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Transesophagealechocardiography,TEE)在隐源性脑梗死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以本院诊断治疗的163例隐源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经头颅MRI诊断为急性脑梗死,并分组进行TEE检查和经胸壁心脏超声(transthoracicechocardiography,TTE)检查,分析心源性脑栓塞的检出率。结果66例患者行TEE检查,共检出心源性脑栓塞15例(22.7%),97例患者行常规TTE检查,共检出7例心源性脑栓塞(7.2%),两组之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9)。结论TEE在诊断隐源性脑梗死病因诊断中有明显优势,应常规应用于隐源性脑梗死的病因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右向左分流(right-to-left shunt, RLS)与隐源性卒中患者梗死模式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5月至2020年1月孝感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中青年急性隐源性卒中患者,记录人口统计学资料、血管危险因素、基线血压、实验室检查结果、卒中严重程度、梗死部位及分布模式。按照经颅多普勒发泡试验结果分为RLS组和无RLS组;根据弥散加权成像结果分为单病灶组和多病灶组。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RLS与梗死模式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68例急性隐源性卒中患者,男性37例(54.4%),年龄(47.63±6.57)岁(范围31~59岁)。30例(44.1%)存在RLS,其中轻度分流22例(73.3%),重度分流8例(26.7%)。RLS组男性、皮质-皮质下梗死及多供血区病变患者比例显著高于无RLS组;而三酰甘油、体重指数以及皮质下梗死和单血管供血区单个病变患者比例显著低于无RLS组(P均<0.05)。多病灶组前循环+后循环梗死、皮质-皮质下梗死以及伴有RLS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单病灶组,而皮质下梗死患者比例显著低于单病灶组(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伴有RLS是发生多发性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6.681,95%可信区间1.206~37.019;P=0.030)。结论RLS与隐源性卒中患者多发性梗死独立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隐源性咯血和非隐源性咯血的DSA表现分析不同栓塞治疗策略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8月—2015年9月期间在我院行数字显影血管造影对50例患者进行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分为隐源性咯血组(31例)和非隐源性咯血组(19例),分析其DSA差异,使用单纯明胶海绵栓塞(方法1),单纯栓塞微球栓塞(方法2)、明胶海绵加弹簧圈混合栓塞(方法3)治疗,比较治疗差异。结果隐源性咯血和非隐源性咯血患者的责任血管主要为支气管动脉异常,两组患者DSA表现基本一致,增粗、迂曲、肺内异常染色等无显著性差异;栓塞治疗策略中方法2及3疗效显著优于方法1。结论隐源性咯血和非隐源性咯血患者责任血管主要是以支气管动脉为主,咯血患者使用永久性栓塞剂栓塞异常责任血管后效果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对隐源性的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及出血原因进行总结分析,从而提升诊治水准。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4年12月同期于我院进行隐源性的消化道出血患者36例,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并以患者实验室的检查指标及临床表现为基准,选择内镜、血管造影、气钡双重造影其中一项或多项检查手段。结果36例患者中例钩虫病4例,憩室5例,十二指肠溃疡2例,糜烂性急性胃炎4例,缺血肠病4例,血管畸形5例,小肠部位肿瘤12例。对小肠肿瘤和憩室患者采取内镜切除手术治疗;血管畸形患者使用热探头凝固术进行治疗,对糜烂性急性胃炎局部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对钩虫病患者开展驱虫治疗。所有患者的治疗均取得满意疗效。结论隐源性的消化道出血原因很多,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选取多种或单一检查手段能够有效提升诊断的正确率,选取合适的治疗手段是病人得以康复的关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治疗以及预防。方法观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研究发病机制。结论抗血小板凝集剂对于于隙性脑梗死治疗效果良好,但是患者在治愈后也应注意预防和保健。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不同部位脑梗死与进展性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126例脑梗死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患者病情分为A组(进展性脑梗死,35例)和B组(非进展性脑梗死,91例),分析两组患者不同梗死灶分布情况及不同梗死病灶与进展性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结果A组患者皮质梗死灶所占比例65.71%显著高于B组18.68%,基底节梗死灶所占比例11.43%顯著低于B组40.6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放射冠及后循环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相关分析得出,皮质梗死灶与进展性脑梗死发生呈正相关(P<0.05),基底节、后循环梗死灶与进展性脑梗死发生呈负相关(P<0.05),放射冠梗死灶与进展性脑梗死发生无相关性(P>0.05)。结论皮质部位脑梗死患者易发生进展性脑梗死,皮质、基底节、后循环梗死灶与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不同部位脑梗死与进展性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126例脑梗死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患者病情分为A组(进展性脑梗死,35例)和B组(非进展性脑梗死,91例),分析两组患者不同梗死灶分布情况及不同梗死病灶与进展性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结果A组患者皮质梗死灶所占比例65.71%显著高于B组18.68%,基底节梗死灶所占比例11.43%顯著低于B组40.6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放射冠及后循环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相关分析得出,皮质梗死灶与进展性脑梗死发生呈正相关(P<0.05),基底节、后循环梗死灶与进展性脑梗死发生呈负相关(P<0.05),放射冠梗死灶与进展性脑梗死发生无相关性(P>0.05)。结论皮质部位脑梗死患者易发生进展性脑梗死,皮质、基底节、后循环梗死灶与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