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商纣王是很有本事的人(谈郭沫若的《青铜时代》)商朝为什么叫'商'朝呢?是因为有了商品生产,这是郭沫若考证出来的。把纣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坏人是错误的,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

  • 标签: 毛泽东 郭沫若 文学创作 艺术风格 人格修养
  • 简介:郭沫若抗战李冰周九香抗战时期,全国各地学者汇集四川,对四川悠久的历史文化,巴蜀的古史传说引起极大的关注,如禹生石纽问题,大禹究竟出生在汶川还是北川?又如李冰与李二郎问题,四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问题,对“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这一流行看法,...

  • 标签: 郭沫若 抗战时期 李冰 陈立夫 四川人民 历史文化传统
  • 简介:中国当代著名诗人公刘1983年在第19届贝尔格莱德国际作家会议上所作题为《心灵的交流》发言中指出:“产生于‘五·四’运动中的中国新诗既有突破和决裂的一面,又有继承和改造的一面。所以,迄今只有60年历史的新诗,连它面临的苦恼都不能不打上中国式的特殊的烙印。在这一阶段我们的诗坛出现了若干承先启后、除旧布新的代表人物,如已故的郭沫若和健在的艾青”。(《文艺报》1983年第2期34页)公刘代表中国诗界向国际诗坛第一次把中国新诗的两位巨匠相提并论,这实在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命题。虽然他的那次短暂发言不可能全面比较、深入论述郭沫若和艾青的创作实绩,但却给中国新诗研究者一个有益的

  • 标签: 艾青 郭沫若诗歌 中国新诗 创作实绩 散论 大堰河
  • 简介:本文从文化批评的角度.通过解读郭沫若五四时期的《女神》扣抗战时期的《屈原》,透视其文化身份的嬗变,研究其对个体扣民族群体文化身份的构建,凸显其作品的新的诠释价值。

  • 标签: 郭沫若 文化身份 嬗变 构建
  • 简介:郭沫若以西方现代生命哲学为导引,融贯古今中外哲学要义尤其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阐发自己的人生追求,在对社会历史的积极参与和改革中追求个体生命价值的最大实现,并在个体价值的实现与自我超越的律动中求得与社会宇宙的和谐统一。

  • 标签: 郭沫若 生命哲学 泛神论 天人合一 宇宙本体论
  • 简介:感伤作为人类情感的一种特殊形态,它自然也是文学中的一种情感要素。郭沫若的小说无不体现着感伤的情绪,不管是对人生行路难的感慨,还是男女之爱的呓语,甚至是天伦之乐的诉说,都夹杂着伤感的旋律。感伤,是郭沫若小说的基调,也是理解郭沫若小说的钥匙和门径。本文通过对郭沫若小说主题的剖析,展示郭沫若在穷愁与幻美之间流注的感伤情绪.进而揭示其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

  • 标签: 郭沫若 小说 感伤 唯爱 幻美
  • 简介:辨析郭沫若早期文艺观与表现主义的类似及重要区别,肯定其师承歌德的浪漫主义特征。说明郭沫若推崇表现派、对表现派“共感”的重要原因,及其与日本文坛某些状况的联系。

  • 标签: 郭沫若 表现派 共感 文艺观 社会立场
  • 简介:安娜对郭沫若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她用爱情拯救了郭沫若,打开了郭沫若葱茂的诗情。安娜无论在精神上还是生活上都给予了郭沫若巨大的支持。她不仅是郭沫若生活上的伴侣,更是郭沫若灵感的源泉和心灵的共鸣者。认识安娜之后,郭沫若开始创造新诗,开中国新一代诗风,成为了中国近代文坛一颗闪烁的明星.安娜这位“永恒的女性”,引领郭沫若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因此.安娜对郭沫若的影响是具体的、深刻的、巨大的.

  • 标签: 安娜 郭沫若 创作 影响
  • 简介:郭沫若的小说多次书写了疾病。疾病,是一种生理现象,但在文学作品中却隐喻着丰富的内涵。郭沫若小说中的疾病隐喻着女性病态美、知识分子的孤独感以及对病态社会的批判。从疾病的隐喻这一角度解读郭沫若的小说,有助于发掘郭沫若小说的更多内涵。

  • 标签: 郭沫若小说 疾病隐喻 病态美 孤独 社会批判
  • 简介:凡是历史上伟大的人物,都有伟大的成就。而取得伟大成就的人,必定少不了伟大的精神。

  • 标签: 精神 郭沫若 成就 人物
  • 简介:作为文化名人的郭沫若不仅是一位文学家,还是一位实践性教育家,他以实际行动对中国现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切实努力和重要贡献。本文拟重点考察郭沫若与高等教育的关联史实,着重分析其赴日留学接受的海外高等教育及回国后在高校任职、实行教育改革的经历。进而对他1950年后管理及创办高等教育的实践做出论述和评价,目的在于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认真探讨郭沫若与高等教育的多方面关系。在予以评说的同时,也从中获取有益的启示。

  • 标签: 郭沫若 高等教育 关系
  • 简介:郭沫若与毛泽东的诗词唱和,贯穿于他们的后半生。郭沫若也是毛泽东诗词的权威的注家和解说者。诗词是郭沫若与毛泽东政治交往的方式,也是他们情感联系的渠道。郭沫若在与毛泽东的诗词交往中的确表现了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研究郭沫若与毛泽东的诗词之交,应该将它们与二十世纪的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进程联系起来,进行正确的认识与评价。

  • 标签: 郭沫若 毛泽东 诗词之交
  • 简介:摘要:郭沫若这位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人 ,在诗歌、散文、小说、历史剧、文艺理论、考古、历史、书法等众多学术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1]。从以对人性和爱的热烈呼唤基调的诗歌(以《女神》为例)、洋溢着传统浪漫主义气息与悲剧力量的历史剧(以《屈原》为例)等角度探求郭沫若的文学创作特色,体味其浪漫主义与表现主义情怀,旨在通过学习和研究其文学创作特色的基础上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并且继续前进。

  • 标签: 郭沫若 《女神》 《屈原》 创作特色
  • 简介:一九四五年十月,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由柳亚子的一再求索而面世。郭沫若在柳亚子的纪念册上读到这首咏雪词墨迹,兴会淋漓,即步原韵唱和并录奉毛泽东,中有“气度雍容格调高”的赞咏。毛泽东含英咀华的才调征服了大后方的知识分子,久已心仪的郭沫若更是钦服之至。这首唱和之作是郭沫若关于毛泽东诗词的最初的文字记录。

  • 标签: 毛泽东诗词 郭沫若论 咏雪 《沁园春·雪》 文字记录 李淑一
  • 简介:"空间转向"是当代文论的一个重要议题,它以一种全新的视角为文学研究注入活力,学界迅速将批评的笔触延展至文学作品的"空间"解读,"空间"视域下的文学批评方兴未艾。借此视域俯瞰郭沫若创作的历史剧,其中的"空间"构建以及这些"空间"所呈现的特殊文化内涵也是别有洞天。

  • 标签: 空间 宏大叙事 国家空间 个人空间 性别空间
  • 简介: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郭沫若在充分肯定罗、王之学在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地位的同时,亦科学指摘了其若干局限与不足。郭氏对罗、王之学的臧否,促进了中国古史研究在批判继承中向前发展,将中国古史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准。郭沫若的古史研究在对罗、王之学批判继承的过程中,也自觉接受了南高史地学派和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批判,包括郭沫若先生自我的批判,从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蓬勃发展与理论体系的完善。郭沫若先生继承、批判与自我批判的学术思想,在学风浮躁的今天,具有更为重要的启发意义。

  • 标签: 郭沫若 罗、王之学 继承 批判 自我批判
  • 简介:弄清郭沫若晚期史剧《蔡文姬》和《武则天》的共同主题,是认识两剧思想价值的关键。对此他人无暇论及的问题,笔者通过研究发现,两剧揭示的共同主题,可以概括为“歌颂”和“服从”。它们各自又包容若干子项。前者主要献给领袖人物,后者希望人们诉诸行动;前者表现为作家情感的抒发,后者表现为人生哲理的显示。

  • 标签: 郭沫若 晚期史剧 共同主题 歌颂与服从
  • 简介:"复义"是英美新批评学派用以解释文学特征、定义文学性的一个关键术语,正是"复义"才使得文学作品具有更广阔、更深层次的意义,它是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主要从命名、意象和细节三个方面分析郭沫若部分小说中的"复义"现象,从而探讨其意义。

  • 标签: 郭沫若 小说创作 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