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那达慕”作为蒙古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从公元10世纪北方游牧民族开始孕育起源,到元朝形成定制,明清时期平稳发展,建国后开始快速繁荣,千年发展变迁进程呈现出很多特点,发掘好其文化内涵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那达慕” 形成发展 变迁特点 文化内涵
  • 简介:我国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对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颂词作为蒙古的民间文化多元的展现了蒙古的游牧文化生活,是蒙古文化的结晶。青海海北蒙古颂词具有特殊性,因为海北环湖地区及湟水源头蒙古长期与藏族、汉族等兄弟民族连片而居,有些民族习俗已吸收藏文化和汉文化等多文化元素,海北蒙古颂词在基本保持本民族特色的同时,融入了不少藏文化特征,与海西蒙古的颂词既有共同性,又有很大的差异性。本文主要论述海北蒙古颂词在蒙古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影响、颂词的发展现状及今后颂词的传承、保存提出几点拙见。

  • 标签: 海北 蒙古族 颂词
  • 简介:本文通过问卷及访谈,对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古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探讨学习英语之后,他们的母语文化认同及英语文化认同状况.调查表明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古英语专业学生这一群体在风俗、饮食习惯等方面保留、传承了自己的母语文化传统;认同本民族文化身份.同时,他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也逐渐接受了英语文化中的一些行为模式、思维方式.总之,在语言学习和文化传承及保护方面,对母语文化及英语文化的认同均持非常肯定的态度.

  • 标签: 文化认同 英语专业 民族院校
  • 简介:<正>蒙古民歌以它那绚丽抒情的音调,悦耳动人的旋律,世世代代在蒙古民族中流传,熏陶感染着人们的心灵。它植根于内蒙古广阔的草原上,给人民群众带来了美的享受。蒙古民歌之所以能够根深蒂固地在群众中流传不衰,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蒙古民歌的源流、分类及特点蒙古民歌是民间音乐艺术的一种,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成吉思汗时期就有了民歌,当时出现了《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和《古都的白骆驼》

  • 标签: 蒙古族民歌 民歌演唱 流传 内蒙古 广大人民群众 成吉思汗
  • 简介:少数民族汉语习得研究大多重视语音、文字、词汇、语法研究,忽略语言意义的研究。名词是汉语日常交流中用到的最基本的词汇。调查研究证实,蒙古学生学习汉语名词时在汉语基础知识的掌握、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蒙汉语思维方式转换等方面存在问题。教学中应巩固基础知识,提升名词语义认知;增强文化意识,拓展名词语义内涵;注重思维培育,内化名词语义理解。

  • 标签: 蒙古族学生 汉语 名词 语义认知
  • 简介:蒙古的天鹅型传说与满族的三仙女传说同为阿尔泰民族中的源传说,通过对其进行对比研究,我们不仅能探究先民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意识和行为,为构建、丰富和发展新时代人类的生态伦理观,规范人们的生态行为提供参考价值,而且对我们深层次地认识蒙古与满族在历史发展中不同生态意识表达的根源具有重要启示。

  • 标签: 民间传说 蒙古族 满族 族源 生态意识
  • 简介:天神崇拜观念源自于萨满教的自然崇拜,是古代北方草原民族所共有的。蒙古天神崇拜形成于蒙古共同体成立之前,成吉思汗在自己的言行中对其进行了强化,且得到了萨满巫师的大力支持。正因为有"天是世间的主宰"、"汗权是天授予的"、"天意天命不可违"、"天降福祉为黎民"等的信仰,所以蒙古人就对腾格里(长生天)崇拜有加,且世代传承祭祀,直至今天。对当代人而言,天神崇拜包含有遵从、敬畏、爱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生态平衡等朴素的思想内涵,值得传承和保护。

  • 标签: 蒙古族 萨满教 腾格里 天神崇拜
  • 简介:近几年来,蒙古学生就业问题成为高校和社会所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同时蒙古学生就业心态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蒙古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马背上的教育”依然存在;个人主观认知影响其顺利就业;就业政策与民族高等教育发展不协调;民族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欠缺乏,蒙古学生择职无计划,盲目性较强.引导蒙古学生就业的创新方法有:加强民族观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蒙古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加强交流平台建设,合理运用新媒体资源;注重加强蒙古学生就业心态的相关指导.

  • 标签: 蒙古族大学生 就业难 原因 引导方法
  • 简介:采用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新疆蒙古那达慕的流变状况及影响其流变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政府部门的经济投入与政策支持促进了新疆蒙古那达慕的快速发展;多元文化生态决定了新疆蒙古那达慕的文化多样性;新疆蒙古那达慕发展的结构化促进其不断的规范化;非传统安全威胁促动着新疆蒙古那达慕的转型发展。

  • 标签: 新疆 蒙古族 那达慕 流变
  • 简介:蒙古民间童话中普遍存在着“狠心的父亲”形象。它的表现形态为失父现象、虐子现象、设置成长障碍的“父亲”。从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角度来看,尤其是有关原始国王献祭和少年成人仪式的习俗,“狠心的父亲”的塑造同时反映了父亲对于少年成人的恐惧和对少年成长的推动。而童话叙事的少年立场,以及童话的简单化、类型化、象征化的叙事策略,是促成父亲形象表现为“狠心”的主要原因。

  • 标签: 蒙古族民间童话 狠心的父亲 失父现象 虐子现象 设置障碍 双重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