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近代时期,北美华工和华侨向中国的汇款构成近代侨汇的半数,其对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举足轻重。由于近代中国官方经营机构的缺位,早期侨汇的运营主要依赖华商个人和相关私营企业完成,表现为“水客”、侨批局和“金山庄”的经营,其侨汇经营带有强烈的逐利动机。近代后期,北美华侨华人又创造性地发展出“仄纸侨汇”的运送方式,通过遍及各地的“金山庄”、银号和钱庄,以香港为中心节点,在中国境内流通、境外兑付,这在外币汇兑方面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华侨与侨眷的利益,受到海外华侨及侨乡眷属的广泛欢迎。然而,侨汇在这样的情况下进出中国,脱离了政府的金融管制,客观上损害了政府的利益,使得清末以来的近代中国政府流失大量外汇,造成政府财政支出的困难和沿海及侨乡地区货币流通的乱局,这也是近代私人侨汇业发展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之一。

  • 标签: 华工 北美 节点 近代侨汇
  • 简介:前言中国国内亲属与海外华侨华人之间的血缘、地缘关系通过侨汇和信件已经非常牢固。至改革开放前期,来自海外的侨汇很少用于再生产,主要用于扶助国内侨眷的生活。对中国政府来说,在填补贸易差额方面没有偿还义务的侨汇外币收入作为非贸易外汇收入来源是极为重要的。根据林金枝教授所述,在1950年至1988年的39年期间,中国对外贸易为顺差,顺差额为163.52亿美元,而在16年期间逆差额达到了224.77亿美元,两者相抵,

  • 标签: 侨汇 贸易差额 经济 侨乡 中国对外贸易 中国政府
  • 简介:菲律宾侨汇收入一直高居世界各国前列,这得益于其完善的侨汇保障制度。然而,菲律宾侨汇保障制度也有得失之处。当前,我国侨汇管理模式正迈向法治化,可借鉴菲律宾侨汇保障制度构建的成败经验,通过运用法治方式管理侨汇、注重保障华侨华人精神权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根据国情扩内需、营造透明和竞争的侨汇市场等措施,系统构建中国特色的侨汇保障制度。

  • 标签: 菲律宾 侨江保障制度 法律之治
  • 简介:本文从福建侨汇的规模和地位、福建侨汇的用途二方面论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福建侨汇情况。

  • 标签: 福建 侨汇 地位 用途
  • 简介:三.改革开放前后的“以物代汇”与“以钞代汇”改革开放开始时,侨汇形态有了很大的变化,以物代汇和以钞代汇的情况增多了。最大的原因是当时中国国内物资不足,另一个原因是因改革开放开始从计划经济转换为货币经济,从单一计划体制变成了多重价格、多重汇率制。

  • 标签: 货币经济 侨汇 侨乡 改革开放 经济转换 计划体制
  • 简介:二.侨汇与新移民改革开放后不久,侨汇便急速增加,但80年代前期已经开始减少,减少幅度比以往小,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90年代。进入90年代后开始增加,但初期的增加速度比较缓慢,到了90年代后期才急速增加。尤其是进入2000年以后,仅半年时间侨汇就超过了20亿美元,2003年仅前半年就超过了55亿美元。

  • 标签: 新移民 侨汇 90年代 改革开放 80年代 速度比
  • 简介:20世纪50、60年代的侨汇每年在1—2亿美元以内。其后的文革期间至改革开放后的侨汇及个人外汇存款已经做过论述。90年代后半期以来进入了侨汇及与侨汇密切相关的个人外汇存款迅速增加的新阶段。本文拟就这一阶段的情况进行论述。

  • 标签: 侨汇 新移民 个人外汇存款 60年代 改革开放 90年代
  • 简介:“七·七”事变后,南洋著名爱国侨领陈嘉庚在新加坡组织“筹赈会”,发动侨胞筹款募捐和汇款回家,支援抗日战争。广大侨胞热烈响应,广西籍侨胞汇款回乡的数量也日益增加。1939年,容县、北流一带南洋侨胞的汇款,年额约在法币一千万元以上。据黄旭初所撰《最近抗战情势与广西建设》一文(见《建设研究》3卷1期,1940年3月)称:“前月我

  • 标签: 抗日战争时期 黄旭初 年额 桂钞 抗战以来 战争爆发
  • 简介:近几年来,塔吉克斯坦侨汇收入占GDP比重一直超过三分之一,甚至在2008年一度达到49.3%。塔国外侨胞汇款对该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有巨大作用。塔侨汇的形成受到政治、经济、历史、人口等因素的影响。近期塔劳务移民主要接收国俄罗斯提高了移民准入门槛,这将迫使塔考虑是否加入欧亚经济联盟的问题,因为俄对入盟国家移民有优惠政策。

  • 标签: 侨汇 塔吉克斯坦 欧亚经济联盟
  • 简介:论文在简要阐述了国际侨汇发展概况的基础上,着重围绕侨汇对宏观经济稳定、侨汇对国家信用评级的影响、侨汇对宏观经济安全的潜在威胁等方面,论述国际侨汇对收款国宏观经济安全的影响。认为侨汇具有保护和加强国家宏观经济安全的作用,主要表现为:缓解收款国的外汇约束、提升国家信用;构成其GDP的重要部分,增强其国家经济总体实力;在收款国遇到经济危机、自然灾害以及军事冲突时,扮演经济安全“保险者”的角色,等等。同时,侨汇大量流入也可能会给相关国家的经济安全带来潜在的威胁。因此,在关注侨汇积极作用的同时,还应加大对其负面影响的研究,以积极防范由侨汇流动带来的潜在安全威胁。

  • 标签: 国际侨汇 外汇流动 宏观经济 经济安全 中国侨汇 印度侨汇
  • 简介:本文以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档案馆藏蒋介石日记、台湾'国史馆'藏蒋介石档案和外交部档案、广东省档案馆藏财政厅档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和重庆档案馆编四联总处史料集、民国报刊杂志等原始史料为依据,考察了国民政府管控侨汇的机构、政策、流向变迁历程及其成效。认为战时侨汇是外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金融抗战和军事国防联动布局的关键物资,国民政府对侨汇管控有其金融抗战和国防战略部署的双重需要。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侨汇管控存在着复杂的政策调整和隶属机构的变迁,这些措施增加了海外侨汇流入祖国。四联总处、财政部、中国银行和中央银行对战时侨汇管控做出重要贡献。文中1940—1945年度中国银行经收美元和英镑外币侨汇数额的统计图,填补了战时侨汇本币和外币统计数据欠缺的空白。

  • 标签: 抗战时期 国民政府 侨汇研究 侨汇管控 金融保障 四联总处
  • 简介:考点一:文艺复兴首先在意大利兴起的主要原因由于意大利是东西贸易的枢纽.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已有较发达的手工业、商业,产生了新的社会阶级——资产阶级。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制度束缚.自由发展资本主义,这种要求必然在思想领域里有所反映,因而在意大利首先出现文艺复兴运动。

  • 标签: 近代 文艺复兴 地中海沿岸 意大利 资本主义 手工业
  • 简介: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与"近代化"相辅相成,近代教育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而中国近代化进程又不断作用于近代教育的发展。本文分析了近代教育的萌芽、发展及各个阶段的特征,并对近代教育在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展开了探讨。

  • 标签: 近代教育 近代化 意义 启示
  • 简介:二.新移民(新华侨)(一)内地前往香港的移民(新中国成立后)1.实施抵垒政策前的中国大陆移民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仅1年期间就有要求避难和改善生活的i00万人从内地移居到了香港。二战后到1950年春大约有75万人从内地的广东、福建、上海等移居到香港。其后也持续有大量的移民从内地来到香港,

  • 标签: 华侨华人 新移民 对外开放 第二次世界大战 新中国成立 侨汇
  • 简介:跪拜礼是中国传统礼仪的重要部分,但是在民国时期移风易俗的潮流中,跪拜礼逐渐被握手、鞠躬等西方礼仪所替代,同时变化的还有访客待客、宴会舞会、红白喜事等礼仪习俗。不过,这种变革并非是完全西化,而经常是中西礼仪的混合。如曾经备受关注的蒋介石与宋美龄的婚礼,就分为“西式(基督教式)婚礼”与“中国式婚礼”两个部分;而新文化运动主将胡适母亲的丧礼,也是在新旧礼俗的折中下完成的。

  • 标签: 传统礼仪 嬗变 近代 新文化运动 移风易俗 民国时期
  • 简介:第一节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福建。一、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福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近代是福建由盛转衰,沦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年代。早在嘉庆年间,外国侵略者就向福建输入鸦片,毒害人民。“其初,每年或仅止一二次,或数次”。19世纪30年代以后,“或十数次,或二三十次,以及数十次不等”。

  • 标签: 年代 旧民主主义革命 侵略 近代 鸦片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简介:强盗、土匪、军阀和各种暴力集团靠什么生活?靠“血酬”。血酬是对暴力的酬报,就好比工资是对劳动的酬报、利息是对资本的酬报、地租是对土地的酬报。不过,暴力不直接参与价值创造,血酬的价值,决定于拼争目标的价值。如果暴力的施加对象是人,譬如绑票,其价值则取决于当事人避祸免害的意愿和财力。这就是血酬定律。在此过程中人们的核心计算是:为了一定数量的生存资源。

  • 标签: 近代 生存资源 暴力 价值 当事人 强盗
  • 简介:广告是各类报刊扩大收入、维持正常运转的基础。目前,各种商业广告已为不少学者用作史料,并作出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如蔡朝晖:《浅议广告的史料价值——以〈申报〉广告为例》,《新疆社会科学》,2006年2期;胡俊修:《从〈申报〉广告看近世上海社会生活的变迁》,《历史档案》,2003年4期等),但各类私人广告(如婚启、同居、报丧、警告、悬赏、鸣谢、招领、家务等)仍没得到充分利用。这类广告多由普通民众发布,因而更能折射出某一时代生活习俗、思想观念、政治、经济形势及人们的政治态度的变化。本文拟通过晚清、民国时期报刊的婚姻启事,探讨其所反映出的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

  • 标签: 近代报刊 社会变迁 启事 婚姻 《新疆社会科学》 商业广告
  • 简介:近代广东社会变革的背景下,广东近代女学兴起并随变革深入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发展,彰显出西方近代人权观念对女学发展的影响,并从根本上撼动传统男尊女卑观念,孕育女性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

  • 标签: 广东 近代社会变革 近代女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