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 通过选取上海市6家制造业公司的噪声检测数据,对每家公司的噪声定点采样及个体采样的结果数据进行双侧T检验发现定点采样的噪声均值均低于个体采样且p值均小于0.05,表明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文献查询以及调查、访谈等形式,阐述个体采样更能准确评价作业环境中职业性噪声暴露水平,并探讨个体采样的优劣势以及如何规范和推广个体采样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国人群职业性噪声暴露和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关联性。方法于2019年12月,从东风同济队列中纳入2008年9月至2010年6月东风汽车有限公司的退休职工21 412人作为研究对象,职业性噪声暴露根据现场监测数据或工种信息进行评价;听力评估在8 931人中进行,以双耳500、1 000、2 000、4 000 Hz的平均听阈均≥25 dB定义双耳听力损失。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职业性噪声暴露、双耳听力损失和心血管疾病十年风险的关联性。结果与无职业性噪声暴露的工人比较,职业性噪声暴露≥20年的工人心血管疾病的十年风险明显升高(OR=1. 20,95%CI:1. 01~ 1.41,P=0.001);在性别的亚组分析中,男性工人心血管疾病的十年风险明显升高(OR=2. 34,95%CI:1. 18~ 4. 66,P<0.001),但在女性中没有统计学意义(OR=1. 15,95%CI:0. 97~ 1. 37,P=0.153)。在双耳听力损失的分析结果中,作为高噪声暴露指标,双耳听力损失与心血管疾病十年风险升高有关(OR=1. 17,95%CI:1. 05~ 1. 44,P< 0.001),且这种关联在男性(OR=1. 24,95%CI:1. 07~ 2. 30,P<0.001)、年龄≥60岁(OR=2. 30,95%CI:1. 84~ 2. 88,P<0.001)和噪声暴露人群(OR=1. 66,95%CI:1. 02~ 2. 70,P=0.001)中更加明显。结论职业性噪声暴露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长期职业性噪声、粉尘暴露对作业工人机体状况的影响。方法以某汽车制造企业同时接触噪声、粉尘两种危害因素的工人作为观察组,以单独接触噪声工人为对照组,进行职业健康检查。观察指标包括血压、心电图、肝脏B超。结果观察组5年工龄组工人B超脂肪肝检出率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6~10年工龄组工人高血压检出率、心电图异常检出率、B超脂肪肝检出率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11~15年工龄组工人B超脂肪肝检出率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16~20年工龄组工人心电图异常检出率、B超脂肪肝检出率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职业活动中,两种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对作业工人的身体危害有叠加作用,职业性粉尘接触对作业工人机体非特异性损伤不容忽视。
简介:职业性眼病主要是指劳动者在工作活动范围内由于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所引起的眼部病变,从而导致职业性眼病。职业性眼病主要包括一下接种类型:化学性眼部灼伤、电光性眼炎、职业性白内障以及激光所致白内障等。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人基因表达谱芯片和荧光定量PCR技术筛选、识别职业性汞暴露人群血浆差异基因和相关信号通路。方法于2018年9月至2019年10月,选择江苏省某水银温度计工厂291名参加职业健康检查的工人作为调查对象,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26名工人进行成组匹配后,将其中60人分为高浓度汞暴露组(高暴露组)和低浓度汞暴露组(低暴露组),每组30人。用基因表达谱芯片(芯片初步筛选阶段)对高暴露组和低暴露组(各10例)血浆总RNA样本进行检测,筛选变化倍数>2倍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使用DAVID和Metascape在线工具对DEGs进行基因功能聚类、通路和蛋白互作网络分析;而后对关键DEGs(荧光定量PCR验证阶段)在高暴露组和低暴露组(各20例)中进行荧光定量PCR测定,验证其表达量变化。结果高暴露组和低暴露组共有269个DEGs(上调203个,下调66个);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DEGs主要涉及前脑发育、胶质细胞命运决定等细胞生物学过程和PID NF-κB、PTEN等信号通路。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显示,与低暴露组相比,NFE2L1、SOX8、SOX6和RNF2基因在高暴露组表达明显下调(下调倍数分别为2.10、11.52、2.19和4.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职业性高浓度汞暴露人群中,血浆NFE2L1、SOX8、SOX6和RNF2基因表达发生明显改变,PTEN信号通路和神经胶质细胞命运决定生物学过程可能与汞暴露致机体损伤密切相关。
简介:摘要职业性鼻炎(occupational rhinitis,OR)是指在先前无症状的个体由于长期暴露在特定的工作场所中所导致的鼻炎,是近年来新提出的一种特殊类型的鼻炎。由于OR的患病率日益增高以及导致的社会负担也随之增大,因此人们越来越认识到OR是一种公共卫生问题。但在一般人群中OR的发生率仍然未知。OR的临床表现多样化,取决于个体的易感性、年龄以及刺激性变应原的免疫原性。与其他类型鼻炎一样,如果无法及时确诊而采取不当的治疗措施,则也可以导致与多系统相关的并发症,并给患者和整个医疗系统增加经济负担。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OR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职业性电焊工尘肺与职业性矽肺发病特点及CT影像表现差异。方法 对已诊断的10例职业性电焊工尘肺、20例职业性矽肺进行诊断年龄、接尘作业工龄,以及CT上结节表现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两组病例罹患尘肺病年龄统计学分析P值0.000,两组病例接尘工龄统计学分析P值0.005,均小于0.05,具有统计学差异;职业性电焊工尘肺表现以CT值较低的磨玻璃结节为主,职业性矽肺表现以CT值较高的结节为主,两者结节硬度统计学分析P值0.000,对结节最大CT值进行统计学分析P值0.000,均小于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职业性电焊工尘肺与职业性矽肺相比具有接尘工龄短、发病年龄小的特点且CT表现硬度和最大CT值具有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