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辑佚是将久已散佚的书,见载于其他书籍中的一句一段辑录出来,再加以编辑,复为原书。辑佚这门工作开始于何时,据章学诚《校雠通义》卷一“补郑篇”所说:“昔王应麟以《易》独传王弼,《尚书》止存《伪孔传》,乃采郑玄《易》注、《书》注之见于群书者,为《郑氏周易》、《郑氏尚书注》。又以四家之诗,独《毛传》不亡,乃采三家诗说之见于群书者,为《三家诗考》。嗣后好古之士,踵其成法,往往缀辑逸文,搜罗略编。”章学诚此说认为辑佚古籍工作,是开始于南宋时王应麟。但是在王应麟以前的辑本古书,不是没有,还是很多;所以叶德辉的《书林清话》中有“辑刻古书不始于王应麟”一条,他例举

  • 标签: 王应麟 叶德辉 起源 辑本 永乐大典 郑氏
  • 简介:张舜徽先生是文献大师,是古典文献学理论的奠基者,在辑佚思想理论上,他主要讨论了辑佚的定义和产生原因、辑佚的起源、辑佚的取材、辑佚的方法、辑佚的意义等问题,他的思想理论对辑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标签: 张舜徽 辑佚学 思想
  • 简介:辑佚以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王仁俊《玉函山房辑佚书补编》、《续编》、鲁迅《鲁迅辑录古籍丛编》第三卷之《魏予》、《任子》和朱谦之《新辑本桓谭新论》为参照文本,辑佚包括三类内容:上述五人辑本未见且今人未辑者、辑佚误入者、辑文相异较大者。

  • 标签: 汉魏子书 辑佚
  • 简介:北宋初期,孙何、孙仅、孙侑三兄弟分别于淳化三年(992年)、咸平元年(998年)、成平三年(1000年)进士及第,荆门地方志称为“荆门三凤”。他们是北宋较有影响的士大夫文人。令人遗憾的是三人的著作集大都亡佚。通过多方搜集,从有关文献中辑得孙何、孙仅、孙侑现存著述及相关总集未收的作品共33篇:其中诗歌11篇,散文22篇,另有残诗十一句。

  • 标签: 孙何 孙仅 孙侑 辑佚
  • 简介:萧绎的《金楼子》一书辗转流传,散佚缺失,已非原貌。今所见本乃清代修纂《四库全书》时由《永乐大典》辑佚而成。作为缺佚之书,辑佚对此书是重要的,所得收获,虽吉光片羽,亦弥足珍贵。

  • 标签: 金楼子 永乐大典 辑佚问题
  • 简介:《续夷坚志》,金元好问(1190—1257)撰,是一部承续宋人洪迈《夷坚志》编辑而成的志怪小说集。从明清书目的著录情况看,《续夷坚志》的流传并不广泛,似乎至清嘉庆十三年为止,一直以抄本的形式流传于世。事实上,现存于世的《续夷坚志》已非完帙,从卷数上看,仅残留原本的一半内容。

  • 标签: 《续夷坚志》 辑佚 《夷坚志》 元好问 小说集 流传
  • 简介:河流,以其润泽大地,哺育万物,被20世纪学人视为人类文明的摇篮。其实,我们的祖先在长期为生存而奋斗中,早已体会到水(古人常称河流为水)的极端重要性,赞之为“润万物者”(《易传·说卦》)、“诸生之宗室”(《管子》)、“非水无以准万里之平,非水无以通道任重也。”(《尚书大传》)我国地理书的始祖——《尚书·禹贡》,即最早为河(黄河)、江(长江)、渭、洛、漳、淮等35条水道定了名,并粗略勾勒出这些河流的发源、流向。说明上古时期人们对水的极大关注。

  • 标签: 《尚书·禹贡》 《水经注》 始祖 宗室 上古时期 祖先
  • 简介:东晋裴启的《语林》成书后曾一度十分流行,在当时甚至形成了一门"裴氏"。然而到了唐代初年竟亡佚了。但是它的部分内容被保存在唐宋时期的一些类书中,后人陶宗仪、马国翰、鲁迅、周楞伽等人分别对它进行了有意识地、较为系统地辑佚,使《语林》部分地恢复了原来的面目。这对于窥探魏晋小说的特点有着重要意义。五家对裴启《语林》的辑佚各有特点和贡献,分别代表着不同时期的辑佚成就与特点。

  • 标签: 《语林》 四家 辑佚 成就
  • 简介:高咏(1622—1685),字阮怀,号遗山,宣城人,清初著名诗人,与施闰章(愚山)、梅庚(耦长)并称'宣城体'三大代表诗人。康熙十八年(168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预修《明史》,《清史稿》卷四八四有传。江增华先生以清道光年间王相根据旧钞本辑录的《遗山诗》四卷为底本,参照其他诸家诗集,对《遗山诗》进行了校注,并在附录

  • 标签: 山诗 诗辑佚 辑佚考释
  • 简介:《全宋诗》共72册,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后,给宋代文学研究带来极大的便利,确实是一项嘉惠士林、造福子孙的宏伟事业。但该书也还有很多缺误,需要学者们不断补充与研究,方能逐渐臻于完善。笔者多年来查考众籍,从事补遗,所得渐多。今将披览方志及“永乐大典》残卷所得,辑成“全宋诗辑佚作120首》。本文所辑佚诗,均为“全宋诗》未收诗人之作,凡作者事迹可考者,则先作小传,后录佚诗。文后附引用书目,以便查检。

  • 标签: 《全宋诗》 辑佚 120首
  • 简介:论清代辑佚兴盛的原因张升辑佚是传统治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法,在今天还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据一般的看法,辑佚如果起源于宋代的话,那么至今快有一千年的历史了。今天,我们不应仅仅把它当作传统治学的一种方法来继承,更为重要的是,还应把它当作一门学问来研究。也就...

  • 标签: 文化背景 学风转变 回归现象 文化民族主义 文化现象 主体意识
  • 简介:宋蔡居厚所撰《诗史》,散佚已久。郭绍虞先生辑其佚文125则,都为一编,收入《宋诗话辑佚》下册,颇便学者。惟笔路蓝缕,艰难实多,千虑一失,势所不免。本文试就其间部分条目的错误(主要是句读、标点符号、代拟标题等方面的错误)及疏漏(主要是佚文见于宋代典籍可收而失收、佚文出处有宋代典籍可引而不知、佚文中有错误可校而未能辨别等),予以补正。

  • 标签: 《宋诗话辑佚》 《诗史》 校议
  • 简介:对于以往的北京地方史研究,学者一般从传统正史中的地理志与地方史志中寻找研究资料,其中以明清资料居多。关于元代北京地区的专门性史志相对较少,《析津志》一书即是元末江西学者熊梦祥所著,是关于北京及北京地区历史的一部志书。由于原书早已不存,北京图书馆所辑的《析津志辑佚》就成为一部重要的研究参考文献。正是因为此书是从其他古籍中辑录而成,所以此书就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和错误。本文拟对《析津志辑佚》中的“朝堂公宇”、“台谏叙”、“工局仓廪”、“人物”部分进行对照考订,将书中存在的讹误进行订正,并试图找出致错的原因。并对其中一些记载不一的部分加以分析与订正,在阅读文献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也试着订正。力求将书中信息的准确性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 标签: 辑佚 北京地区 地方史志 参考文献 地方史研究 北京图书馆
  • 简介:对尚志钧辑佚的《肘后备急方》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考订,并从5个方面进行了探讨:(1)条文误录例,对他本中注明属“葛氏方”等而辑本没有收录的条文作了补充;(2)注入误入正文例,指出辑本中不当彷正文的注文;(3)异文取舍失当例,对不同文本比较后指出比较合适的文本;(4)句逗差误例,对辑本明显的句逗失误作了订正;(4)误录误改原文例,对辑本中因传抄录入等造成的错误进行订正。

  • 标签: 《肘后备急方》 辑佚 补正
  • 简介:《明清散曲辑补》辑录了《全明散曲》《全清散曲》没有收录的小令三千三百多首,套曲三百三十多套,大大丰富了明清散曲的数量。散曲不仅指南北曲,也包括道情曲、民间小曲等。曲家朝代归属,争议作品主名,都应以确凿文献为依据,尽量客观准确。阅读的文献越丰富,辑录的散曲就越多。

  • 标签: 散曲 朝代归属 作品主名 辑佚
  • 简介:在当前佛教文学研究中,研究者目光多聚焦于禅宗文学,在宋代,除了禅宗诗歌特别发达以外,天台宗诗僧在当时也颇有影响。本文参考了学界的辑佚成果,从《乐邦文类》、《法华经显应录》、《释门正统》和《佛祖统纪》中共辑得77首诗歌,28位作者均为天台宗僧人,亦皆为《全宋诗》所未收。根据现存材料,为他们编写了小传,略考其身世,以期人们能对天台宗诗僧有更多的了解,也进而希望学界能对天台宗文学有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 标签: 《全宋诗》 天台宗 僧诗 辑佚
  • 简介:颜延之(384—456),字延年,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在刘宋文坛,颜延之与谢灵运都以辞采闻名,并称“颜谢”。颜延之历任太子舍人、太子中舍人、员外常侍、中书侍郎、太子中庶子、步兵校尉、始安太守、永嘉太守、御史中丞、国子祭酒、司徒左长史、秘书监、光禄勋、太常等职。宋元嘉三十年(453),太子刘劭弑宋文帝自立,以颜延之为光禄大夫,刘骏(宋孝武帝)即位後,以延之为金紫光禄大夫,故世称“颜光禄”。

  • 标签: 颜延之 辨伪 辑佚 山东临沂 光禄大夫 中书侍郎
  • 简介:宋代赵次公所著《杜诗先后解》五十九卷,是最早的杜诗注本,然该本早已散佚不全,仅残存明抄本二十六卷和清康熙之重抄本。林继中先生乃广为辑佚,成《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一书,是目前学界对赵注搜罗最为完备之本。然林辑本遗漏尚多,此后张寅彭、蔡锦芳、张忠纲、韩成武、周金标等学者又不断补辑,所获颇多,进一步促进了赵次公注辑佚工作的完善,也给古籍整理工作带来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 标签: 赵次公 《杜诗先后解》 辑佚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