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肾周脂肪解耦连蛋白1(UCP1)表达对肾透明细胞癌(ccRC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10月及2015年3月至10月收治的行后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的ccRCC患者共98例,通过术前CT图像评估肾周脂肪厚度及黏连度。术后RT-qPCR检测肿瘤周围肾周脂肪UCP1,依据肾周脂肪UCP1 mRNA值,将患者分成高UCP1表达组(42例)与低UCP1组表达组(5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肾周脂肪厚度及黏连度,进一步采用Kaplan-Meier曲线评估两组间无进展生存期(PFS)的差异。采用单变量和多变量Cox回归分析确定PFS的潜在独立预后因素。结果高UCP1表达组的肾周脂肪厚度、肾周脂肪黏连比例、Fuhrman分级中Ⅲ~Ⅳ级比例和T分期中>T2期比例高于低UCP1表达组[(13.84±2.41)vs(10.75±1.99),42.86% vs 16.07%,28.57% vs 8.93%,21.43% vs 5.36%;P值分别为0.000,0.003,0.011,0.037]。随访期间(中位时间62.0个月),15例患者(12例高UCP1表达组,3例低UCP1表达组)发生肿瘤进展。Kaplan-Meier曲线显示,高UCP1表达组较低UCP1表达组PFS更差(71.43% vs 94.64%,P=0.001)。Cox回归分析显示,高UCP1表达和高T分期与低PFS显著相关(β=1.334,RR=3.796,95% CI=1.009~14.280,P=0.048;β=2.886,RR=17.930,95% CI=5.538~58.047,P=0.000)。结论肾周脂肪UCP1表达增加可能为ccRCC患者肿瘤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联合肾周脂肪棕色化评估可能有助于临床更好的判断ccRCC患者的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后肾周血肿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2015年9月至2019年5月实施输尿管软镜碎石术的患者1 856例,根据术后是否形成肾周血肿,分为两组,其中发生肾周血肿患者19例,未发生肾周血肿1 837例。收集两组患者临床相关资料进行分析,主要包括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术前是否合并尿路感染(以多次尿培养结果阳性为尿路感染诊断标准)、术侧、术侧术前积水程度、术侧结石大小、是否为多发肾结石、手术时间。对各因素首先采取单因素分析,然后将筛选出的有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 856例患者行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后发生肾周血肿者19例,其中8例自行吸收缓解,9例行穿刺引流,2例再次行血肿清除术。单因素分析表明,合并尿路感染(χ2=23.922,P<0.01)、术侧肾中重度积水(χ2=4.865、0.027)、术侧结石大(t=5.471,P<0.01)及手术时间长(t=3.092,P<0.01)与术后肾周血肿的形成相关。多因素分析表明,合并尿路感染[比值比(OR)=4.705,95%CI:1.725~12.833,P<0.01]、术侧肾中重度积水(OR=4.951,95%CI:1.781~13.767,P<0.01)、术侧结石较大(OR=3.931,95%CI:1.504~10.268,P<0.01)及手术时间长(OR=1.111,95%CI:1.053~1.173,P<0.01)为输尿管软镜术后肾周血肿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为预防输尿管软镜术后血肿的形成,术前应注意控制尿路感染,对于术前中重度肾积水患者可考虑提前留置输尿管支架管或者经皮肾穿刺造瘘以缓解肾盂内压力;术中不能一味地追求清石率,应特别注意肾盂内灌注压力,及时终止手术,必要时可分期碎石;术后积极抗感染,保证引流通畅,加强监护。
简介:摘要为了观察内科胸腔镜在无胸腔积液或少量胸腔积液胸膜疾病患者中的诊断价值及安全性,本研究分析10例患者的临床表现、手术过程和病理结果,结果显示无胸腔积液患者4例,少量胸腔积液患者6例,9例患者术后获得明确的病理诊断,术中及术后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内科胸腔镜可用于无胸腔积液或少量胸腔积液的胸膜疾病患者。对于无胸膜粘连者,术前通过胸部CT评估穿刺点位置,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及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重复肾上肾输尿管膨出合并下肾或对侧肾膀胱输尿管反流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0月至2019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重复肾上肾输尿管膨出合并下肾或对侧肾膀胱输尿管反流24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19例,就诊年龄7个月至9岁,平均2岁。重复肾左侧13例,右侧6例,双侧5例,上肾输尿管膨出左侧15例,右侧9例,无双侧,合并下肾膀胱输尿管反流左侧13例,右侧9例,下肾及对侧2例。泌尿系统感染17例,影像学检查发现6例,间断腹痛1例。上半肾无功能者22例行重复肾上半肾切除术;上半肾积水但有功能者2例,行上下输尿管吻合术1例,行上肾输尿管膨出切除上下输尿管膀胱再植术1例。结果22例半肾切除患儿中19例患儿获得随访,3例失随访,术后下半肾反流消失11例(含对侧反流1例),减轻3例,反流无缓解无临床表现2例(术前Ⅳ级随访4个月,术前Ⅴ级随访2年),3例术后反流未消失合并泌尿系统感染再次手术治疗后治愈。保留上肾2例中,行上下输尿管吻合者术后4个月,无临床症状,尚未复查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行上肾输尿管膨出切除上下肾输尿管膀胱再植术后复查反流消失无临床症状。结论重复肾上肾输尿管末端膨出合并下肾或对侧肾膀胱输尿管反流上半肾发育不良无功能多见,上半肾无功能时行上半肾切除,术后11例下半肾反流消失,3例因反流未消失反复泌尿系统感染再次行手术。上半肾功能良好者行保留上半肾行输尿管端侧吻合术或膀胱输尿管再植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马蹄肾合并肾母细胞瘤合理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8年我院收治7例马蹄肾合并肾母细胞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女4例,就诊年龄1岁至8岁8个月,平均4岁6个月。肿瘤位于左侧4例,右侧2例,峡部1例。主要临床表现:腹痛4例,无症状腹部包块1例,偶然超声检查发现肿物1例,外院手术并放化疗后肿瘤复发1例。4例(其中2例因瘤体破裂,1例因瘤体巨大且合并肺部转移,1例因瘤体巨大)术前化疗后行患侧肾脏切除及峡部肿瘤切除术,术后辅以放疗+化疗;2例肿瘤位于肾脏一极行肿瘤剜除术,术后辅以化疗;外院术后及放化疗后肿瘤复发1例于我院行复发肿瘤切除术+盆腔转移灶切除。结果5例获随访(含2例肾肿瘤剜除术)6个月至11年,平均44个月,均未发现肿瘤复发,行肿瘤剜除者肾脏功能良好。2例失访,包括外院术后及放化疗后肿瘤复发1例,术前肺转移1例。结论马蹄肾合并肾母细胞瘤较少见,根据肿瘤位置及大小选择个体化治疗方式,如肿瘤位于肾脏一极可行保留肾脏的肿瘤剜除术,术后按病理分型分期辅以化疗和/或放疗。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胸腔积液中白细胞介素27(IL-27)浓度对于结核性胸腔积液(TPE)和恶性胸腔积液(MPE)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15~2018年收住北京朝阳医院诊断为TPE或MPE的患者,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胸腔积液及血浆中IL-27浓度。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获取胸腔积液中IL-27的浓度、胸腔积液与血浆IL-27浓度的差值和比值的诊断价值。结果143例患者中TPE组78例,MPE组65例。TPE患者中胸腔积液IL-27浓度显著高于MPE患者,胸腔积液IL-27诊断TPE的诊断界值为499.71 ng/L,敏感度为93.6%,特异度为95.4%,曲线下面积为0.952(95%CI:0.913~0.991),Z统计分析显示,胸腔积液与血浆IL-27浓度差值和比值的诊断价值不高于胸腔积液IL-27浓度。结论胸腔积液IL-27浓度是鉴别TPE和MPE的理想生物标志物。
简介:摘要笔者报道了一例交叉异位融合且左肾区囊肿患者的99Tcm-DTPA肾动态显像,该类肾畸形发病罕见,且缺乏特异性症状。通过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病理及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该病特点,还通过99Tcm-DTPA肾动态显像评估畸形肾的功能状态,旨在为该疾病的检出、诊断及治疗提供有力参考。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了一例成人女患,口服中毒剂量的苯磺酸氨氯地平 168片( 5mg/片, 840mg)的诊治,在救治过程中患者出现除了常见的顽固性低血压,代谢性酸中毒,肺损伤和反射性心动过速以及药物性心肌损害等毒性作用外,又出现了罕见的双侧大量胸腔积液。经查证,这是一种尚未见报道的,新的药物损害的临床表现。本文结合病例的治疗方案,包括血浆置换术,胸腔穿刺置管术等医疗措施,同时就胸腔积液的出现,恶化,改善,痊愈,预后,以及与肝脏功能,心肌酶,肾功能等指标变化通过时间过程加以总结,为进一步了解该病理生理过程和临床治疗做了相关基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