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建立内毒素诱导的脓毒症大鼠模型,探讨胍丁胺对脓毒症大鼠脾细胞与树突状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取健康清洁级雄性SD大鼠90只,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内毒素组、胍丁胺组,每组30只;对照组经股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0 mL/kg)、内毒素组经股静脉注射脂多糖(10 mg/kg)、胍丁胺组经股静脉注射脂多糖(10 mg/kg)并同时腹腔注射胍丁胺(200 mg/kg);三组大鼠于建模后0 h、12 h、24 h分别随机抽取10只(标记为0 h、12 h、24 h亚组)麻醉处死;称取脾脏重量;HE染色观察脾脏病理;流式细胞术检测脾细胞与树突状细胞的总凋亡率;结果运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内毒素组中12 h(1.2633±0.0652)、24 h亚组(1.5576±0.0711)的脾脏重量(g)与对照组中相应亚组[(0.8876±0.0361)、(0.9079±0.0425)]相比明显升高(P<0.05),胍丁胺组中12 h(1.1052±0.0585)、24 h亚组(1.3262±0.0682)的脾脏重量与内毒素组中相应亚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HE染色见内毒素组脾脏组织炎症反应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加重(P<0.05),胍丁胺组与内毒素组相比明显减轻(P<0.05);内毒素组中12 h、24 h亚组的脾细胞[(13.31±1.26)、(19.53±1.68)及树突状细胞[(19.5±1.52)、(16.09±1.15)]的总凋亡率与对照组中相应亚组[(6.27±0.71)、(6.01±0.67)及(4.99±0.51)、(5.30±0.66)]相比均明显升高(P<0.05),胍丁胺组中12 h [(9.19±0.95)、(12.19±1.25)]、24 h亚组[(12.71±1.19)、(10.76±1.09)]的上述检测指标与内毒素组中相应亚组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内毒素组及胍丁胺组中24 h亚组的脾细胞凋亡率与同组中12 h亚组相比较明显升高(P<0.05),而树突状细胞凋亡率与同组中12 h亚组相比较明显降低(P<0.05)。结论脾细胞、树突状细胞的凋亡与脓毒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胍丁胺可抑制脓毒症大鼠脾细胞、树突状细胞的凋亡。
简介:目的:观察吗啡依赖大鼠神经元再生水平的改变及胍丁胺对抗吗啡依赖的可能机理。方法:12天连续递增给药方式建立吗啡依赖大鼠动物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腑海马神经元再生;应用放射免疫结合方法测定大鼠脑海马中cAMP水平;Westernblot方法观察海马中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BDNF)和酪氨酸蛋白激酶基因TrkB水平的变化。结果:连续递增给药12天造成吗啡依赖模型,胍丁胺(10mg/kg)对吗啡依赖具有抑制作用;吗啡抑制人鼠神经元前体细胞的增殖,胍丁胺(10mg/kg)抑制吗啡依赖的同时可以逆转吗啡对BrdU标记的阳性细胞数目的减少,吗啡依赖大鼠BrdU阳性细胞数目下降23%±4%;吗啡依赖大鼠海马cAMP含量下降,BDNF、TrkB水平呈现明显的下调。胍丁胺可逆转该变化。结论:成年大鼠吗啡慢性处理导致依赖后,神经元再生的水平下降,胍丁胺可以减轻吗啡依赖对神经元再生的抑制作用,而吗啡对神经元再生的抑制作用与cAMP以及其介导的BDNF水平的变化密切相关。
简介:胍丁胺(agmatine)是左旋精氨酸在左旋精氨酸脱羧酶(L-ADC)催化下脱羧基的产物,能被胍丁胺酶和二胺氧化酶分解代谢,现被认为是一种神经递质和/或神经调质[1].1996年Kolesnikov等[2]首次报道胍丁胺能增强阿片镇痛、对抗阿片耐受.在此基础上,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我们实验室对胍丁胺调节阿片功能及其可能机制进行了全面的研究,率先报道了胍丁胺具有弱镇痛作用、对阿片耐受具有治疗作用,预防和治疗阿片躯体依赖,其作用机制与影响阿片受体功能无关,与减少单胺类神经递质释放,抑制长期阿片处理引起的代偿性适应有关;此外,我们还对内源性胍丁胺对阿片功能的调节作用进行了研究,初步证明内源性胍丁胺和外源性胍丁胺类似,对阿片功能亦具有明显调节作用.现将主要实验结果综述如下.
简介:【摘 要】:目的 分析丁胺卡那霉素合理用药临床研究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 2018 年 1 月至 2019 年 12 月期间 51 例应用丁胺卡那霉素后发生不良反应患者为研究对象,总结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并制定合理用药对策 。结果 丁胺卡那霉素不良反应中 肾小管肿胀、耳毒性占比较高( P < 0.05 ); 不良反应给药途径中,以静脉滴注占比最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治疗中沙丁胺醇气雾剂的应用价值。方法:以COPD患者为例(例数:110例;时间:2016年1月-2019年1月)。分组方法:信封法(对照组、观察组)。所有患者均给予健康宣教,前者采用多索茶碱片,后者采用复方硫酸沙丁胺醇,对整体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分析,并观察患者人均急性加重期发作次数。结果:患者使用沙丁胺醇吸入气雾剂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观察组患者急性加重期发作次数明显更少,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有效率上,观察组患者更高,和对照组存在明显区别(p<0.05)。结论:针对COPD患者,在临床治疗中应用沙丁胺醇气雾剂,能够让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各项指标产生明显上升,强化整体治疗效果,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沙丁胺醇原液雾化吸入治疗AECOPD的疗效。方法将60例我科住院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比组30例,治疗中都給予常规控制性吸氧,口服或静脉抗炎,平喘,祛痰等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沙丁胺醇原液2.5ml+0.9%生理盐水5ml高压泵雾化吸入,每天3次,疗程7-10天,对比组仅给予抗炎等对症治疗。治疗组患者咳痰喘改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比组〔p<0.03〕,治疗组肺功能等指标明显改善〔p<0.03〕。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布地奈德联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与单用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儿童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驻马店市中心医院2017年2月至2019年5月儿科收治的80例哮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40例选择布地奈德联合沙丁胺醇治疗,对照组40例选择单独应用沙丁胺醇,药物吸入方法与使用剂量与对照组相同,两组患者连续治疗2个疗程。对患儿哮喘症状与临床疗效进行评估,比较两组肺通气情况、痰白三烯(LTs)浓度、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S%)及激素治疗的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与研究组治疗后临床症状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研究组患者治疗后"气促、呼吸困难"症状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用力肺活量(FEV1/FVC)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痰LTs、FEV1/FVC浓度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研究组痰LTs、FEV1/FVC浓度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哮喘儿童于治疗期间均未发生重度不良反应。结论布地奈德联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儿童哮喘临床效果较满意,相比单独应用沙丁胺醇雾化治疗具有明显优势,其给药简便,药物吸入气道后可有效控制哮喘,迅速缓解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