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大黄素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dyspepsia,FD)大鼠的促胃肠动力作用及对胃肠激素的影响.方法采用适度夹尾刺激法对大鼠进行造模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大黄素组、西药组,并设立正常组.模型组及正常组大鼠给水,大黄素组和西药组分别给大黄素、多潘立酮.14天后观察各组大鼠小肠碳末推进率,测定血清胃动素(MTL)和前列腺素E2(PGE2)水平.结果大黄素组及西药组胃残留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碳末推进率明显升高(p<0.05);实验结束时模型组大鼠及给药组大鼠MTL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但大黄素组大鼠MTL水平高于模型组及西药组(p<0.05);大黄素组PGE2水平显著高于其余三组(p<0.01).结论大黄素具有一定促胃肠动力作用,可能与提高胃动素有关,同时因其可提高PGE2水平具有潜在的胃黏膜保护作用.关键词大黄素;胃肠动力;胃动素中图分类号R28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796-01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人的心理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6月至2023年1月住院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200例,并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各100个病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基础药物和常规护理,实验组并在常规基础药物的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30天后,结果:两组均有不同程度的胃电节律异常,胃电指标和胃电参数变化。两组在胃电参数、胃电节律异常和胃电参数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介入治疗后,实验组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得分分别为7.8±1.6,占11.00%,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差异(P<0.05);主频参数分别为58.6±4.3 dB和(3.6±0.2)次/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人进行心理护理,并结合常规药物进行干预,可以有效地减少其临床症状评分,增加胃电参数,改善胃动力。
简介:目的比较胃肠动力药伊托必利、莫沙必利及多潘立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和药物安全性。方法采用开放随机对照试验,将172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3组,伊托必利组59例,予盐酸伊托必利片(瑞复啉)50mg,饭前服,3次/日;莫沙必利组58例,予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新络纳)5mg,饭前服,3次/d;多潘立酮组55例,予多潘立酮片(吗丁啉)10mg,饭前服,3次/日。疗程4周,观察3组患者用药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各组上腹胀、餐后饱胀、早饱、上腹痛、食欲下降、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积分明显降低(P〈0.01),各组疗效相似(P〉0.05)。3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5%、10.3%和10.9%,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伊托必利、莫沙必利及多潘立酮治疗功能性消化小良疗效肯定、相似,安全性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肠动力障碍的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24例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肠动力障碍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保守对症治疗。结果经过6d~25d保守对症治疗,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显著改善,并治愈出院,患者均不需要接受二次手术治疗。患者胃肠系统动力恢复时间为9.5±1.3d。出院后对患者实施3个月的随访,随访结果显示无复发,患者治疗前后数据对比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功能性胃肠动力障碍临床诊断时,应与机械性肠梗阻相互区别,其最为常用的临床诊断方法为消化道造影和纤维胃镜检查,且所有临床检查措施均应于手术10d后实施。
简介:胃肠运动障碍疾病包括反流性食管炎、糖尿病性胃轻瘫、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功能性便秘、(慢性胃炎)、慢性特发性假性肠梗阻等,在临床上较常见。这类疾病发病原因尚不太清楚,包括胃肠道收缩无力、节律混乱以及收缩方向异常等,临床症状主要有恶心、呕吐、上腹不适、腹痛腹胀等。治疗上主要是使用胃肠动力药来提高胃肠道的张力,协调器官之间的运动,从而达到改善和减轻胃肠运动障碍的目的。目前临床常用的胃动力药主要有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和西沙必利。由于它们的作用机制以及对受体的选择性不同,出现的不良反应也明显不同。本文就胃肠动力药的不良反应做一概述。1多巴胺(DA)受体拮抗剂1.1胃复安这是较早用作胃肠动力药的药物,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