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抗战一开始,刚先生即离开北京,于1937年9月到兰州,在甘肃、青海考察教育一年。爰就整理他的遗著时所知,将他这一年中的活动,略述于后,作为他诞生一百周年的纪念。七·七事变后,刚先生由于办通俗读物出版社,宣传抗战,为日本特务人员所注目,列在逮捕名单之中,被迫离开北京,离京之前,他把所经管之事,作了以下安排:“燕大史学系主任交煨莲(洪业)或贝卢思女士,禹贡学会交宾四(钱穆)与张维华、赵肖甫,歌谣学会与方纪生等,通俗读物编刊社则移绥办理,只剩一北平研究院仍可遥领也。至于家属,暂留北平,如予不能回平,再全家南迁。书籍什物则分存成府、禹贡学会两处。”(1937年7月20日日记)

  • 标签: 顾颉刚 通俗读物 甘肃省 兰州 七·七事变 西北
  • 简介:研究历史,当然要读大量的书,但仅凭读书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新的眼光,才能发人所未发,另外,还要有科学的方法。没有科学的方法,面对那些杂乱无章的材料,除了头晕目眩就是束手无策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科学的方法,研究者会如虎添翼,材料的“生米”才会煮成学问的“熟饭”。对刚来说,正是老师胡适给了他新的眼光和科学的方法。难怪他要说“胡适是我的引路人”。

  • 标签: 顾颉刚 胡适 科学的方法 研究者 眼光 材料
  • 简介:<正>刚先生,一八九三年五月八日生。今年正逢他的一百年诞辰,我们重温这位著名历史学家治学的一生,不胜怀念之情。刚先生是苏州人。一九二○年在北京大学哲学门毕业。后来在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云南大学、齐鲁大学、中央大学、复旦大学、社会教育学院、兰州大学任教。担任过北平研究院历史组上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文通书局编辑所所长,创办过朴社、民俗学会、禹贡学会、边疆研究会、通俗读物编刊社、中国史地图表编纂社,主编过《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燕京学报》、《禹贡半月刊》、《大众知识》、《边疆周刊》、《齐大国学季刊》、《责善半月刊》、《文史杂志》、《文讯》。解

  • 标签: 北京大学 通俗读物 边疆地理 燕京大学 齐鲁大学 禹贡半月刊
  • 简介:先生嗜书如命,广泛搜求,既出于私愿,也源自公心。他在《中国史料的范围和已有的整理成绩》中说:"我从有知识起,处于一起巨变之中,就想搜集资料,保存这一个伟大时代的史实。民国初年,我在大学读书。每天散课后,走

  • 标签: 顾颉刚 反动会道门 维新运动 胡厚宣 毛氏传 军阀混战
  • 简介:刚虽擅写文章,却天妒英才,有点口吃,且脱不了一口浓重的苏州口音,一般学生不易听懂。他对此也有自知之明,上课时很少侃侃而谈,除了发给学生大量资料外,大部分时间都在写板书,通常写满三四黑板,下课的铃声也就响了。对这种情形,钱穆曾回忆:"刚长于文,而拙于口语,下笔千言,汩汩不休,对宾客则讷讷如不能吐一辞。

  • 标签: 顾颉刚 上课 学生
  • 简介:刚喜爱戏曲,包括梆子.在北京大学读书时,他看过很多梆子演出,表现出很高的鉴赏水平.刚认为二黄趋于神韵,梆子趋于格调,著名演员小香水能够将二黄的神韵与梆子的格调结合起来,特别善于描摹哀情,这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刚认为就生角而言,梆子不能与二黄相比,而梆子之正旦自有超过二黄之处.刚充分肯定了二黄须生、梆子正旦的艺术表现力,指出这正是戏曲的生命力所在.刚对于梆子、二黄两个剧种艺术特性的分析,为这两个剧种的相互借鉴与融合提供了依据,直到今天仍然有其价值.

  • 标签: 顾颉刚 梆子 二黄 艺术表现力 艺术特性 戏曲
  • 简介:本文详细阐述了刚先生对我国历史学、民俗学学科创立和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及其中国古史和民俗学研究的突出特点,即:以民俗学研究中国古史,以中国古史研究民俗学,二者相互促进.

  • 标签: 中国史学 民俗学 奠基者 顾颉刚
  • 作者: 佚名
  • 学科: 军事
  • 创建时间:2019-04-02
  • 简介: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之说,……刚…… 是国际承认的现代中国史学的奠基人

  • 标签: 顾颉刚 奠基者顾颉 纪念顾颉
  • 作者: 佚名
  • 学科: 军事
  • 创建时间:2019-03-13
  • 简介:*      *     *  刚在中国古史和民俗学研究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民俗学研究中国古史,以中 国古史研究民俗学

  • 标签: 顾颉刚 奠基者顾颉 纪念顾颉
  • 简介:本文不赞同因后来发生的情形而改写胡适与刚共同酝酿和发动'古史辨'的历史.指认刚主持古史辨运动使他成为20世纪中国新史学的一位著名领军人物的三个理由,古史辨运动展现了一个无'政治的应用'的束缚、无家派门墙的学术大平台,刚艺术性的超越的学问境界和广纳歧见的大胸襟.提出四项总结刚的原则性意见.

  • 标签: 古史辨 顾颉刚 胡适 胸襟境界
  • 简介:"改造"1970年元旦刚过,已是古稀之年的冰心和诗人郭小川一起,共赴离京迢迢千里的鄂南.3个月前,中国作协的绝大部分同志已先期抵达成宁劳动改造.临行时,军宣队的一位政委训话说:"你们要明白,作协是砸烂单位,你们去的干校--文化部干校属于安置性质,你们就在那儿劳动,改造,安置,不要再幻想回北京.能去的人,包括老、弱、病、残、家属、小孩都去.当然不愿去的,也可以找个地方投亲靠友,我们放行."由于种种原因,几个"老弱病残"如张天翼、陈白尘等人和冰心暂时留了下来.郭小川虽然年轻,但有肝炎,血压又高,还有牙周炎,属于病残一类,便也和冰心等长者在一起,在北京继续写检查……直到林彪发布了"一号通令",连"老弱病残"也不准留在北京,冰心才和郭小川一道下干校.当时,两家的亲属都到车站送行.

  • 标签: 作协 冰心 诗人 郭小川 悟道 元旦
  • 简介:<正>本刊编委会委员、中国红楼梦学会顾问刚先生,于一九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晚九时五十分不幸逝世,享年八十七岁。刚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在二十世纪五分之三以上的年代里,他积极从事学术活动,并撰有大量的史学著作,成为我国近

  • 标签: 顾颉刚 红楼梦研究 编委会 历史学家 二十世纪 学术活动
  • 简介:刚先生追求的"为学术而学术"道路,不仅体现在他学术研究中有一种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一种锲而不舍的韧性,而且体现在他组织禹贡学会、辛勤地培养青年学子的活动中;而这种追求之所以受到阻碍,使刚深为彷徨、苦闷,就在于受到"经世致用"思想和"左"倾的阶级斗争理论以及传统意识形态等对学术研究的消极影响.

  • 标签: 顾颉刚 学术追求 阻碍 原因
  • 简介:刚,1893年5月8日出生江苏苏州,四岁入孙氏私塾始读《四书》《论语》,六岁听《山海经》,七岁读《孟子》《左传》《三国演义》等,八岁读《诗经》。十岁起养成买书习惯,十二岁写成一册自述《恨不能》。十三岁考入公立高等小学。1908年转进苏州公立第一中学,读

  • 标签: 顾颉刚 古史辨 胡适 山海经 三国演义 江苏苏州
  • 简介:“玄妙观中三年少,老寓京华东城道。”这是叶圣陶先生在题我的《桐桥倚棹录题词》抄本的一首七古中开头的两句。这“三年少”,说的是他自己以及刚先生与家父王伯祥先生。他们都出生于上个世纪之末,又同在苏州草桥中学(今苏州市一中)读书,志同道合,终于成了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而老年又欣逢盛世,都搬到了北京工作,并都住在东城。刚先生由于勤奋努力,只向真理低头,勇于不断补正一己之不足与舛误,终于成为现当代最有成就

  • 标签: 顾颉刚 叶圣陶 阿拉伯语 碑帖 陈从周 中国古史
  • 简介:我国著名史学家刚先生于1893年5月3日诞生在苏州悬桥巷宝树园(人称顾家花园)。刚先生祖上是清康熙年间被誉为“江南第一读书人家”的名门世家,但先生出生时已家道中落。刚先生的祖母对他管教极严,从不许买零食,吃饭时更不许撒落饭粒,从小培养了艮好品质;及至刚先生蜚声中外时,还常与拉洋车的坐在小摊前一起吃炸酱面;并把吃霉面包,枕破枕巾也视为平常。

  • 标签: 顾颉刚 著名史学家 康熙年间 古史辨 树园 白寿彝
  • 简介: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的提倡和研究刚先生介入民俗学和民间文学领域是非常偶然的,启迪他的人却是五四时期的诗人刘半农。先生说:"民国六年,北京大学开始征集歌谣,由刘半农先生主持其事。歌谣一向为文人学士所不屑的东西,突然在学问界辟出这个新天地来,大家都有些诧异。那时我在大学读

  • 标签: 民俗学 民间文学 刘半农 顾颉刚 孟姜女 文人学士
  • 简介:"徐州女婿"刚是现代著名学者,苏州人氏,一生在历史、地理以及民俗学领域均取得非凡成就,是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的"总其成者"。1944年7月1日,他在重庆北碚与37岁的"徐州闺女"张静秋结合。张静秋是今徐州铜山区张集人,3岁时父亲去世,由哥哥张雁秋一手培育成人,兄妹感情甚笃。1933年静秋毕业于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外语系,回徐后与同学创办私立立达女中,名气比做过几任县长的哥哥要大。

  • 标签: 顾颉刚 张雁 《二十四史》 张静 点校本 外姑
  • 简介:一九八○年一月五日,丁玲给上海的梅朵寄出一篇题为《我所认识的瞿秋白同志——回忆与随想》的近作。次月,这篇两万字的长文,刊登在创刊不久的《文汇增刊》第二期上。同年三月到六月,梅朵三次给丁玲写信说:《文

  • 标签: 丁玲 瞿秋白 九二四 日记 南京 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