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拷贝数变异(CNVs)检测对于孤立型室间隔缺损(VSD)胎儿遗传学病因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20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超声检查发现的69例孤立型VSD胎儿,同时检索万方、万方医学、中国知网等数据库,2016年1月1日至2021年1月1日以"室间隔缺损""拷贝数变异"以及"产前"为关键词,连同文献报道的839例胎儿,共计908例孤立型VSD胎儿作为研究对象。对69例胎儿进行低深度全基因组测序,并合并文献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908例样本中,共检出33例致病性异常,总体检出率为3.63%。其中包括11例(1.21%)非整倍体以及22例(2.42%)致病性CNVs。后者涉及12种综合征,具体包括5例22q11.21缺失、2例4q末端缺失以及1例9q亚端粒缺失,均与心脏发育相关。22例致病性CNVs胎儿中,15例具有已知的妊娠结局,12例为自主终止妊娠,3例出生后室间隔自然闭合,但其中1例具有其他异常。结论孤立型VSD的胎儿具有较高的染色体异常检出率,因此建议对其进行CNV-seq检测。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者中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治疗,经双盲法分入实验组(n=25,实施个性化护理)与参照组(n=25,实施常规护理)当中,比较患者的相关指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ICU停留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心律失常、呼吸困难、感染、出血)。结果:实验组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ICU停留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数据对比参照组较低(P<0.05)。结论:在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术后护理中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有助于促进患者康复,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术(PIMSRA)治疗轻度室间隔肥厚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6年11月至2021年2月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肥厚型心肌病诊治中心接受PIMSRA治疗的轻度室间隔肥厚(最大左室壁厚度15~19 mm)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45例,收集其临床资料,评估术前、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的临床症状、NYHA心功能分级等;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价术前、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的室间隔厚度、左室流出道内径、左室流出道压差、二尖瓣反流、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等,监测并记录术中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常规12导联心电图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术后心律失常。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PIMSRA治疗,术中及围术期内无死亡、出血和卒中等临床不良事件发生,术后无左束支传导阻滞、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和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所有患者均无需永久起搏器植入。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的NYHA心功能分级提高,临床症状显著改善(均P<0.001),术后1年基本保持稳定。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的前间隔厚度、后间隔厚度、最大左室壁厚度减小(均P<0.001);左室流出道内径增宽(P<0.001),术后1年持续改善;静息和激发左室流出道压差显著降低(均P<0.001);二尖瓣反流量减少,SAM征分级降低(均P<0.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增加,左心房内径减小(均P<0.001),术后1年基本保持稳定;左房容积指数减小(P<0.001),术后1年持续改善;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与二尖瓣环舒张早期速度的比值(E/e′)减小(P=0.001),术后1年基本保持稳定;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左室射血分数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IMSRA治疗轻度室间隔肥厚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效果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小儿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程度及自然愈合过程中超声随访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选取我院2022年1月-2022年12收治的36例小儿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儿入组,对其进行超声随访检查,观察患儿房间隔缺损程度及为其1年的自然闭合情况。结果:所选的36例小儿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儿,直径3~5mm患儿8例,直径5~8mm患儿10例,直径8~10 mm患儿2例;经1年超声随访检查后自然闭合患儿20例,占比55.56%,未闭合患儿16例,占比44.44%,其中缩小13例,占比33.33%,扩大3例,占比8.33%,P<0.05。结论:小儿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自然愈合过程中,采用超声随访检查技术应用价值较高,其能够明确患儿房间隔缺损程度,并对自然愈合情况进行实时观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在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PA-IV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病例总结。选取2019年8月至2022年8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住院,明确诊断为PA-IVS并进行介入治疗的25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的性别、年龄、体重、手术时间、射线曝光时间、放射剂量。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动脉导管支架置入组和无支架置入组,通过配对t检验比较两组患儿术前三尖瓣瓣环直径及Z值、右心室长径和右心室长径/左心室长径。比较接受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的24例患儿术前与术后不同时间点的右心室收缩压压差、血氧饱和度、乳酸水平的差异。分析25例患儿术后右心室改善情况。分析无支架置入组患儿术后氧饱和度与术后右心室收缩压压差、术后1个月肺动脉瓣瓣口开放程度及三尖瓣瓣环Z值的相关性。结果25 例 PA-IVS 患儿中男19 例、女6 例,手术年龄12(6,28)日龄,体重 (3.7±0.5)kg。其中1例仅采用动脉导管支架置入术;20例患儿仅采用PBPV,另外 4例患儿同时接受了2种手术。动脉导管支架置入组与无支架置入组患儿术前三尖瓣瓣环Z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1.2比-0.1±0.4,t=2.77,P=0.010)。25例PA-IVS患儿术后1个月三尖瓣反流速度与术前相比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0.6)比(4.8±0.9)m/s,t=6.62,P<0.001]。采用PBPV的24例患儿术后右心室收缩压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2±19)比(110±32)mmHg(1 mmHg=0.133 kPa),F=59.55,P<0.001]。无支架置入组的20例患儿术后氧饱和度与肺动脉瓣球囊扩张前后右心室收缩压压差(r=-0.11,P=0.649)、术后1个月肺动脉瓣瓣口开放程度(r=-0.31,P=0.201)及三尖瓣瓣环Z值(r=-0.18,P=0.452)均无明显相关。结论经皮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可作为PA-IVS一期手术首选治疗方法,对于右心室、三尖瓣环和肺动脉发育较好的患儿,PBPV较为适用,而三尖瓣瓣环越小,则对动脉导管越依赖,越适于置入动脉导管支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导管肺动脉瓣打孔术治疗新生儿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PA-IV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1年10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接受经导管肺动脉瓣打孔术治疗的16例PA-IVS患儿的手术治疗及随访情况。比较手术前后右心室收缩压、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比较手术前与末次随访SpO2、超声心动图的变化。组间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16例PA-IVS患儿男10例、女6例,手术年龄为19(14,26)日龄,其中12例患儿成功行经导管肺动脉瓣打孔术,2例患儿转外科行直视下肺动脉瓣切开术,2例患儿转外科行经胸肺动脉瓣打孔术。12例成功行经导管肺动脉瓣打孔术治疗的PA-IVS患儿手术年龄为18(14,27)日龄,体重(3.6±0.4)kg,术后即刻右心室收缩压明显下降[(57±16)比(95±19)mmHg(1 mmHg=0.133 kPa),t=7.49,P<0.001];术后SpO2明显改善(0.90±0.48比0.75±0.09,t=-5.61,P<0.001)。12例成功行经导管肺动脉瓣打孔术治疗的PA-IVS患儿随访时间为22(7,33)个月,末次随访右心室与左心室横径比值较术前明显增加(0.55±0.05比0.45±0.05,t=-3.27,P=0.007);肺动脉瓣环Z值较术前明显增加(-0.78±0.23比-1.73±0.56,t=-8.52,P<0.001);三尖瓣瓣环Z值较术前明显增加(-0.52±0.12比-1.46±0.38,t=-10.40,P<0.001)。16例患儿均实现双心室循环,无死亡及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导管肺动脉瓣打孔术治疗新生儿PA-IVS安全、有效,中期随访疗效确切。
简介: 【摘要】目的:探究卵圆孔未闭(PFO)疾病治疗中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应用疗效分析。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在本院经胸超声心动图声学造影(cTTE)诊断为单纯PFO的5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对所选取PFO患者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结合右心声学造影进行筛查后,科学选择封堵器尺寸,予以针对性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干预。结果:50例PFO患者采取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后,出现4例心动周期内右向左分流30~50个微气泡,术中数字血管造影可见微小孔,但加硬导丝不能顺利通过,术中决定不予以继续手术治疗,造成手术失败。其余46例患者在3个心动周期内右向左分流>50个微气泡或呈左心腔浑浊状态,对手术未造成影响,继而成功完成手术治疗,全部封堵成功。完成手术的患者经1个月时间的恢复期,回院复查经常规超声探查发现,封堵器形态、位置均正常,无封堵器移位、脱落或封堵器相关血栓事件。复查cTTE显示,有3例患者可见右向左分流,分流量较少,微气泡50个微气泡的患者,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和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经胸超声心动图在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我院的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患儿中,选择60例为研究对象,采样时间为2022年2月-2022年8月,采用胸超声心动图对患儿进行检测,实施封堵术进行治疗。在患儿进行封堵术后,对患儿进行复查,检查患儿房室的大小,以及封堵器固定的情况。结果:经胸超声心动图进行术前检查,所有患儿均成功进行封堵术,患儿在封堵术后,再次经胸超声心动图观察,所有患儿的封堵器位置均较好,在患儿进行封堵术后的第3天检测,有1例患儿的右房和右室内径跟封堵术前比较,缺损处逐渐缩小,有2例患儿有少量的残余分流,在患儿进行手术后的第3月以及第6月时检查,所有患儿均无残余分流,左室射血分数跟封堵术前有改善,并且所有患儿均没有发生并发症。结论:在患儿进行封堵术期间检测,以及进行封堵术之后的复查中,胸超声心动图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提高封堵术成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及三维重建的室间隔膜部膨出瘤(IVMSA)的影像解剖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13年1月—2022年5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放射科经冠状动脉CTA检出的50例IVMSA,其中男15例、女35例,年龄35~80(59±11)岁。冠状动脉CTA横断面图像上找到室间隔膜部的位置,采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后处理技术进行三维重建,分析IVMSA在形态、大小、膨出方向、瘤壁及瘤腔血栓形成情况等方面的CT影像学特征。结果(1)IVMSA形态:50例IVMSA中多叶状47例,呈分叶大小不均的多分叶状;半球形2例,其表面较光滑,瘤颈直径大于瘤体长径;隧道样1例,表现为弯曲长条形瘤腔,游离于右心室内,瘤体长径超过瘤颈直径4倍。(2)IVMSA大小:瘤颈直径为1.95~18.95(8.36±3.84)mm,瘤体长径范围为2.39~20.70(9.67±3.77)mm。(3)IVMSA膨出方向:49例患者IVMSA膨向右室流入道,1例膨向右室流出道。(4)IVMSA瘤壁:1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患者术后合并之IVMSA瘤壁破裂,其余49例未见瘤壁破裂迹象。(5)IVMSA瘤腔:50例患者均未见IVMSA瘤腔内血栓形成。结论IVMSA形态上以多叶状最多见,大小不一,多数膨向右室流入道,极少数可出现瘤壁破裂,瘤腔内血栓形成较为罕见。冠状动脉CTA结合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对IVMSA的影像形态进行综合观察,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腔镜经二尖瓣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治疗左心室中部梗阻的肥厚型心肌病的早期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4月至2021年7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外科接受胸腔镜经二尖瓣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治疗的10例左心室中部梗阻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52.0±16.4)岁(范围:18~68岁),欧洲心血管手术危险因素评分系统Ⅱ预测手术病死率[M(IQR)]为1.78%(1.20%)(范围:0.96%~4.86%)。采用配对t检验、配对Wilcoxon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手术前后左心室流出道峰值压差、室间隔最大厚度、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向运动等超声心动图指标,记录围手术期和随访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全组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无中转正中开胸、无室间隔穿孔或心脏破裂。全组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未发生永久性起搏器植入、再次开胸止血、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卒中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与术前相比,术后室间隔厚度减小[(10.3±1.7)mm比(22.1±4.0)mm,t=-10.693,P<0.01],左心室流出道压差峰值降低[12.3(11.5)mmHg比(81.7±21.1)mmHg,Z=-2.805,P<0.01;1 mmHg=0.133 kPa],有效解除了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结论胸腔镜经二尖瓣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治疗左心室中部梗阻的肥厚型心肌病可获得较好的早期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个性化三维重建及打印技术指导下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1年12月于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外科接受个性化三维重建和打印技术指导下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治疗的28例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4例,女性14例,年龄(51.1±14.0)岁(范围:18~72岁),术前将心脏增强CT图像导入Mimics软件重建,于心脏数字模型的左心室长轴面上标记垂直于各节段室间隔的短轴面方向,并于相应的短轴面上测量室间隔厚度。预测切除心肌的厚度并利用具象化的数字模型确定切除范围,并可视化二尖瓣和乳头肌异常。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或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预测切除室间隔心肌的长度、宽度、厚度及体积与实际切除室间隔心肌的长度、宽度、厚度及体积的相关性。结果全组患者无死亡,无永久起搏器植入、再次开胸止血、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卒中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全组患者术后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有效解除。三维重建预测切除心肌的长度、宽度和厚度与实际切除心肌的长度(R=0.65,95%CI:0.37~0.82,P<0.01)、宽度(R=0.39,95%CI:0.02~0.67,P<0.01)和厚度(R=0.82,95%CI:0.65~0.92,P<0.01)均呈正相关。预测切除心肌的体积与实际切除心肌的体积呈高强度正相关(R=0.88,95%CI:0.76~0.94,P<0.01)。术前超声心动图测量的室间隔心肌厚度与实际切除室间隔心肌的体积呈中等强度正相关(R=0.52,95%CI:0.19~0.75,P<0.01)。随访(14.4±6.8)个月(范围:3~22个月),无患者死亡,1例患者因心房颤动再次入院行心内膜射频消融术。结论个性化三维重建及打印技术能将心内结构可视化,并通过预测切除心肌的厚度、体积及范围指导室间隔心肌切除术,临床效果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