行为;实验三探讨高度体验是否会导致被试表现出更少的伤害行为;实验四以高度体验的情境启动探查被试是否会表现出更少的自利行为。实验结果表明,高度提升体验会导致被试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高度提升既是接近美德行为的一个捷径,也是抑制自利行为的有效方法。

  • 标签: 高度体验 亲社会行为 具身认知 具身道德
  • 简介:本文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对比分析"大/big"语义隐喻拓展异同,并探析隐喻跨语言差异的成因。研究发现:第一,"大/big"语义的跨域映射异同并存:二者均从空间域映射至时间域、数量规模域、力量程度域、社会地位域和其它抽象认知域;"大"比"big"的语义容量更大,跨域映射范围更广:"大"还可隐喻拓展至年龄域、评价域、感知域和天气域,而"big"还可喻重要性,并且其在力量程度域的拓展展现出独特性。第二,此间共性源于汉英民族相似的生存空间和对生存空间共通的身体体验;而其个性源于隐喻的民族思维特异性、民族文化特异性和语言类型制约性。第三,隐喻的生成受思维、文化和语言类型的制约。

  • 标签: 空间维度词 大/big 概念隐喻 认知语义 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