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隐喻是用一个事物来理解和经历另一事物。隐喻作为人类基本的认知机制,深刻影响儿童的游戏行为。儿童游戏是隐喻的产物。儿童通过隐喻认知来重构他们对周围世界的感知方式和行为方式。教师可以基于隐喻构建儿童游戏魔环,促进儿童发展。

  • 标签: 隐喻 游戏魔环 儿童游戏 儿童发展
  • 简介:汉英两种语言中都存在大量的关于动物的比喻语言,尤其是以动物喻人的语言,我们认为这是存在于人类思维中的概念隐喻,即:“人是动物”。但两种语言关于动物的隐喻表达和意义存在诸多差异。本文分析,文化差异是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其因素有三个方面:一是不同文化对源域特点的民俗看法不同;二是源域在不同文化中的突显程度不同:三是不同文化民族的认知视角不同。

  • 标签: 动物 隐喻 文化 汉英
  • 简介:该文选取19世纪美国著名黑人学者威廉·爱得华·伯格哈特·杜波依斯的诗歌"黑烟之歌"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对诗中一个最重要的概念隐喻"Theblackpeoplearesmoke"进行解读,以帮助读者从概念隐喻的角度更好地理解该诗的主题和意义。

  • 标签: “黑烟之歌” 概念隐喻 映射
  • 简介:本文在以往隐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隐喻的语用学研究框架,探析语言运用中隐喻的本质、本体和喻体的表层特征和深层结构,指出语用学视角下的隐喻研究,为研究隐喻提供了很有理论和实际价值的研究方向。

  • 标签: 语用学研究 隐喻研究 语言运用 深层结构 表层特征 实际价值
  • 简介:文章从分析Grice会话含意理论对隐喻的语用分析的不足之处入手,在认知语用学的宏观框架下运用关联理论,从认知语境、最佳关联等角度阐述了认知语用隐喻的解读过程及其工作机制,为隐喻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 标签: 隐喻 认知语用学 关联理论
  • 简介:体验哲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偏离现象,更重要的是人类用某一领域的经历去理解和解释另一个领域的一种认知现象。从Talmy的感思视角出发,本研究对隐喻始源域和目标域的感觉和概念分别赋值,探索两者差异的范围和规律,以此构建隐喻偏离度模型并论证该模型的应用。

  • 标签: 感思 可触知性 隐喻 偏离度
  • 简介:本研究采用韩礼德的重要理论创新——语法隐喻——来研究汉语界争论了六十多年的一个疑难句:王冕死了父亲。依据语法隐喻理论,该句是由复句“有个七岁的孩子叫王冕,他的父亲死了”向下级转移而形成的小句,属于典型的概念语法隐喻。该句形成的动因符合语言使用的经济规律,是语言发展“紧缩化”现象的写照。相近的表达“王冕七岁上死了父亲”以及“王冕七岁死了父亲”则是语法隐喻“并发”现象的体现。语法隐喻不仅适用于该句的理解与解释,还可以用来解释大量相同性质的有争议的结构。可以说,语法隐喻理论是理解类似语言现象的一个独特而又富有建设性的视角

  • 标签: 王冕死了父亲 概念语法隐喻 并发现象 系统功能语法
  • 简介:摘要 :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还是一种思维方式,可以说人类就是通过隐喻来思维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汉英两种语言中存在大量精美的隐喻,它们或以熟悉喻陌生,或以具体喻抽象,使读者不仅接受信息,还能产生美的感受。隐喻与审美密不可分。由于人们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必然出现相似甚至相同的生活经验,因此汉英民族在隐喻的审美方面有着许多共同之处,但由于历史、地理、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又存在着显著的审美差异。从美学视角出发,采用对比分析法,分析对比汉英隐喻的异同,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审美情趣与审美品位,为汉英隐喻互译提供策略支持。

  • 标签: 隐喻 美学 对比 翻译
  • 简介:关于"N的V"中"V"动词性与整个词组的名词性的复杂句法冲突问题,学界多有争论。从认知语言学隐喻模式出发,该过程分为两个步骤:(1)"隐喻性地"将V动词摄入物体/空间位置伴生体系,其动态性便被内化为N"这本书"的物体/空间属性状态。(2)在物体/空间位置伴生体系中将V动词(tr)的动态性与"这本书的"(Lm)进行参照框架上的视角转换,其整个组合就会呈现名词性功能。

  • 标签: “N的V” 隐喻 参照框架 认知语言学
  • 简介:在托马斯·品钦的《V.》中,以符号V.的繁衍扩散为特征的离散结构暗示出历史阐释的熵化,凸显了历史的问题性和叙述的盲点。每一章的叙述人是谁?叙述人从哪里获取的信息?这些信息是否可靠?V.的多义性与叙述视角的分化是否有着逻辑上的关联?《V.》的隐喻结构和历史探索对表现小说的主题具有怎样的意义?本文拟从隐喻结构与叙述视角之间的关系入手,挖掘V.的象征意义,贴近作者的历史关切。

  • 标签: 托马斯·品钦 《V.》 隐喻结构 叙述视角
  • 简介:译论家擅于用喻,把复杂抽象的理论诉诸简洁形象的表达,三言两语道破天机,这在中国翻译史中不乏其例。古人道安说:"……诸出为秦言,便约不烦者,皆葡萄酒之被水也。"鸠摩罗什称:"……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宋·释道朗说:"随意增损,杂以世语,缘使违失本正,如乳之投水。"今人郭沫若将翻译比作"媒婆"、傅雷视翻译如"临画"等等,无一不是将抽象的翻译思想诉诸具体形象的翻译比喻,揶揄而深刻。但他们大多都只就翻译

  • 标签: 中国翻译史 翻译思想 思想探究 道朗 罗什 道安
  • 简介:近年来,关于隐喻的认知研究越来越引起了大学英语教师的关注。事实上,隐喻是深入理解英语语言的基础,它既是一种最常见和最复杂的语用现象,也是一种文化和心理认知现象。隐喻的复杂性集中体现在它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和意义隐晦。不了解隐喻的认知体系、多元化应用和心理认知,就不可能系统地掌握英语,乃至难以生动形象地发挥出语言的效果。因为,只有系统地了解了隐喻的不同表现形式,才能对其加以识别、理解、欣赏乃至自由运用。

  • 标签: 隐喻 语用学 认知体系 多元化
  • 简介:摘要:该研究从关联理论出发,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分析总理记者招待会汉英交替传译中隐喻的翻译方法,研究发现五种隐喻口译的方法,包括:舍去源语隐喻意象、保留源语隐喻意象、保留源语隐喻意象加解释、转换为目的语隐喻意象、非隐喻表达转换为隐喻

  • 标签: 关联理论 记者招待会 隐喻口译
  • 简介:本文基于汉语历时语料,阐述了“悲”的在汉语表达中的隐喻表征规律。结果发现,“悲”的隐喻表征并非表现为单调的“悲伤是下”或“悲伤是冷”,还存在“悲伤是上”和“悲伤是热”的语言实例。这表明“悲”的隐喻表征富含体验哲学色彩,具备充分的体验性内涵。

  • 标签: 历时 情感隐喻 认知溯源
  • 简介:隐喻能力和图式都具有四种特征,即主体性、体验性、动态性和结构性。图式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主体的感知能力和匹配能力,这是隐喻能力建构的前提;图式的体验性更多的表现为感知觉运动图式,这是隐喻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图式的动态性主要表现为图式的分化与泛化,它助推隐喻能力动态发展;图式的结构性解释了隐喻能力从简单到复杂的形成过程。

  • 标签: 图式 感知 思维图式 意象图式 隐喻能力
  • 简介:意象图式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成为语言研究的焦点。研究意象图式有助于研究人们如何建构范畴、形成概念、分析隐喻、理解意义、进行推理等过程。意象是指人们在感知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心理表征,图式是人们根据自己的感知经验形成的一种基本认知结构。意象图式介于相对具体的心理表征和相对抽象的认知结构之间,是理解和认知复杂和抽象概念的基本结构,也是隐喻产生的机制和理解隐喻的重要手段。连接图式是人类生活中最常见、最基本的一种意象图式。本文从认知语义学角度出发,适用连接图式这一重要的认知手段,对韩国语语料库中出现的“”的隐喻进行分析并探讨隐喻理解中意象图式的作用。

  • 标签: 意象图式 连接图式 隐喻
  • 简介:整合词汇语用学对词义的调节方式和关联理论对隐喻的解释,本文得出如下结论:对隐喻的关联分析包括词义缩小和词义扩展两方面;其次,关联理论对隐喻的解释和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观是互补的。

  • 标签: 词汇语用学 关联 隐喻
  • 简介:认知语言学将概念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方式来研究,其实质是一个概念域到另一个概念域的映射.根据始源域的不同,可以将概念隐喻分为结构性隐喻、方位性隐喻以及本体性隐喻.本文通过展示这三类隐喻在《道德经》英译本中的体现,分析不同翻译版本的成因,探讨概念隐喻在翻译时的去留问题,为典籍英译中的概念隐喻英译提供参考.文化差异,翻译使用的中文版本差异,《道德经》晦涩的语言及其悠久的历史导致了对其多元化的理解和解释以及多样化的翻译,因此翻译过程中所遗失的信息就需要从上下文语境去补偿.

  • 标签: 概念隐喻 英译 《道德经》 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