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护理方法对在2014年10到2015年3月进本院入治的10例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病的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分析可知居家腹膜透析的患者操作不恰当是引起腹膜炎的原因之一,腹腔内脏器感染、导管出口处或者隧道感染、血源性感染也可能诱发腹膜炎,而不规范使用抗生素可能会导致感染反复发作。结论通过规范性的腹膜透析操作、反复多次的腹膜透析的培训考核,扎实的腹膜透析的护理水平及适时的进行家访的服务等可以有效的降低腹膜炎的发生。肾科医生或者腹膜透析的护士及早的介入、改进标本的培养技术、针对性的病原菌治疗等能有效的提高患者的腹膜炎的治愈率。
简介:摘要随着大家对腹膜透析认识的不断提高以及双联系统等先进的腹膜透析技术的广泛应用,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已不再是腹膜透析的瓶颈问题,但是腹膜炎依然是导致腹膜透析患者退出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值得高度关注1。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防治应该是从腹透管置管开始的,包括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腹膜透析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患者的强化培训、腹膜炎的早期快速诊断、给药途径与疗程,以及拔管指征等。临床医生应根据最新的治疗指南及研究进展,结合患者的个体特点进行综合判断,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腹膜透析患者腹膜透析感染的危险因素,病原菌分布及转归。方法收集2012年1月1日-2018年6月30日期间本中心203例次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eritonealdialysis-relatedperitonitis,PDRP)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老年组(年龄≥65岁)与非老年组(年龄<65岁)。分析腹膜炎发生的危险因素、统计腹膜炎相关致病菌分布及转归。结果白蛋白是老年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老年组35例,培养阳性24例(培养阳性率66.67%)。其中革兰氏阳性(G+)菌17例(70.83%),革兰氏阴性(G-)菌4例(16.67%),真菌3例(12.50%)。非老年组共168例,培养阳性94例(培养阳性率55.95%),G+菌71例(75.53%),G-菌15例(15.96%),真菌7例(7.45%),混合感染1例(1.06%)。主要菌种的组成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老年组拔管退出7例次(20.00%)高于非老年组拔管退出14例(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白蛋白是老年PDR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老年PDRP患者的拔管退出率高于非老年PDRP患者。
简介:摘要目的对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状况进行分析,为腹膜保护、腹膜炎的防护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4年行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且发生腹膜炎的3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其发生的原因、致病菌种类、药敏、预后。结果所有入组腹膜炎患者,除3例因慢性肾脏病并发症死亡外,余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主要致病微生物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主要原因为操作不规范和肠道感染;头孢唑林和头孢他啶联合治疗可作为腹膜炎初始治疗的有效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腹膜透析治疗患者并发相关性腹膜炎的护理方法。方法将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之间规律随访的的80例腹膜透析治疗患者患者纳入研究。患者均为尿毒症期且接受腹膜透析,按照护理时行优质护理和常规护理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对观察组行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优质护理,对照组仅行常规护理,并对比两组患者发生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发生率为35.4个患者月,即1次/2.95年,对照组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发生率为27.74个患者月,即1次/2.31年,两组患者腹膜炎的发生率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对腹膜透析治疗患者治疗中采用优质护理和无菌操作对于减少患者腹膜炎的发生具有较为显著的效果,值得进行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eritoneal dialysis-associated peritonitis, PDAP)是导致患者退出腹膜透析的主要原因,其中真菌性腹膜炎(fungal peritonitis, FP)虽然在PDAP中占比少,但其治愈率低,由其导致的技术失败率及PDAP相关死亡率高。然而,至今尚缺乏统一的FP预防及治疗方案。预防FP的药物主要包括制霉菌素与氟康唑,但其用药时机尚未确定。治疗FP主要包括拔除导管和抗真菌药物治疗两个方面。然而,尽管在大多数情况下需要拔除导管,但拔除导管的最佳时间仍然未知。本文结合近年来的重要临床研究,对腹膜透析相关性FP的预防及治疗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居家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原因分析。方法:选取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肾内二区收治的65例行居家腹膜透析的患者作为家访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腹膜炎发生率调查,并分析其原因。结果:65例行居家腹膜透析的患者中有20例患腹膜炎,18例患者痊愈出院,2例为难治性腹膜炎,转为血液透析继续治疗。经调查,腹膜炎组的患者中,无菌操作意识缺乏、肠道感染、导管出口处及隧道感染、营养不良的人群占比明显高于非腹膜炎组(P<0.05)结论:居家腹膜透析患者患腹膜炎的原因有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营养状况、免疫功能、透析模式、透析液类型、置管方式、置管时间、置管位置、置管固定方式、置管护理方式、透析操作技术等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灌洗治疗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时配合综合护理干预的作用。方法抽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38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腹腔灌洗治疗,治疗期间19例行常规护理者作为对照组,19例治疗期间行综合护理干预者作为实验组,评估两组营养状态,并对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结果(1)实验组干预后PA、HSA、HGB、TF、TB等营养指标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行腹腔灌洗治疗时,配合使用综合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营养状态,有效防控并发症,值得推广。
简介:目的:探讨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发生的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预后将其分为治愈组、复发组和拔管/死亡组。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184例腹膜透析患者共发生312例次细菌性腹膜炎,其中革兰阳性菌感染144例次,阴性菌83例次,多种微生物感染19例次,培养阴性66例次。与治愈组相比,革兰阴性菌在复发组和拔管/死亡组比例均较高(P〈0.01)。与治愈组和复发组相比,拔管/死亡组血清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较低(P〈0.01),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水平较高(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RP水平的升高是影响腹膜炎患者复发、再发、重现和拔管、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全身炎症反应状态是影响腹膜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膜透析相关性真菌性腹膜炎(PDFP)的临床特点、易感因素、病原学特点、诊治和预后,以提高临床上PDFP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泉州市第一医院腹膜透析中心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21例PDFP病例,分析其临床特点、病原体、治疗方法、预后。结果PDFP占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比例是7.58%;其中糖尿病患者10例,PDFP发生前3周静滴抗生素8例,19例拔管后改为维持性血液透析,3例拔管后死亡;2例拒绝拔管,1例予以氟康唑注射液10mg/L加入腹透液中2L/次CAPD治疗,同时氟康唑注射液200mg稀释后静脉滴注1次/d,2周后治愈,1例上述方法治疗8天后无效死亡。真菌培养光滑念珠菌1例、白色念珠菌6例、热带念珠菌1例、近平滑念珠菌3例、酵母样真菌5例、毛孢子菌4例、1例未培养出。结论腹膜透析患者患细菌性腹膜炎时糖尿病和使用广谱抗生素是继发真菌性腹膜炎的易感因素;大部分真菌性腹膜炎患者致病菌为念珠菌属,一旦确诊为真菌性腹膜炎,应尽早拔除导管及予抗真菌药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腹膜透析(腹透)患者胃肠道症状和胃肠道疾病的发生率,探讨其与腹透相关性腹膜炎的相关关系。方法前瞻性纳入2016年3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腹透中心随访的腹透患者为研究对象,追踪随访至患者退出腹透或研究终止日期2019年12月31日。收集患者胃肠道症状、胃肠道疾病及腹膜炎发生情况,用胃肠道症状评定量表评估患者胃肠道症状严重程度,比较胃肠道疾病组与无胃肠道疾病组患者人口学及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Poisson回归模型筛选腹透患者发生腹透相关性腹膜炎的影响因素。结果共471例腹透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387例(82.2%)患者出现至少1种胃肠道症状,142例(30.2%)患者患有胃肠道疾病。患者总体腹膜炎发生率为0.094次/患者年,革兰阳性菌腹膜炎发生率为0.034次/患者年,革兰阴性菌腹膜炎发生率为0.027次/患者年。多因素Poisson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胃肠道疾病是总体腹膜炎及革兰阴性菌腹膜炎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分别OR=1.852,95%CI 1.252~6.369,P=0.002;OR=3.324,95%CI 1.616~6.836,P=0.001);腹泻症状得分较高是革兰阴性菌腹膜炎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OR=2.832,95%CI 1.616~4.963,P<0.001)。结论腹透患者胃肠道疾病的发生率较高,胃肠道疾病是总体腹膜炎及革兰阴性菌腹膜炎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腹泻症状是革兰阴性菌腹膜炎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