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徜徉于听书,智慧于书香。2018年我在听书的书香中走近了王阳明。2016年,我的文章获得了市教育局优秀,得到的奖品是三本书,书名是王阳明。好不容易得到的奖品于是乎我制定计划要读完这本书。

  • 标签: 听书 看书 王阳明 良知
  • 简介:摘要:王阳明的“良知”作为阳明心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俩个向度。就其本体而言是恢复良知本体,就其功夫论而言就是依良知而行。在一些论述当中将“良知”看成是道德层面的思想体系,而忽略了其实践智慧。王阳明“良知”是知行合一的结合,只有将本体论方面和功夫论结合才能实现“良知”之本体,达到成圣的境界。王阳明的道德实践智慧,首先要“立志”,其次要在日常的生活中磨砺自身,克服私欲,将“良知”成为“心之主体”,最后不仅仅将“良知”作为日常处事的规范之道,同时也提倡超越“良知”而追寻自然之诚德。

  • 标签: 致良知 知行合一 道德实践
  • 简介:王阳明"良知"说的提出赖于三个循次递进的思想:首先,通过重新诠释"物"的含义,把物置于"心——物"关系中,建立"心外无物"的观点,重构一个"为我"的意义世界,为"良知说"准备条件。而后,借助"心——物"这一关系,利用主体的"觉"和赋意功能,打通心与理的隔膜,进而为"良知"说找到依凭的根据。最终逻辑地推得"良知"是人身修为的根本工夫。

  • 标签: 王阳明 心外无物 心即理 致良知
  • 简介:阳明对《中庸》诸范畴多有新解,特别是在对"中"与"和"的阐释上,阳明提出了"中和一体"、"和上用功"、"良知即是未发之中"以及"良知而行,则所谓天下之逹道也"等重要思想。阳明晚年思想归结于良知,他用良知来诠释中和。阳明的这一良知中和观,在宋明理学中和思想的发展史上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 标签: 中和 已发 未发 良知
  • 简介:王启康在《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中指出:良知良知学说在王阳明心学中占据中心地位。良知良知学说包含两大理论局限:否认良知中理的客观存在与从现实生活获取之的可能性;否认一般知识、能力在成圣与在道德观念形成中的作用。

  • 标签: 良知学说 王阳明心学 学问 心理 社会科学 大学学报
  • 简介:王阳明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在他的亲自主持和大力推动下,明朝的书院教育迎来了新生,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继南宋以来的第二个书院与学术一体发展的趋势。在书院讲学的过程中,王阳明突破“程朱”新儒学的“支离”,提出了“心即理”、“良知”的学术主张,充分表现出王阳明追求学术自由、学术创新、重视成德教育的书院教育思想,特别是提出了“立志、勤学、改过和责善”的书院教条,凸显了王阳明书院教育的心学特质。尽管他的书院教学思想并不完善,但依然对现代大学坚持教育公平、学术自由、学术创新和重视人文精神的教育与践履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王阳明 “致良知” 书院教育思想 现代价值
  • 简介:儒家哲学所追求的人生理想是要达到“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道德境界,认为达到这一境界则宇宙太和,社会大同,理想人格得到完美实现。从先秦到宋明,儒家学者于此孜孜以求。王阳明在前辈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良知”的理论,认为良知既是人心的本然状态,又具有道德判断的能力,无所不在,超越时空,因此,充分发展人的良知,使其充塞流行,便可廓然大公,达到同天地的境界,实现理想的人格。

  • 标签: 理想人格 良知 致良知 道德 境界
  • 简介:在社会主义新时代家风建设中,要使优良家风成为人们自觉的内在追求,可以借鉴阳明心学中的合理成果,从积极发现和发扬每个人的“良知”方面着力,通过“良知”道德修养的实践功夫,彰显以良知为核心价值的道德主体精神。优良家风建设需要家庭成员以良知为引领,唤醒良知、挺立良知、力行良知,把家风建设的“外在要求”内化为“内在需求”,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使和谐家风成为助推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 标签: 致良知 家风 道德主体性 内化
  • 简介:在王阳明看来,人皆有至善之良知本体,但良知在后天受到遮蔽,故未必尽能为善。障碍良知者主要为私欲与习染二者,本文以前者为主要讨论对象,探讨阳明哲学中私欲的定义、根源及其影响。

  • 标签: 王阳明 私欲 致良知
  • 简介:摘要:“良知”注重道德主体性的建构与道德实践的统一,而目前中小学德育教育大多存在主体性缺失、实践偏差等现状。由此,探究“良知”思想对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启示极具合理性与现实意义,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德育主体性,实现自我德行的终身发展。探究“良知”思想对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启示极具合理性与现实意义,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德育主体性,实现自我德行的终身发展。

  • 标签: “致良知” 中小学 德育教育
  • 简介: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与良知说虽然提出的时间相隔五年之久,二者提出的原因也不尽相同,但二者的内涵并无实质的区别。知行合一与良知都是要人们体认自己的本心,并按自己的本心做事。提出良知学说以后,王阳明较少谈知行合一,但从二者各自的针对性来看,良知说并不能取代知行合一说。王阳明反对向外探求道德之理,更反对道德空谈,知行合一说仍然极具价值。

  • 标签: 知行合一 致良知 关系
  • 简介:"良知-良知"是孟子至王阳明的重大哲学问题论述。孟子以"良知"为人之主观品性,"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涵示人的良知,前三项可以看作"良知"的德性,第四项是"良知"的知性,意示禀赋的普遍性与现成性。王阳明也以"良知"为人涵天理,但发见到"过度人欲"对"天理良知"的障蔽窒塞,所以主张以"修与推极"施以发明。"良知-良知"涵摄禀赋与现成,是可通义天理的人具理性,是人的主观精神的恒常品资。

  • 标签: 良知 致良知 禀赋 主观精神 恒常品资
  • 简介:叔叔忽然打来电话,说婶婶的侄子刘学林在当羊县城开的一家农资零售店突遭派出所查封,问题可能不小!

  • 标签: 良知 派出所 零售店
  • 简介:良知是阳明思想的根本宗旨与最终归趣,它包含本体与工夫两方面的内容。良知的过程就是动静合一的过程,也是知行合一的过程,更是不断强化道德自律的过程,因此,深入地领悟王阳明的良知,对加强人们的道德修养,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王阳明 致良知 道德修养 启示
  • 简介:阳明学界对于王阳明正式提出“良知之教”的时间、地点及其来龙去脉存有分歧,钱德洪《阳明先生年谱》判定正德十六年王阳明在江西南昌之时“始揭良知之教”,黄绾《阳明先生行状》则认为“甲戌(正德九年),升南京鸿胪寺卿,(王阳明)始专以‘良知’之旨训学者”,而当今贵州的阳明学研究者则倾向正德三年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后即提出“良知”说,新近出版的《王阳明年谱长编》考定阳明在正德十四年始悟“良知”之学。本文则以为,王阳明“始揭良知之教”是正德十五年秋在赣州与众弟子论学之时,在场者主要有陈九川、夏良胜、邹守益等江右王门学者。

  • 标签: 王阳明 致良知之教 赣州通天岩讲学 南昌讲学
  • 简介:一百年前,人们在亚马逊河两岸砍伐树木时,发现一种十分奇怪的现象:在电锯的轰鸣声中,所有的动物都逃离了,唯有一种叫树虎的动物没有走。据记载,树虎是非常怕人的。

  • 标签: 良知 亚马逊河 动物
  • 简介:人生在世,总免不掉要坚守或放弃点什么。坚守或放弃固然是个人的自由,但做人的良知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放弃。

  • 标签: 良知 人的自由 放弃
  • 简介:近日,媒体的聚光灯又照向史玉柱:1997年,他领导的巨人集团因经营不善,债台高筑,陷入绝境,名存实亡。此后,他隐姓埋名,从零起步,开辟新业,开发了脑白金,2000年销售收入达到10亿之巨。

  • 标签: 巨人集团 年销售收入 史玉柱 脑白金 经营 领导
  • 简介:玉珍的丈夫是金松机械厂的职工,一年前因病去世,丢下玉珍和女儿孤儿寡母相依为命。玉珍和女儿住在水产公司一间破旧的仓库里,由于仓库年久失修,又漏风又漏雨。而且朽得快垮了。丈

  • 标签: 厂长 仓库 鞋垫 丈夫 机械厂 绣花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