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急性脑梗死是脑部动脉发生病变,导致血氧供应障碍而导致脑组织软化、坏死。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可以减少梗死区面积,减轻大脑损伤程度,促进神经元细胞重生,提高神经功能恢复效果。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护理进展
  • 简介:【摘要】脑梗死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脑血管疾病,致残率高。许多研究发现,对脑梗死患者进行适当的康复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脑梗死,提高其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本文从脑梗死患者康复护理的基本理论、脑梗死患者的康复目标、等方面总结了脑梗死患者康复护理的护理进展。

  • 标签: 脑梗死 护理 常识 效果 进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背景:急性心肌梗死起病急,病情凶险,但目前对超急性期的辅助诊断主要靠心电图,实验主要利用组织多普勒应变成像的优点,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提供帮助。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应变成像技术观测犬急性心肌梗死前、后心内膜下层心肌、中层心肌、心外膜下层心肌径向峰值应变及应变达峰时间,分析其力学变化特征。方法:16只Beagle犬,开胸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第一对角支建立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同步记录心电图,在组织速度成像模式下,分别在急性心肌梗死前、后采集标准心尖短轴切面的连续5个完整心动周期内的二维动态组织多普勒速度图像,存于TDI-Q工作站。分别观测梗死区缺血前、后局部及心内膜下层心肌、中层心肌、心外膜下层心肌径向峰值应变及应变达峰时间。结果与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梗死区局部以及心内膜下层心肌、中层心肌、心外膜下层心肌的峰值应变较梗死前明显降低(P〈0.05);梗死区心肌各层次间峰值应变梯度消失;梗死区局部以及各层次心肌达峰时间均较缺血前延长(P〈0.05)。同时观察到梗死区基础状态心内膜下心肌及中层心肌分别与其局部心肌的峰值应变呈正相关(r=0.617,P〈0.01;r=0.556,P〈0.01),而与梗死区则无相关性(r=0.338,P〉0.05;r=0.218,P〉0.05)。提示急性心肌梗死后,梗死区不同层次心肌间峰值应变梯度消失,局部及不同层次心肌峰值应变明显减低,而达峰时间明显延长,是梗死区心肌结构异常、功能障碍的反映,从而导致心脏整体运动不协调,引起心脏整体的非同步化运动,是触发心力衰竭的重要力学机制之一。

  • 标签: 实验动物 组织构建 急性心肌梗死 应变成像 超声心动图 心室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MI)并右心室梗死(RVMI)的临床诊断及冠脉病变特点。方法对急性下壁(AMI患者106例,其中合并RVMI37例(观察组),不合并RVMI79例(随机抽取37例为对照组)。对患者的临床诊断特点及冠脉造影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心电图提示下壁AMI并RVMI改变37例,观察组冠状动脉造影37例,右冠近中端闭塞34(91.9%)例,远端0例,均为右冠脉优势型。回旋支阻塞3例(8.1%),且呈左冠脉优势型。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MI)常合并右心室梗死。对右心室梗死的识别颇为重要,因为应急处理的原则不同。下壁AMI并RVMI的血管病变部位多见于优势型右冠脉的近中段。

  • 标签: 右心室梗塞 临床诊断 冠状动脉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梗死部位对心电图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在2015年6月至2017年1月选取所在科室2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采用心电图对患者进行检测,将所有患者分为心电图异常组和心电图正常组,每组研究样本为10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病情分型、死亡率以及心电图异常组与不同梗死部位之间的关系。结果心电图异常组重型比例高于心电图正常组,死亡率高于心电图异常组,P<0.05。结论采用心电图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梗死部位的检出具有较大的意义,可准确的反映患者的心电图特征,为患者的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值得临床借鉴。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不同梗死部位 心电图检测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