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以及患者预后等相关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0例胼胝体梗死患者临床相关资料。结果的临床资料。结果胼胝体梗死患者最为常见的是肢体瘫痪,同时也会表现出意识障碍、言语障碍、认知障碍、小便障碍、情感障碍、面舌瘫痪、共济失调、感觉障碍、失写失用、异己手综合征等症状。通过MRI检查发现,膝部病变8例(20%)、压部病变11例(27.5%)、体部病变14例(35%)、膝部+体部病变3例(7.5%)、膝部+压部病变1例(2.5%)、膝部+体部+压部病变3例(7.5%)。同时伴发基底节病变31例,半卵圆中心病变18例,顶叶病变6例,脑干病变6例,枕叶病变6例,颞叶病变4例,额叶病变4例。本次40例基本痊愈16例,有效2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5%。结论胼胝体梗死临床表现相对比较复杂,主要是由于动脉硬化病变引发血流动力学改变引起的,可通过MRI检查进行确诊,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后患者预后一般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胼胝体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2007-2011年收治的3240名脑梗死患者中43例胼胝体梗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胼胝体梗死占同期脑梗死的1.3%,平均年龄64岁,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为主要危险因素。主要临床表现为肌力减退、言语障碍、感觉障碍、意识精神异常、共济失调、尿便障碍、失用、偏盲等。梗死部位以膝部、体部为主,多合并其他部位梗死。结论胼胝体梗死发病率低,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需及时进行影像学检查。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胼胝体梗死的临床与磁共振影像特点。方法选取36例自2012年2月至2015年7月经过MRI、CT检查认证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胼胝体梗死患者,对主要临床特点及磁共振影像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总结。结果胼胝体梗死的主要临床特点为偏瘫、面瘫、舌瘫、小便失禁、感觉障碍、认知功能下降、情感障碍、语言障碍;所有患者均合并有其他部位梗死,其中双侧少于单侧,左侧少于右侧;17例脑血管造影的患者显示脑血管形态不正常;所有患者共检测出病灶55处,膝部及体部所占比例最大,压部较小。结论胼胝体梗死在临床上的表现较为复杂,磁共振成像对胼胝体梗死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能够大大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胼胝体梗死的临床与磁共振影像特点。方法选取36例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经过MRI、CT检查认证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胼胝体梗死患者,对主要临床特点及磁共振影像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总结。结果胼胝体梗死的主要临床特点为偏瘫、面瘫、舌瘫、小便失禁、感觉障碍、认知功能下降、情感障碍、语言障碍;所有患者均合并有其他部位梗死,其中双侧少于单侧,左侧少于右侧;17例脑血管造影的患者显示脑血管形态不正常;所有患者共检测出病灶55处,膝部及体部所占比例最大,压部较小。结论胼胝体梗死在临床上的表现较为复杂,磁共振成像对胼胝体梗死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能够大大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胼胝体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4月-2010年4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1609例脑梗死患者中,经MRI确诊的33例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①该病发生率为2.05%(33/1609);发病年龄为(63±9)岁,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②33例中,以肢体瘫痪(93.9%)和认知功能下降(57.6%)最为多见,其次是面、舌瘫(48.5%),共济失调(45.5%),感觉障碍(39.4%),再次是情感障碍和语言障碍(均为30.3%),而异己手综合征最少见(9.1%)。(3)33例通过MRI检出病灶42个,以体部(42.9%)、压部(35.7%)多见。6例为单纯胼胝体梗死,27例合并颅内其他部位梗死,最多见于基底核区(75.8%)。单侧梗死患者(24/33)多于双侧(9/33),P〈0.01。④15例行血管造影检查(MRA/CTA/DSA),大腩的动脉狭窄6例,闭塞3例;胼周动脉狭窄3例,闭塞2例;大脑中动脉狭窄1例,大脑后动脉狭窄3例,闭塞2例;血管形态正常者2例。结论胼胝体梗死发生率相对低,临床表观复杂多样,应重视认知功能的下降和异己手综合征,MRI对胼胝体梗死定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胼胝体急性梗死疾病的核磁共振表现以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自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于我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84例,按照患者的病因进行分组,其中,胼胝体梗死患者共48例,为实验组,非胼胝体急性梗死患者共36例,为参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并发症情况和血管狭窄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共48例,阳性的梗死患者共31例(64.58%),白质稀疏的脑梗死患者为28例(58.33%);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参照组相比较高,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血管狭窄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参照组患者的血管狭窄的发生率相对较低,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胼胝体梗死疾病与非胼胝体梗死疾病相比更容易引发并发症,且易导致血管狭窄,利用核磁共振的检查方法能够对此类疾病准确有效地诊断,提高治疗疾病的效率,是检查脑梗死类疾病的可行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胼胝体梗死的核磁共振表现特征。方法:收治急性胼胝体梗死患者 29例,均经核磁共振检查确诊,有完整的核磁共振检查资料。观察患者的核磁共振表现,并总结影像学资料特征。结果: 29例患者经核磁共振共检出梗死灶 36个,主要集中在右侧,呈卵圆形、圆形或条带状,无占位效应。梗死部位多为体部和压部,多合并基底节、额叶、脑干等其他颅内病灶梗死。在 T1W1上呈低信号或稍低信号,在 T2W1上及轴位自由水抑制上均呈高信号,轴位 eP1序列弥散成像上呈高信号, T2W1矢状位病灶最清晰 ,增强扫描可见不均匀边缘强化。结论:核磁共振诊断急性胼胝体梗死,影像学特征明显,易于与其他颅内梗死病变鉴别。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胼胝体梗死核磁共振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急性胼胝体梗死患者进行研究。观察急性胼胝体梗死临床表现、核磁共振特征以及治疗效果。结果: 急性胼胝体梗死易合并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冠心病,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语言障碍、肢体障碍等。29例患者经核磁共振显示32处梗死。累及部位以体部为主,形态卵圆形为主。且易合并陈旧性梗死、白质稀疏,部分患者可合并脑出血。所有患者经积极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其中痊愈19例,好转9例,无效1例,治疗有效率96.55%。在用药期间,2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9.52%。结论:急性胼胝体梗死具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及核磁共振特征,可与其他颅内梗死鉴别诊断。针对急性胼胝体梗死给予积极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改善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胼胝体梗死核磁共振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急性胼胝体梗死患者进行研究。观察急性胼胝体梗死临床表现、核磁共振特征以及治疗效果。结果: 急性胼胝体梗死易合并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冠心病,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语言障碍、肢体障碍等。29例患者经核磁共振显示32处梗死。累及部位以体部为主,形态卵圆形为主。且易合并陈旧性梗死、白质稀疏,部分患者可合并脑出血。所有患者经积极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其中痊愈19例,好转9例,无效1例,治疗有效率96.55%。在用药期间,2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9.52%。结论:急性胼胝体梗死具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及核磁共振特征,可与其他颅内梗死鉴别诊断。针对急性胼胝体梗死给予积极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改善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胼胝体梗死核磁共振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急性胼胝体梗死患者进行研究。观察急性胼胝体梗死临床表现、核磁共振特征以及治疗效果。结果: 急性胼胝体梗死易合并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冠心病,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语言障碍、肢体障碍等。29例患者经核磁共振显示32处梗死。累及部位以体部为主,形态卵圆形为主。且易合并陈旧性梗死、白质稀疏,部分患者可合并脑出血。所有患者经积极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其中痊愈19例,好转9例,无效1例,治疗有效率96.55%。在用药期间,2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9.52%。结论:急性胼胝体梗死具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及核磁共振特征,可与其他颅内梗死鉴别诊断。针对急性胼胝体梗死给予积极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改善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胼胝体梗死的核磁共振表现特征。方法收治急性胼胝体梗死患者29例,均经核磁共振检查确诊,有完整的核磁共振检查资料。观察患者的核磁共振表现,并总结影像学资料特征。结果29例患者经核磁共振共检出梗死灶36个,主要集中在右侧,呈卵圆形、圆形或条带状,无占位效应。梗死部位多为体部和压部,多合并基底节、额叶、脑干等其他颅内病灶梗死。在T1W1上呈低信号或稍低信号,在T2W1上及轴位自由水抑制上均呈高信号,轴位eP1序列弥散成像上呈高信号,T2W1矢状位病灶最清晰,增强扫描可见不均匀边缘强化。结论核磁共振诊断急性胼胝体梗死,影像学特征明显,易于与其他颅内梗死病变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