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明确影响长期机械通气患者膈肌功能变化的原因。方法选择解放军总医院呼吸科2018年6月1日到2019年4月30日的机械通气患者(32例)。将入组的患者按机械通气时间分为短期机械通气组(7 d≤机械通气时间<1个月,20例)和长期机械通气组(机械通气时间≥1个月,12例)。比较两组患者膈肌的运动幅度、收缩时间、收缩速、E-T指数(运动幅度×收缩时间)、呼气末膈肌厚度、膈肌厚度变化率及胫骨前肌厚度。对所有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与呼气末膈肌厚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长期机械通气组患者的平均呼气末膈肌厚度[(0.13±0.04)cm]和膈肌厚度变异率(0.22±0.04)明显小于短期机械通气组[分别为(0.17±0.05)cm和0.27±0.08](均P<0.05),但两组膈肌收缩幅度、收缩时间、收缩速度、E-T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平均胫骨前肌厚度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与呼气末膈肌厚度有明显相关性(P<0.01),但呼气末膈肌厚度与胫骨前肌厚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长期机械通气患者的膈肌厚度及膈肌收缩功能明显减低,且与机械通气时间相关,营养状况不是影响膈肌厚度的主要因素。
简介:摘要近年来,床旁超声在麻醉、急危重症等领域发展迅速。床旁超声因其可视、无创、便携、可床旁反复操作等优点,在临床上被广泛用于即时监测心、肺、膈肌等人体组织器官的功能状态。膈肌是维持呼吸功能的重要结构,膈肌麻痹或者功能障碍可导致吸气功能明显减退。通过床旁超声监测膈肌厚度、膈肌活动度等指标,以评估患者膈肌功能,并结合临床多项指标综合判断患者呼吸功能恢复情况,可以对膈肌麻痹、膈肌萎缩、膈肌发育不全、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等病理状态进行快速识别,还可以动态评估从膈肌功能障碍到膈肌功能恢复的演变过程以指导气管插管患者撤机拔管,并可对其治疗效果提供实时反馈。本文就膈肌的超声评估方法、临床应用等情况进行综述,以期指导临床医生应用相关指标来全面评估膈肌的结构和功能,进而诊断和治疗膈肌功能障碍,希望对临床工作提供帮助。
简介:摘要手术、麻醉等多种因素均可导致围手术期膈肌功能障碍(diaphragmatic dysfunction, DD),膈肌超声监测可以准确测量膈肌的厚度和活动度,精准反映围手术期膈肌功能改变,帮助麻醉医师早期甄别DD患者并给予及时有效的干预。文章对膈肌超声监测在围手术期临床麻醉中的应用进行综述,重点讨论了膈肌超声监测术前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脓毒症、脑卒中相关的膈肌功能损伤,术中识别臂丛神经阻滞造成的DD,术后评估心脏、胸腹部手术后膈神经损伤以及指导拔管。膈肌超声监测有助于麻醉医师优化围手术期麻醉管理方案并改善患者预后,是新时期麻醉医师的必备技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评估膈肌功能指导呼吸衰竭有创机械通气患者撤机中的临床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收治入院急性呼吸衰竭实施有创机械通气撤机患者53例,符合撤机条件后使用T管进行自主呼吸实验(SBT),SBT 30 min时应用床旁超声采集患者右侧膈肌移动度(DE)、膈肌厚度,并计算浅快呼吸指数(RSBI)、膈肌浅快呼吸指数(D-RSBI)及膈肌厚度变化率(DTF),根据撤机结果将其分为撤机成功组和撤机失败组。收集所有入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超声参数指标、临床指标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膈肌功能超声指标对预测撤机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53例患者均纳入分析,撤机成功组36例,撤机失败组17例。撤机成功组患者DE、DTF高于撤机失败组(均P<0.05),撤机成功组RSBI、D-RSBI明显低于撤机失败组(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当DE、DTF、RSBI、D-RSBI截断值分别>1.21 cm、>27.5%、<48.68次/(min·L)、<1.31次/(min·mm)时,其预测撤机成功的敏感度分别为69.0%、97.2%、83.0%、83.0%,特异度分别为59.0%、47.1%、94.1%、94.3%。结论膈肌超声功能评估可以有效指导临床机械通气患者撤机,提高撤机成功准确性。因此膈肌超声功能评估在指导机械通气患者脱机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研究超声评价有创机械通气患者膈肌功能的可行性。方法选2017年3—12月入住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重症医学科行有创机械通气超过48 h的40例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连续5 d应用超声测量患者左、右两侧前、中、后部膈肌位移和膈肌厚度。结果(1)与第1天患者右侧[前部:(11.05±3.04)mm;中部:(12.08±2.71)mm;后部:(11.51±3.33)mm]和左侧[前部:(13.63±7.52)mm;中部:(15.44±7.52)mm;后部:(14.76±6.93)mm]膈肌位移比,第3天右侧[前部(8.90±3.65)mm;中部(10.02±4.24)mm;后部(10.25±4.38)mm]和左侧[前部(9.82±1.96)mm;中部(11.60±1.13)mm;后部(11.52±1.98)mm]膈肌位移发生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两侧前、中、后部膈肌位移均于第5天恢复,且高于第1天,其中左侧中部和后部膈肌位移变化最明显。(2)与第1、2、3天比,第4天左、右两侧前、中、后部膈肌增厚率明显下降,其中左侧中部[第1天:(33.87±14.34)%;第2天:(37.26±13.91)%;第3天:(30.56±14.27)%;第4天:(15.53±5.68)%]和后部[第1天:(35.50±15.69)%;第2天:(39.84±15.32)%;第3天:(29.06±14.96)%;第4天:(13.30±5.79)%]膈肌增厚率变化最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前、中、后部膈肌增厚率第5天较第4天有所恢复,但仍低于第1天。结论超声评价有创机械通气患者膈肌功能是可行的,可为预防膈肌萎缩和撤离机械通气提供指导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床旁超声评估脓毒症患者膈肌的形态与功能改变。方法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进行横断面研究,以确诊脓毒症7 d内且序贯性器官功能衰竭(SOFA)评分≤5分的患者为脓毒症组(31例),同时期门诊健康体检人员为对照组(38例)。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床旁超声测得膈肌形态指标(平静呼气末厚度、最大吸气末厚度)及功能指标(膈肌增厚率、平静呼吸移动度及深呼吸移动度)。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结果(1)脓毒症组和对照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基础疾病及平均动脉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膈肌形态指标:①两组平静呼气末膈肌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脓毒症组为0.21(0.18~0.23)cm,对照组为0.19(0.16~0.20)cm,Z=-1.739,P=0.082];②两组最大吸气末膈肌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脓毒症组为(0.27±0.84)cm,对照组为(0.29±0.77)cm,t=1.344,P=0.183];(3)膈肌功能指标:①脓毒症组膈肌增厚率明显小于对照组[脓毒症组为24%(16%~56%),对照组为61%(37%~82%),Z=-3.076,P=0.002];②脓毒症组平静呼吸膈肌移动度明显小于对照组[脓毒症组为(1.25±0.38)cm,对照组为(1.65±0.82)cm,t=2.687,P=0.009];③脓毒症组深呼吸膈肌移动度明显小于对照组[脓毒症组为2.79(1.80~4.16)cm,对照组为3.77(2.92~5.05)cm,Z=-2.231,P=0.026]。结论脓毒症(SOFA评分≤5分)患者7 d内已出现膈肌功能障碍,此时形态未见改变,提示脓毒症患者膈肌功能障碍早于萎缩发生。床旁超声可有效评估膈肌形态及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联合膈肌超声对有创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采用非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湖南省人民医院86例有创机械通气患者,撤机拔管前行自主呼吸实验(SBT),SBT通过后使用床旁超声进行肺和膈肌功能评估,记录患者的肺部超声评分(LUS),膈肌功能如呼气末膈肌厚度(DTee)、膈肌增厚分数(DTF)。撤机拔管后分撤机成功组(71例)和撤机失败组(15例),通过比较2组的LUS、DTee、DTF的差异,寻找预测撤机相关危险因素。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比较各危险因素在SBT后的曲线下面积(AUC)以及敏感度和特异度,并建立多指标组合模型以提高预测准确性。结果撤机成功组SBT后LUS低于撤机失败组,而DTee、DTF高于撤机失败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SBT后LUS增加(OR=0.636,P=0.005)、DTee变薄(OR=1.881,P=0.037)、DTF下降(OR=1.558,P=0.017)为撤机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LUS、DTee和DTF预测机械通气患者撤机成功的AUC值分别为0.823、0.847、0.897,三者结合的AUC=0.963。结论机械通气患者SBT后LUS增加、DTee变薄、DTF下降是撤机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单一的LUS、DTee、DTF评估方法相比,三者联合对预测撤机是否成功有更好的准确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测量儿童膈肌前、中、后部运动的可重复性和差异性。方法选择2018年11月至2019年6月入住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的患儿30例。患儿取平卧位,使用5 MHz超声探头,置于右锁骨中线与肋下缘交点,用M型超声记录随呼吸运动的膈肌前、中、后部的移动度和收缩速度,重复测量两次。采用ICC系数表示膈肌移动度和收缩速度两次测量的可重复性。采用方差分析探讨不同部位膈肌移动度和收缩速度的差异性。结果膈肌各部位移动度两次测量的组内相关系数分别为ICC前膈肌=0.89、ICC中膈肌=0.95、ICC后膈肌=0.90,膈肌各部位收缩速度两次测量的组内相关系数分别为ICC前膈肌=0.90、ICC中膈肌=0.94、ICC后膈肌=0.95,膈肌各部位移动度和收缩速度的测量均显示出良好的可重复性。膈肌前、中、后部移动度分别为[(8.1±3.1)mm]、[(7.4±3.0)mm]、[(5.5±2.3)mm],膈肌前、中、后部收缩速度分别为[(12.5±4.8)mm/s]、[(11.5±6.3)mm/s]、[(8.9±4.0)mm/s],膈肌前、中、后部位间的移动度和收缩速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超声测量儿童膈肌前、中、后各部位运动具有较高的可重复性,儿童膈肌前、中、后部的移动度和收缩速度具有差异性,单纯某一部位的膈肌运动不能代表整体膈肌的运动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外膈肌起搏对机械通气兔膈肌功能障碍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85只成年新西兰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blank control group,BC)、自主呼吸组(spontaneous breathing group,SB)、容量控制通气组(volume control ventilation group,VC)、体外膈肌起搏组(external diaphragm pacing group,EDP)、体外膈肌起搏+容量控制通气组(EDP+VC),BC组5只,其余各组20只。气管切开后给予容量控制性机械通气建立动物模型。BC组麻醉后立即取膈肌标本,其余各组分别于相应的处理后6 h及l、3、7 d取标本,检测膈肌重量(DW)、膈肌重量/体质量比(DW/BW)及离体膈肌收缩力;HE染色观察膈肌病理改变;Western blot检测膈肌Cyt c、RyR1、caspase-3、p-mTORC1蛋白表达。多组变量间不同时间点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同一时间点进一步两两分组间比较采用LSD-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BC组比较,VC组DW、DW/BW下降,膈肌损伤明显,收缩力显著下降,Cyt c、caspase-3蛋白表达上调,RyR1、p-mTORC1表达水平下降,且具有时间依赖性,随时间延长进行性加重(P<0.05)。与VC组比较,随治疗时间的延长,EDP+VC组DW、DW/BW增高[治疗1 d组:(0.80±0.05)kg vs (0.56±0.04)kg,治疗3 d组:(1.06±0.05)kg vs (0.47±0.03)kg,治疗7 d组:(1.24±0.10)kg vs (0.39±0.07)kg,均P<0.05;治疗1 d组:(2.05±0.54)vs (1.86±0.72),治疗3 d组:(2.19±0.61) vs (1.74±0.40),治疗7 d组:(2.46±0.62)vs (1.53±0.85),均P<0.05],膈肌损伤明显改善,收缩力显著增强[治疗1 d组:(2.39±0.42)N/cm2vs (1.91±0.25)N/cm2,治疗3 d组:(2.57±0.62)N/cm2vs (1.72±0.50)N/cm2,治疗7 d组:(2.77±0.55)N/cm2vs (1.54±0.33)N/cm2,均P<0.05],Cyt c、caspase-3蛋白表达逐渐下降,RyR1、p-mTORC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膈肌起搏对呼吸机相关膈肌功能障碍具有保护性作用,其机制可能是抑制膈肌线粒体损伤,减轻氧化应激反应,减轻机械通气诱导的膈肌萎缩和结构改变,进而改善呼吸机相关膈肌功能障碍。
简介:摘要膈肌是最主要的呼吸肌,其功能障碍会导致呼吸衰竭,与死亡风险增加、机械通气时间延长有明显的相关性。最新的机械通气策略指出膈肌保护与肺保护同样重要,提出了肺和膈肌一体化保护概念,因此膈肌的实时动态监测手段变得尤为重要。床旁超声因其无创、便携、快速、简单、耐受性良好的特点,成为了一种很有前景的实时监测膈肌功能的工具。目前,床旁超声监测膈肌功能已经在多种呼吸系统疾病中进行了研究,本文旨在综述床旁超声评估呼吸系统疾病膈肌功能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