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较大样本观察晕可消胶囊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疗效及其对红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方法:符合入选标准的门诊病例20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晕可消组)102例,对照组(维脑路通组)101例,治疗10d后行疗效评定并以荧光偏振法检测红细胞膜流动性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并显著改善了红细胞膜的流动性.结论:晕可消胶囊具有改善红细胞膜流动性作用,用于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疗效肯定,值得推广.
简介:目的评价气相色谱法测定人红细胞膜反式脂肪酸的效果。方法用梯度离心法从全血中分离出红细胞;选用三氟化硼一甲醇作为衍生剂,进行脂肪酸甲酯化,然后用气相色谱法进行分析,检测红细胞膜中3种反式脂肪酸(t—C16:1、t—C18:1、t—C18:2)的含量。结果该方法可使人红细胞膜上的3种反式脂肪酸(t—C16:1、t—C18:1、t—C18:2)得到良好分离,回归方程分别为Y=306.50X~0.7042、Y=242.58X-4.8796、Y=423.18X-3.0270,相关系数在0.9944~0.9991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对红细胞膜反式脂肪酸的回收率为80.9%-113.7%;重复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为6.9%~8.0%。结论该方法稳定可靠,可有效分离反式脂肪酸,分离效果好,适用于临床上检测血液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
简介:摘要 以“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的教学设计为例,阐述如何结合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创设实验分析、科学史学习和研究应用分析3个结构化情境和任务,引导学生在构建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促使学生逐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知与构建,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简介:摘要 以“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的教学设计为例,阐述如何结合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创设实验分析、科学史学习和研究应用分析3个结构化情境和任务,引导学生在构建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促使学生逐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知与构建,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简介:目的探讨添加丙氨酰谷氨酰胺的血液保存液与ACD配方保存液对储存血液红细胞膜Na+K+-ATP、Ca2+Mg2+-ATP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选取血标本分实验组A和对照组B,每组均为相对应的1~10管;A组保存液为ACD配方保存液和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B组保存液为ACD配方保存液,比较两组采血后第1、3天红细胞膜Na+K+-ATP、Ca2+Mg2+-ATP酶活性,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B两组标本第1、3天分别测定红细胞膜Na+K+-ATP及Ca2+Mg2+-ATP酶活性,其中A组Na+K+-ATP酶活性分别为16.51±5.23、11.60±5.11,B组为12.90±6.01、6.31±3.67,A组Ca2+Mg2+-ATP酶活性分别为16.09±6.03、11.75±6.70,B组为12.38±5.37、5.05±3.23,A与B两组组间及组内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D配方血液保存液加入丙氨酰谷氨酰胺制成血液保存液,与ACD配方血液保存液对存储血液红细胞膜Na+K+-ATP、Ca2+Mg2+-ATP酶活性影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红细胞膜保护作用优于ACD配方保存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