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系统呼吸护理在机械通气治疗的呼吸衰竭患者中所发挥的作用。方法将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来我院治疗的80例呼吸衰竭患者,均采用机械通气治疗,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分别采用配合系统呼吸护理和常规护理,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①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相比对照组明显具有更高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开展护理前两组患者的PEF、FVC、FEV1等肺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PEF、FVC、FEV1等肺功能改善比对照组更占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呼吸衰竭机械通气后,采用系统呼吸护理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和肺功能,同时还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提高有着积极作用,可加大推广力度,并具有较高的适用性。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系统呼吸护理在呼吸衰竭机械通气后的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2021年1月到2022年1月为期1年收治的60例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取系统呼吸护理,护理后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与对照组的73.33%比较显著更高(P<0.05)。观察组平均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平均1秒用力呼气容积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采取系统呼吸护理效果显著,可改善机械通气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 要】目的:为有效提高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的生活能力,改善肺功能, 提高患者满意度,对系统呼吸护理的应用效果作进一步探究,为临床提供有效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1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共计100例,按接收治疗顺序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结果:统计研究表明,两组患者在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后,通过系统呼吸护理干预措施的观察组患者生活能力评分、肺功能分数、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较对照组更短,组间数据差异明显,P<0.05,说明存在对比意义。结论:分析表明,系统呼吸护理干预对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的肺功能状况有显著改善作用,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提升明显,明显提高了患者满意度,促进医患关系和谐,护理效果显著,应用价值良好,对此护理方案建议大力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很多疾病的发生都会导致患者出现呼吸衰竭症状,这类病症极为严重,稍有不慎会导致患者丧失宝贵的生命,本次就针对呼吸衰竭疾病的临床护理方面进行探究。方法:根据内容要求,设定观察目标有80例,均为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根据奇偶数分类法将患者分成不同小组,一组(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二组(观察组),给予系统呼吸护理干预,对患者护理后的机械通气时间、ADL评分、ICU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方面进行了整体评估。结果:患者因为呼吸衰竭病症严重,需通过机械通气保证呼吸正常,对患者急性通气时间调查,观察组大部分患者明显用时较短;关于患者ICU住院时间方面分析,观察组的患者较早转入普通病房;在护理前给患者发放问卷表,护理结束后回收,经统计对照组有部分患者反馈此次护理期间,护理工作人员工作行为不规范,态度极差,有比较性(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将系统呼吸护理应用于呼吸衰竭机械通气后患者的护理工作中效果分析,临床可应用价值。方法:本次研究实验时间段设置在2019年9月至202 21年12月选择74名我院中资料登记有效的呼吸衰竭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均接受机械通气,医务人员采用随机分组法,将74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7)与实验组(n=37)后分别采用不同的护理方式。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内患者则选择系统呼吸护理,护理完成后,医务人员评估患者的肺功能指标以及生活质量分析患者的康复状况。结果:护理完成后,相较于对照组来说,实验组患者的护理质量明显更优,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后差异显著(p<0.05)。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相较于对照组来说,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以及治疗依从评分明显更优,数据对比分析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系统呼吸护理方案能够使呼吸衰竭患者在接受机械通气后的恢复状况得到改善,可应用价值较高,有助于促进患者的恢复,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单肺通气(OLV)时无呼吸性气流通气(AOI)对患者非通气侧肺泡巨噬细胞(AM)表型转化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40~64岁,体重45~85 kg,采用电脑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0):观察组和对照组。OLV开始时观察组患者非通气侧肺给予3 L/min的AOI,对照组患者非通气侧肺不给予AOI。分别于术前、麻醉诱导后即刻、OLV开始后30 min、1 h及2 h时采集桡动脉血样,进行血气分析,计算氧合指数(OI)。OLV开始后2 h时,留取病灶周边正常的肺组织,进行HE染色并评估肺损伤评分;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采用流式细胞术分选AM并测定其凋亡率及细胞内Ca2+和M1型AM标志物ROS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BALF中M1型AM标志物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IL-6、TNF-α和M2型AM标志物精氨酸酶1 (Arg-1)和IL-10浓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SpO2、PaO2和OI升高,PaCO2和肺损伤评分降低,AM存活率升高,早期和晚期凋亡率降低,BALF中iNOS、IL-6和TNF-α浓度降低,Arg-1和IL-10浓度升高,AM内ROS水平降低,Ca2+水平升高(P<0.05)。结论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OLV时,非通气侧肺实施AOI减轻非通气侧肺损伤的机制可能与其促使AM由M1型向M2型转化,抑制炎性反应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调节辅助通气(NAVA)对长期机械通气(PMV)患儿撤机的临床效果及对呼吸力学相关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20年7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重症监护室(PICU)12例符合PMV并应用NAVA(包括有创、无创NAVA)进行撤机管理的患儿资料。记录患儿主要诊断、病原学、氧合指数(OI)、小儿危重症评分(PICS)、机械通气治疗情况、呼吸力学指标、PICU住院时间及预后,评估过渡到NAVA后的相关并发症。NAVA通气前后呼吸力学参数和血气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12例患儿中11例有基础疾病,早产儿合并慢性肺部疾病8例,其中Wilson-Mikity综合征2例;先天性脐膨出1例;Prader-Willi综合征(PWS)1例;脊髓性肌萎缩症(SMA)1例。8例患儿主要诊断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总机械通气时间和PICU住院时间中位数分别为32.0(25.0,39.0) d和39.5(29.5,48.5) d;有创NAVA和无创NAVA通气时间中位数分别为5.5(3.8,6.3) d和7.0(5.0,9.5) d。撤机成功率100%,出院生存率100%。患儿均无与NAVA通气相关的并发症。NAVA通气6 h后,与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相比,呼吸力学参数无明显差异(均P>0.05);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明显降低[43.50(41.75,46.00) mmHg比48.50(45.25,56.00) mmHg,1 mmHg=0.133 kPa](Z=-2.253,P=0.024);动脉血氧分压明显升高[68.00(65.00,72.25) mmHg比62.00(59.00,64.75) mmHg](Z=-2.733,P=0.006);OI明显下降[3.70(3.38,5.60)比5.90(4.58,7.08)](Z=-2.272,P=0.023)。结论采用NAVA模式对PMV患儿进行撤机管理,安全可靠、撤机成功率高;与SIMV模式相比,NAVA模式可明显改善通气和OI,尤其是慢性肺部疾病或撤机失败的PMV婴幼儿,推荐应用NAVA模式撤机。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改良鼻咽通气道机械通气用于肥胖患者无痛胃镜检查的效果。方法抽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2月至2021年10月行无痛胃镜检查患者180例,性别不限,年龄18~65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或Ⅱ级,体质指数≥28 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鼻导管吸氧组(C组)、改良鼻咽通气道吸氧组(O组)和改良鼻咽通气道机械通气组(N组),每组60例。C组经鼻导管吸纯氧5 L/min;O组置入改良鼻咽通气道,经其吸纯氧5 L/min;N组置入改良鼻咽通气道,并连接麻醉机机械通气。记录检查过程中缺氧相关不良事件(亚临床呼吸抑制、缺氧和重度缺氧)发生情况及处理措施(抬下颌、面罩加压通气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使用情况。记录检查过程中及术后体动、呛咳、鼻出血、咽痛和口腔干燥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O组亚临床呼吸抑制和缺氧发生率降低,抬下颌使用率降低,呛咳发生率降低(P<0.05);N组亚临床呼吸抑制、缺氧及重度缺氧发生率降低,抬下颌和面罩加压通气使用率降低,呛咳发生率降低(P均<0.05)。N组缺氧发生率为1.7%(1/60),抬下颌使用率为1.7%(1/60),低于O组的13.3%(8/60)、16.7%(10/60),P均<0.05。三组体动、鼻出血、咽痛和口腔干燥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鼻咽通气道机械通气用于肥胖患者无痛胃镜检查术安全、有效。
简介:摘要 目的:深入观察和探究呼吸衰竭病人机械通气治疗阶段中进行系统呼吸护理的实际效果。方法:挑选本科室内收纳的40例呼吸衰竭性机械通气诊疗的病人,时间为 2020 年 2 月至2021 年 8 月,随机把40例病人划分成2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0例病人,对照组施加机械通气治疗和常规护理,实验组的病人施加机械通气治疗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施加系统呼吸护理,比较2组病人护理的实际效果。结果: 2组病人 1s 用力呼吸容积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护理后实验组 1s 用力呼吸容积显著超过了对照组(P<0.05)对照组护理后病人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低于实验组(P<0.05)。结论:呼吸衰竭病人施加机械通气治疗,同时施加系统护理,有利于提升病人的肺功能,进而提升病人的生活质量,效果较好。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ICU俯卧位通气患者进行系统护理干预的应用,随后对其效果进行临床探究。方法:选取20例ICU俯卧位通气患者就诊时间在2020年1月到2021年1月之间,对于对照组患者来说,采用常规压疮护理措施。对于观察组患者来说,通过采用系统护理干预。结果:通过对两组照顾行为进行相关评分及分析,观察组皮肤护理、翻身行为以及满意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ICU俯卧位通气患者,二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中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环境领域以及社会领域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二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整体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系统护理干预对于ICU俯卧位通气患者来说具有一定的临床护理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系统化早期康复运动用于ICU机械通气的价值。方法:2020年2月-2022年1月本院ICU接诊机械通气病人82名,随机均分2组。试验组采取系统化早期康复运动疗法,对照组行常规运动指导。对比机械通气时间等指标。结果:从ICU住院时间、治疗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上看,试验组分别是(13.72±1.46)d、(20.16±1.38)d、(5.84±1.03)d,和对照组(18.39±2.47)d、(24.92±2.05)d、(12.65±2.59)d更短(P<0.05)。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上看,试验组发生率2.44%,和对照组17.07%相比更低(P<0.05)。结论:ICU机械通气用系统化早期康复疗法,效果更高,通气时间更短,病情恢复更快,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也更低。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探析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实施系统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参与实验的156例研究对象均是2021年8月-2022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对比两组患者的睡眠质量和心理状态。结果:经系统护理干预后患者在心理状态、睡眠质量等方面均优于常规护理组,P<0.05,组间存在对比性。结论:系统护理能够有效的改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的心理状况,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新生儿有创机械通气撤机后应用无创辅助通气对新生儿的治疗效果。方法:研究时间从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研究对象为有创机械通气撤机后新生儿,在我院收治的新生儿中纳入40例作为研究样本,对新生儿有创机械通气撤机后予以无创辅助通气,研究新生儿血气指标(PaO2、PaCO2等)、并发症发生率(气胸、肺部感染、撤机失败等)。结果:无创辅助通气过渡过程中PaCO2、PaO2等血气指标仍可维持正常,新生儿撤机后并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低。结论:在新生儿有创机械通气撤机后应用无创辅助通气治疗的效果显著,能维持新生儿的血气指标,降低撤机失败率,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机械通气是挽救重症患者生命的重要治疗措施,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长期机械通气患者集中在ICU治疗,消耗大量ICU医疗资源,经济负担重。借鉴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机械通气治疗中心,是更好地满足大众健康需求的必然选择,亦是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实现长程规范化撤机和康复管理的必由之路。
简介:摘要在机械通气过程中保持自主呼吸一直被认为可以改善氧合,因为氧合是一个关键管理目标,因此这种自主呼吸努力是有益的。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机械通气过程中自主呼吸努力可能导致或加重急性肺损伤,这种呼吸努力依赖性肺损伤称为患者自身造成的肺损伤(P-SILI)。本文通过阐述机械通气和自主呼吸引起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ILI)的病理生理变化,以及自主呼吸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机械通气中的作用,认为自主呼吸是一把"双刃剑",加重肺损伤或使患者获益取决于自主呼吸活动的强度和肺损伤的严重程度。未来的研究需要确定呼吸机通气策略,以减轻肺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