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五苓散加味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西医纠正心衰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配合五苓散加味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对照组总有效率75%,2组疗效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五苓散加味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疗效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cTnI、NT-BNP水平与慢性心功能不全的相关性。方法结合文献中优秀医师的见解进行分析。结果国外一些研究一致认为NT-proBNP可作为排除心力衰竭的指标,排除最佳范围是100-160pg/ml,可以达到92%-100%阴性预测值。2008年ESC《欧洲急性于慢性心力衰竭诊疗指南》中推荐在临床检查、心电图、胸片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的基础上检测NT-proBNP和BNP,其中NT-proBNP〈400pg/ml者可除外心力衰竭,NT-proBNP〉2000pg/ml者可诊断,介于二者之间的不确定,需做进一步鉴别诊断。我国也有很多学者通过研究指出,NT-proBNP对于心功能不全患者的预后有指导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益气复脉(冻干)针对老年舒张性心功能不全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130例老年舒张性心功能不全患者(NYHA分级Ⅱ~Ⅲ级)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66例和对照组64例。对照组予以CCB,ACEI和β受体阻滞剂、螺内酯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益气复脉(冻干)针3.9g+10%葡萄糖溶液250ml静脉滴注,1次/d,14天,治疗后检查心脏超声,评估心功能,测定舒张早期左室内血流传播速度(Vp),测定N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数值。结果14天后心功能分级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改善(P<0.01),舒张早期左室内血流传播速度(Vp)明显提高(P<0.01),N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数值显著降低(P<0.01)。结论益气复脉(冻干)针能改善心功能,有益于老年心功能不全的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重组人脑利钠肽在急性心功能不全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择临床诊断为急性心功能不全(Ⅲ-Ⅳ级)住院患者28例,随机分为常规组(16例),给予急性心衰的常规治疗;重组人脑利钠肽组(1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重组人脑利钠肽。在治疗前和治疗后观察呼吸困难和临床状况好转情况,分别测定超声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二尖瓣口舒张早、晚期血流峰值比(E/A)。结果与常规组比较,治疗后重组人脑利钠肽组总有效率为(91.6%)明显高于常规组总有效率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口舒张早、晚期血流峰值比E/A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重组人脑利钠肽可显著改善急性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心脏功能,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的疗效。方法从2012年10月到2013年10月,在我院共收治了130例冠心病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以数字法随机分成观察组(65例)和对照组(6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冠心病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采用口服曲美他嗪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疗效。结果观察组疗效为心功能Ⅰ级13例、心功能级Ⅱ32例,对照组的心功能Ⅰ级5例、心功能级Ⅱ20例。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LVEF为57.2±8.4,对照组的为47.3±6.3,对照组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冠心病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在接受常规的基础治疗之上再加用曲美他嗪,治疗方案不但安全,而且能大大的减轻患者的心功能级别,还能明显提高左心室射血分数,减少心绞痛的发作频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及血浆前脑利钠肽pro-BNP对老年高血压性心功能不全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00例资料完整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不同心功能分级的血浆前脑利钠肽pro-BNP水平的改变以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的相关指标。结果超声心动图检测的相关指标在心功能损害严重时,出现明显改变左室增大,室间隔增厚,射血分数下降。但在早期心功能损害时,这些指标改变不明显,心功能Ⅰ级与心功能Ⅱ级之间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pro-BNP水平则随着心功能损害程度的加重而逐渐增高,在不同心功能分级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ro-BNP水平均明显高于心功能正常组。结论超声心动图检查对老年高血压患者严重心功能不全具有重要的诊断性意义,但对早期心功能不全诊断意义不太大。而pro-BNP水平的检测对不同程度心功能不全都有诊断性意义。尤其适用于早期老年高血压性心功能不全的鉴别诊断。临床上若将两者相结合,无疑会大大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
简介:目的:探讨BNP和D二聚体对老年心功能不全严重程度的关系及预后的影响。方法:以2010年1月-2012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心功能不全程度分为无症状组、心功能不全II级、III级、IV级3,另取健康体检者为对照,比较各组间BNP、D二聚体水平及相关性分析。结果:各患者组BNP和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加(P〈0.05);BNP与心功能不全分级、LVEDD、LAD呈直线正相关关系(P〈0.05),与LVEF呈直线负相关关系(P〈0.05);D二聚体与心功能不全分级、LVEDD呈直线正相关关系(P〈0.05),与LVEF呈呈直线负相关关系(P〈0.05),与LAD直线关系无统计学意义(P〉0.05);BNP水平1000pg/mL以下治疗有效率80.2%,疗效优于1000pg/mL以上者(Riditz=15.245,P=0.000),D二聚体5μg/mL以下者治疗有效率85.4%,疗效优于5μg/mL以上者(Riditz=26.354,P=0.000)。结论:BNP和D二聚体与老年心功能不全严重程度和超声心动图指标密切相关,可以作为疾病预后预测。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利多卡因局部外涂在心功能不全患者浅静脉穿刺中的应用效果,探讨静脉穿刺的最佳方法,从而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对本院心内科2011年8月至2012年7月共100例需静脉注射的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分别采用普通穿刺及利多卡因进行穿刺部位局部浸润麻醉穿刺两种穿刺法进行静脉穿刺,观察受试对象的疼痛反应、血管组织的损伤变化。结果实验组的静脉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多卡因局部外涂既可提高心功能不全患者浅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又可减轻患者穿刺时的疼痛,在临床中值得推广使用。
简介:目的探讨交通静脉功能不全(IPV)中功能不全交通静脉的分布及其在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VI)过程中的角色。方法46例确诊为CVI患者,临床症状:有坠胀感35例,无坠胀感11例,伴有皮肤瘙痒24例,无皮肤瘙痒22例,有夜间抽筋症状6例,无夜间抽筋40例。46例患者(46条肢体)CEAP分期:C2(19例)、C3(6例)、C4a(11例)、C4b(5例)、C5(3例)、C6(2例)。用多普勒超声定位IPV,测量交通静脉到足底的距离,以大、小隐静脉主干进行内外分区,将小腿分为三段、共八个区段进行记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记录305个功能不全交通静脉,其中大隐静脉内上(19个)、大隐静脉内中(62个)、大隐静脉内下(34个)、小隐静脉外上(17个)、小隐静脉外中(52个)、小隐静脉外下(6个)、大隐静脉主干(64个)、小隐静脉主干(51个)。小隐静脉外上区段的交通静脉与抽筋,小隐静脉外中区段的交通静脉与CEAP-C分期、皮肤瘙痒,大隐静脉主干区段的交通静脉与抽筋间的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功能不全交通静脉主要分布于小腿中段及大小隐静脉主干,且与CVI的临床症状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中外周血中纤维蛋白原(Fg)、血浆D-二聚体(D-Dimer)的浓度变化与其NYHA心功能分级的关系及意义。方法203例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通过酶联免疫法测定各个组别的血浆Fg、D–二聚体值。同时对其中117例冠心病引起慢性心功能不全的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通过酶联免疫法测定各个组别的血浆Fg、D–二聚体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3例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中随心功能分级的增高,血浆Fg及D-二聚体含量有增高趋势,P<0.05,在冠心病引起的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中,随心功能分级的增高,血浆Fg及D-二聚体含量含量有增高趋势,P<0.05。结论心功能分级越高,血浆Fg、D–二聚体浓度水平越高,血浆Fg、D–二聚体水平与慢性心功能不全程度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