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脑胶质瘤患者肿瘤浸润及静脉血T淋巴细胞中癌胚抗原相关细胞黏附分子1(CEACAM1)的表水平,并对CEACAM1和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进行相关分析。方法收集2013年5月至2018年2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手术切除的病理资料齐全的新鲜胶质瘤组织92例,获取肿瘤浸润T淋巴细胞(TIL组)及同一患者静脉血单核细胞(PBMC组),收集健康志愿者PBMCs 35例及颅脑损伤切除脑组织15例(对照组)。提纯获取肿瘤浸润T淋巴细胞(TILs)及获取相同患者静脉血单核细胞(PBMCs),健康对照组收集健康志愿者的PBMCs 35例及重型颅脑损伤手术切除脑组织15例。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表面CEACAM1的表达水平,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EACAM1在脑组织和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分析CEACAM1与人脑胶质瘤病理分级、卡氏评分(KPS评分)、γ-干扰素(IFN-γ)等多种临床病理因素之间以及CEACAM1在胶质瘤和T淋巴细胞表达之间的相关性。组间比较及相关分析分别采用Student’s t检验及Spearman’s秩相关检验。结果胶质瘤患者PBMCs中CEACAM1阳性细胞表达率和平均荧光强度均增加,TILs中表达进一步增加[阳性表达率为CD4:TIL(6.01±0.21)%、G-PBMC(3.04±0.15)%、C-PBMC(0.95±0.10)%,t=11.380、8.190;CD8:(5.52±0.19)%、(3.54±0.15)%、(0.97±0.88)%,t=8.130、10.140;P<0.05;平均荧光强度为CD4:TIL 7.34±0.29、G-PBMC 4.22±0.22、C-PBMC 2.06±0.17, t=8.610、5.860;CD8:6.04±0.26、3.50±0.18、1.46±0.13,t=8.140、6.820,P<0.05];CEACAM1在高级别胶质瘤患者PBMCs中CD4+和CD8+T细胞的表达升高[CD4:Ⅰ~Ⅱ级(2.05±0.16)%;Ⅲ~Ⅳ级(3.47±0.18)%,t=4.960,P<0.05;CD8:Ⅰ~Ⅱ级(2.34±0.20)%;Ⅲ~Ⅳ级(4.12±0.16)%,t=6.670,P<0.05],且在TILs中表达进一步升高[CD4:Ⅰ~Ⅱ级:(3.87±0.33)%; Ⅲ~Ⅳ级(6.37±0.22)%,t=6.470,P<0.05;CD8:Ⅰ~Ⅱ级(4.45±0.27)%、Ⅲ~Ⅳ级(6.24±0.20)%,t=5.140,P<0.05];胶质瘤患者TILs和PBMCs中CD4+T细胞上的CEACAM1的表达同患者KPS评分呈负相关(r=-0.346、-0.393,P<0.05);胶质瘤患者TILs中CD4+T和CD8+T细胞及PBMCs中CD4+T细胞上CEACAM1的表达与患者IFN-γ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355、-0.291、-0.277,P<0.05);胶质瘤中CEACAM1的表达水平与病理分级正相关,脑组织中表达阴性(脑组织:1.07±0.18;Ⅰ~Ⅱ级:3.10±0.30、Ⅲ~Ⅳ:6.40±0.32,t=4.590、6.450,P<0.05),胶质瘤CEACAM1的表达与T淋巴细胞表达也具相关性(r=0.535、0.568,P<0.05)。结论CEACAM1在胶质瘤患者T细胞及肿瘤细胞中存在异常表达,且与多种临床因素相关,提示其可能参与了胶质瘤的发生发展和免疫逃逸。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和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表达水平和免疫浸润与肺腺癌预后的关系。方法从基因表达数据库(GEO)下载3个肺腺癌数据集验证PECAM1在肺腺癌与正常肺组织中的差异表达。收集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的肺腺癌手术标本36例,采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验证PECAM1在肺腺癌与正常肺组织中的差异表达。通过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数据分析人类蛋白质图谱(HPA)数据库中肺腺癌组织与正常肺组织中PECAM1蛋白水平的表达。下载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肺腺癌患者临床数据,利用Kaplan-Meier法分析PECAM1表达与肺腺癌总生存时间的相关性,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PECAM1是否可以作为肺腺癌预后分析的独立分子标志物。通过肿瘤免疫评估资源(TIMER)在肺腺癌样本数据上评估,确定PECAM1表达与免疫浸润之间的相关性,评估PECAM1表达与肿瘤浸润免疫细胞的基因标志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GSE40791(t=23.550,P<0.01)、GSE32863(t=27.960,P<0.01)和GSE75037(t=23.440,P<0.01)数据集中,PECAM1在肺腺癌中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织。同时RT-qPCR验证PECAM1在肺腺癌标本中的表达明显低于对应的正常组织(t=5.410,P<0.01)。HPA蛋白质表达数据表明肺腺癌组织中未检测到PECAM1的蛋白表达,正常肺组织为中表达。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得出PECAM1的表达[风险比(HR),0.634;95%可信区间(CI),0.473~0.874,P<0.01]、肿瘤大小(HR,2.295;95%CI,1.554~3.388,P<0.01)、淋巴结转移(HR,2.468;95%CI,1.830~3.328,P<0.01)、远处转移(HR,1.926;95%CI,1.086~3.416,P<0.05)和临床分期(HR,2.446;95%CI,1.778~3.363,P<0.01)都为肺腺癌患者不良预后的预测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PECAM1的表达(HR,0.704;95%CI,0.518~0.957,P<0.05)可以作为肺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分子标志物。TIMER数据库分析发现PECAM1的表达与免疫浸润细胞及其标记基因之间明显相关。结论PECAM1基因可以作为候选基因通过免疫浸润影响肺腺癌患者的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2017年7月至2018年9月简阳市人民医院确诊的结直肠癌患者90例(病例组)以及90名健康者(对照组)血清sICAM-1、外周血NLR水平,并分析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血清sICAM-1水平、外周血NLR差异。结果病例组的术前血清sICAM-1、外周血NLR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097、8.683,均P<0.01);发生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Ⅲ~Ⅳ期或分化程度低的结直肠癌患者中sICAM-1的表达水平较高(P<0.05);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外周血NLR值显著高于未发生转移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结直肠癌患者血清sICAM-1水平、外周血NLR升高,并且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iR-133a-5p靶向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对脂多糖(LPS)诱导的肺泡上皮细胞A549损伤的影响。方法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法验证miR-133a-5p对ICAM1的靶向作用。体外用LPS诱导A549细胞,分为对照组、LPS组、LPS+阴性对照(miR-NC)组、LPS+miR-133a-5p组、LPS+小干扰RNA(si)-NC组、LPS+si-ICAM1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R-133a-5p和ICAM1 mRNA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ICAM1、Bcl-2、Bax和活化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leaved caspase-3)蛋白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LPS组A549细胞miR-133a-5p的表达水平(0.39±0.04比1.00±0.09)显著降低,ICAM1的表达水平(0.86±0.08比0.39±0.03)显著升高,细胞凋亡率[(27.65±2.47)%比(8.13±0.89)%]显著升高,IL-6[(624.59±51.42) ng/L比(194.25±18.43) ng/L]和TNF-α[(548.35±51.42) ng/L比(174.26±19.43) ng/L]的分泌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LPS+miR-NC组比较,LPS+miR-133a-5p组A549细胞凋亡率[(13.46±1.38)%比(28.71±2.54)%]显著降低,IL-6[(296.43±23.51) ng/L比(635.86±55.41) ng/L]和TNF-α[(321.14±30.56) ng/L比(563.24±49.52) ng/L]的分泌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LPS+si-NC组比较,LPS+si-ICAM1组A549细胞凋亡率[(13.65±1.64)%比(23.51±2.33)%]显著降低,IL-6[(324.15±29.41) ng/L比(625.39±52.59) ng/L]和TNF-α[(334.65±20.46) ng/L比(534.97±51.42) ng/L]的分泌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miR-133a-5p能减轻LPS诱导的肺泡上皮细胞损伤,其机制可能与下调ICAM1表达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组织学亚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细胞增殖抗原-67(Ki-67)、细胞角蛋白19(CK19)、人类骨髓内皮细胞(HBME-1)、神经细胞黏附分子56(CD56)和半乳糖凝素-3(Galectin-3)的表达率。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经病理科诊断为PT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302例PTC患者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采用例数(构成比)描述不同类型的PT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分布及Ki-67、CK19、HBME-1、CD56和Galectin-3的表达,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比较其差异性。结果经典PTC与滤泡性乳头状癌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χ2=6.751,P<0.05)、T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568,P<0.05);经典PTC与乳头状微癌的肿瘤直径(χ2=39.012,P<0.05)、颈部淋巴结转移率(χ2=15.658,P<0.05)、T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173,P<0.05);滤泡性乳头状癌与乳头状微癌的肿瘤直径(χ2=19.197,P<0.05)、颈部淋巴结转移率(χ2=7.076,P<0.01)、T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80,P<0.05)。经典型PTC患者中,Ki-67、CK19、CD56和Galectin-3的表达率分别为3.8%、100.0%、33.7%和96.2%。滤泡型乳头状癌患者中,Ki-67、CK19、CD56和Galectin-3表达率分别为2.0%、99.0%、29.7%和95.0%。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中Ki-67、CK19、CD56和Galectin-3的表达率分别为0.0%、97.8%、33.7%和93.5%。HBME-1在不同组织学亚型的PTC患者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16,P<0.05)。进一步比较不同组织学分型的HBME-1发现,经典PTC、滤泡性乳头状癌及乳头状微癌与其他乳头状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依次为χ2=10.181、9.901、7.313,P<0.05)。结论在PTC患者的诊断中,联合应用Ki-67、CK19、HBME-1、CD56和Galectin-3将有助于新疆地区PTC的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趋化因子和黏附分子在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14年至2016年丹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5例HFRS患者。根据病期患者被分为发热期8例,低血压少尿期13例,多尿期8例,恢复期6例,并根据病情轻重分为轻症组19例和重症组16例。纳入20名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按病期采集血标本,分别检测血浆趋化因子、黏附分子、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指标、肌酸激酶同工酶、肝肾功能相关指标。统计学分析采用LSD-t检验。结果重症组发热期和低血压少尿期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分别高于健康对照组(t=3.239、5.585),重症组发热期和低血压少尿期血浆白细胞介素-8水平分别高于轻症组(t=2.201、3.6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重症组发热期和低血压少尿期的P选择素(t=4.621、5.129)、L选择素(t=5.321、5.641)、E选择素(t=14.915、10.726)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t=9.071、9.580)水平分别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白细胞介素-8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分别与白细胞计数(r=0.521、0.355)、中性粒细胞计数(r=0.512、0.457)、单核细胞计数(r=0.479、0.387)呈正相关(均P<0.01)。重症组肌酸激酶同工酶、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在发热期(t=4.049、3.887、6.021、4.660)与低血压少尿期(t=4.614、3.955、4.937、4.396)均升高,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重症组尿素氮、肌酐在发热期(t=11.127、8.342)和低血压少尿期(t=10.078、6.011)均升高,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肌酸激酶同工酶与P选择素、L选择素、E选择素呈正相关(r=0.365、0.401、0.425,P=0.002、0.013、0.004)。重症组发热期和低血压少尿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t=6.977、7.862)、国际标准化比值(t=6.326、6.664)、D-二聚体(t=9.455、10.848)水平分别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重症组纤维蛋白原在发热期和低血压少尿期分别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14、-5.674,均P<0.01)。重症组血小板计数在发热期与低血压少尿期分别低于健康对照组(t=-12.795、-14.160),而血小板平均体积在发热期和低血压少尿期分别高于健康对照组(t=8.132、9.9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HFRS患者趋化因子和黏附分子所介导的白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是引起毛细血管损伤和多器官损伤的重要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炎性因子、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表达及妊娠结局变化。方法选择浙江省台州医院于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妊娠期糖尿病103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在该院分娩的正常妊娠87例作为对照组,均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空腹血糖(FPG)和空腹胰岛素(FINS);采用ELISA法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AOPP和VCAM-1水平;采用循环酶法测定Hcy水平。结果观察组FPG[(8.34±1.25)mmol/L]、FINS[(9.75±0.89)U/L],高于对照组[(4.89±0.67)mmol/L、(5.93±0.45)U/L](t=23.088、36.297,P<0.05)。观察组血清TNF-α[(21.63±3.25)ng/L]、hs-CRP[(6.34±1.29)mg/L]、IL-6[(147.32±28.39)ng/L],均高于对照组[(8.72±1.84)ng/L、(2.17±0.73)mg/L、(87.96±12.41)ng/L](t=32.861、26.744、18.091,均P<0.05);观察组血清AOPP[(53.21±9.89)μg/L]、Hcy[(11.23±1.36)μmol/L]、VCAM-1[(94.27±15.46)μg/L],均高于对照组[(25.48±6.18)μg/L、(8.41±1.28)μmol/L和(62.18±6.52)μg/L](t=22.674、14.627、18.047,均P<0.05)。观察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29.13%)低于对照组(4.60%)(χ2=19.313,P<0.05)。结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存在明显炎性反应,且血清AOPP、Hcy和VCAM-1水平明显升高,妊娠结局不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细菌性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ous endocarditis,IE)术后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cell 17,Th17)相关因子、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sICAM-1)、凝血功能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手术治疗且符合纳入标准的IE患者进行前瞻性分析,38例IE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0名为对照组。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测定两组血清Th17相关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及白细胞介素21(interleukin-21,IL-21)]、sICAM-1及凝血功能指标[可溶性P-选择素(P selectin,sP-SLT)]浓度,并对两组间相关指标的浓度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前血清IL-1β、IL-6、IL-17及IL-21浓度[(29.88±6.49)、(14.89±3.31)、(21.89±3.01)、(563.26±67.36) ng/L]显著高于对照组[(16.56±4.11)、(7.52±2.34)、(12.91±1.01)、(423.38±56.49)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30、10.74、17.20、49.48,P均<0.05)。观察组术前血清sICAM-1、sP-SLT浓度[(1 247.57(581.39,1794.66) μg/L、(60.29±6.61) mg/L]显著高于对照组[(837.28(405.68,954.47) μg/L、(27.37±5.56)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2.37、t=22.30,P均<0.05)。术后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血清IL-1β、IL-6、IL-17及IL-21浓度[(16.19±4.07)、(7.73±2.40)、(13.83±0.94)、(425.33±52.12) ng/L]较术前[(29.88±6.49)、(14.89±2.31)、(21.89±3.01)、(563.26±67.36) ng/L]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02、13.25、15.76、9.98,P均<0.05)。术后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血清sICAM-1、sP-SLT1浓度[(901.46(472.15,1 276.58) μg/L、(30.70±5.31) mg/L]较术前[(1 057.26±463.06) μg/L、(60.29±6.61) mg/L]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1.16、t=21.51,P均<0.05)。结论在IE患者中Th17相关因子、sICAM-1及sP-SLT呈高浓度表达,同时术后上述因子浓度降低,提示以上因子可能作为辅助诊断、评估IE患者病情及预后的相关因子。
简介:摘要婴幼儿期的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性肿瘤是一组重要的病变类型,但此类肿瘤组织学形态常有重叠,免疫组织化学对诊断的帮助有限,给日常工作带来挑战。近年来基因检测在相关肿瘤诊断、治疗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该文重点介绍5个主要发生于婴幼儿期的肿瘤的分子遗传学改变及其相关的临床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丙酸氟替卡松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对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浆P物质(SP)浓度及唾液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莱州市中医医院儿科收治的82例支气管哮喘患儿,男43例,女39例,年龄(6.52±2.36)岁,年龄范围为3~11岁,采用电脑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单药治疗组与单药治疗组,每组41例。单药治疗组行布地奈德治疗,联合治疗组行丙酸氟替卡松联合布地奈德治疗,比较两组患儿ICAM-1、SP浓度、唾液sIgA、肺功能[用力肺活量(FVC)、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患儿ICAM-1[(218.25±2.13)μg/L]、SP浓度[(41.44±2.21)μg/L]低于单药治疗组[(234.65±2.18)μg/L、(49.73±2.26)μg/L],唾液sIgA[(17.39±1.12)μg/L]高于单药治疗组[(13.56±1.23)μg/L],联合治疗组FVC[(3.53±0.25)L]、FEV1[(2.72±0.23)L]高于单药治疗组[(2.61±0.32)L、(2.24±0.35)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9.8%(4/41)]与单药治疗组[7.3%(3/4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酸氟替卡松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可有效降低患儿ICAM-1、SP浓度、提升唾液sIgA水平,改善患儿肺功能,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初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以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上海市儿童医院血液科确诊的初发ALL患儿403例为研究对象,完善骨髓涂片细胞学、免疫分型、染色体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FISH)等。结果1.403例患儿中,男240例(59.6%),女163例(40.4%);年龄(5.31±3.46)岁;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374例(92.8%),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 29例(7.2%)。2.细胞遗传学:染色体核型分析有分裂相者311例(77.2%),异常者126例,异常检出率40.5%,其中高超二倍体和超二倍体占15.4%(48/311例)。3.融合基因:融合基因阳性者110例(27.3%),其中TEL/AML1 70例(17.4%)、BCR/ABL 13例(3.2%)、MLL 19例(4.7%),2015年至2018年检出PBX1/TCF3 8例(4.0%),EBF1-PDGFRB 1例(0.5%),SIL/TAL1 6例,占T-ALL的33.3%(6/18例),提高了T-ALL分子异常检出率;BCR/ABL阳性患儿年龄大于MLL、TEL/AML1阳性患儿[(8.01±3.11)岁比(3.89±1.84)岁、(1.56±1.25)岁,P<0.001];PBX1/TCF3阳性患儿年龄[(6.58±4.83)岁]大于TEL/AML1、MLL阳性患儿(均P<0.05);MLL阳性患儿年龄小于TEL/AML1阳性患儿[(1.56±1.25)岁比(3.89±1.84)岁,P=0.001];MLL阳性患儿初发时的白细胞数高于TEL/AML1、BCR/ABL阳性患儿[(76.97±19.87)×109/L比(16.94±2.28)×109/L、(20.53±6.49)×109/L,P<0.05];PBX1/TCF3阳性患儿初发时的白细胞数高于TEL/AML1阳性患儿[(85.75±30.32)×109/L比(16.94±2.28)×109/L,P=0.002];MLL阳性患儿免疫分型以早前B-ALL为主(14/19例),TEL/AML1阳性、BCR/ABL阳性患儿均以普通B-ALL为主(57/70例、11/15例)。4.染色体核型分析、FISH、PCR3种方法对初发ALL患儿分子遗传学异常检出率分别为40.5%(126/403例)、69.2%(279/403例)、29.7%(60/20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染色体核型分析与PCR异常检测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5.不同性别及年龄组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51、0.721),而初发时的白细胞数≥50×109/L组与<50×109/L组异常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51例比107/352例,P<0.001),B-ALL遗传学异常检出率高于T-ALL(275/374例比14/29例,P=0.005)。结论儿童ALL染色体核型以超二倍体比例较高;融合基因分布与年龄、初发白细胞数和免疫分型有关;3种检测方法互相补充大大提高了遗传学异常检出率;T-ALL遗传学异常检出率低,可能需要新的检测方法。
简介:摘要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一组生物学高度异质的肿瘤,基于遗传学特点对其区分亚型有助于临床危险度分层并指导精准治疗。近年来,DLBCL的分子分型已由原来单纯基于基因表达水平的起源细胞(COO)分型逐渐过渡到COO分型与侧重于驱动性遗传学异常(包括基因突变、易位及拷贝数改变等)检测的基因分型相结合的阶段。二者结合的分型方法,或许能更好地解释肿瘤的生物学异质性与治疗反应差别。上述分型理论,可能还有待更多的实践加以验证和补充。
简介:摘要肺癌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居我国恶性肿瘤之首,而肺癌中发病率第一的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约占肺癌的80%左右。NSCLC包括鳞状细胞癌、腺癌等,由于其细胞生长缓慢、扩散转移较晚,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处于晚期,失去了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期。近年来,针对特定基因的分子靶向治疗已经成为治疗NSCLC的重要策略,而目前已经发现多种靶点基因,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Kirsten大鼠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KRAS)、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基因同源体B1(BRAF)、棘皮动物微管相关蛋白样4-间变淋巴瘤激酶(EML4-ALK)等。本文就NSCLC的相关驱动基因及分子靶向治疗进行综述,希望对临床上晚期NSCLC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有所帮助。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胃癌侵袭转移中的胃癌干细胞鉴定价值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采用成球培养法将胃癌干细胞成功分离或者富集,鉴定其生物学特性,分析胃癌干细胞在多药耐药、侵袭转移中的作用,通过基因芯片对可能参与胃癌干细胞生物学行为的重要分子和信号通路进行筛选,发现炭疽热毒素受体2 (ANTXR2)在胃癌细胞侵袭转移、成球、成瘤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分析其分子机制。结果SGC7901、MGC803细胞球细胞在Sox2和Bmi1表达上明显比单层培养细胞高,为15.39±3.23;SGC7901、MGC803细胞球细胞在Oct4表达上明显比单层培养细胞高,为4.19±0.62。SGC7901-SC细胞中干性相关基因Bmi1、Sox2和Oct4表达水平分别为(3.29±0.52)、(3.12±0.49)、(2.58±0.35),高于SGC7901-MN细胞的(1.41±0.39)、(2.04±0.33)、(1.39±0.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392、7.316、6.449,均P<0.05)。在原代细胞XN0422-SC和SGC7901-SC细胞中miR-638呈现高表达(0.69±0.11),miR-181b、miR-181a呈现低表达(0.12±0.05)、(0.15±0.07)。SGC7901-SC细胞中ANTXR2的mi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SGC7901-MN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16,P<0.05)。SGC7901-SC中ANTXR2阳性细胞增加比例达到85.48%,而在SGC7901中为4.98%。受PLVT713作用,胃癌细胞XN0422和SGC7901的ANTXR2蛋白表达水平下降。结论ANTXR2通过激活Src/ERk信号通路发挥调控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胎蛋白抑制顺铂诱导的肝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选用HepG2(甲胎蛋白阳性)和QSG-7701(甲胎蛋白阴性)两种常见肝癌细胞系。分别在HepG2细胞中转染甲胎蛋白干扰质粒和在QSG-7701细胞中转染甲胎蛋白过表达质粒,培养12、24、36和48 h后,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在HepG2和QSG-7701细胞中分别干扰和过表达甲胎蛋白24 h后,加入凋亡诱导剂顺铂,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甲胎蛋白对顺铂诱导的肝癌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蛋白质免疫共沉淀技术(CoIP)检测甲胎蛋白与转录因子维甲酸受体(RAR)的相互作用;运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技术(ChIP)实验联合蛋白质印迹法验证甲胎蛋白表达水平对DNA损伤诱导转录基因1(DDIT1)表达的影响,以及甲胎蛋白和DDIT1对肝癌细胞凋亡的影响。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结果CCK-8结果显示,质粒转染12、24、36和48 h后,过表达甲胎蛋白的QSG-7701细胞相对增殖率分别较对照组升高28.7%±2.7%、49.8%±6.1%、65.8%±3.0%和79.3%±2.0%,而敲减甲胎蛋白后的HepG2细胞相对增殖率分别较对照组降低16.5%±6.1%、28.5%±5.7%、42.5%±1.7%和57.6%±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978、4.357、3.461、3.636、2.858、2.446、3.233、4.492,P均<0.05)。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QSG-7701细胞过表达甲胎蛋白24和48 h后的细胞凋亡率较单独顺铂处理细胞24和48 h后分别降低46.3%±2.9%和47.7%±7.4%,HepG2细胞敲减甲胎蛋白24和48 h后的细胞凋亡率较单独顺铂处理细胞24和48 h后分别升高86.7%±4.0%和31.6%±1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543、3.893、2.336、2.561,P均<0.05)。CoIP实验结果显示,AFP与RAR能够发生相互作用。在HepG2细胞中敲减甲胎蛋白表达后,提取核蛋白发现RAR的入核较对照组增加;而在QSG-7701细胞中过表达甲胎蛋白后,RAR的入核较对照组减少。ChIP实验结果显示,AFP能够调控DDIT1表达。敲减甲胎蛋白的HepG2细胞中DDIT1表达量高于对照组,而过表达甲胎蛋白的QSG-7701细胞中DDIT1表达量低于对照组。转染DDIT1后,HepG2和QSG-7701细胞凋亡率分别较对照组上升53.1%±4.0%和73.3%±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62、3.012,P=0.009、0.017)。在QSG-7701细胞中,过表达甲胎蛋白后细胞凋亡率较单独加入顺铂下降46.6%±4.8%,过表达甲胎蛋白+顺铂+过表达DDIT1后细胞凋亡率较过表达甲胎蛋白+顺铂上升43.6%±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33、2.545,P=0.018、0.029)。在HepG2细胞中,敲减甲胎蛋白后的细胞凋亡率较单独加入顺铂上升73.3%±6.1%,敲减甲胎蛋白+顺铂+敲减DDIT1后的细胞凋亡率较敲减甲胎蛋白+顺铂下降32.7%±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97、2.773,P=0.032、0.020)。结论甲胎蛋白能够通过与转录因子RAR相互作用,抑制其下游基因DDIT1表达,不仅促进肝癌细胞增殖,还可增强肝癌细胞的抗凋亡能力,削弱顺铂对肝癌细胞的促凋亡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